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7)
本篇要目:
********************************
1671.辽宁总站旧址
1930年 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
1672.奉海铁路局旧址
1931年 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
1673.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
1942~1945年 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
1674.抗美援朝下河口公路断桥遗址
1950年 辽宁省丹东市宽甸县
1675.雷锋墓和雷锋纪念碑
1964年 辽宁省抚顺市望花区
1676.宝泉涌酒坊
清 吉林省通化市通化县
1677.吉长道尹公署旧址
1909年 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
1678.吉林天主教堂
1926年 吉林省吉林市船营区
1679.吉海铁路总站旧址
1929年 吉林省吉林市船营区
1680.吉林大学教学楼旧址
1929年 吉林省吉林市船营区
*********************************
1671.辽宁总站旧址
辽宁总站旧址位于沈阳市和平区总站路100号。始建于1927年,1930年竣工,现为沈阳铁路分局机关办公楼。辽宁总站平面对称布局:中间是候车大厅,两侧为办公室和运输业务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小木格窗,绿色铁瓦顶,建筑面积为8485平方米。辽宁总站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建筑设计师杨廷宝先生的杰作建筑造型宏大壮观,设计手法受西方古典主义的影响,既有时代气息又有中国传统韵味,具有极高的设计水平和实用价值。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列强们为了掠夺原料,划分势力范围,在我国的大地上修筑了数条铁路线,中国的铁路事业从一开始就带上了殖民主义的色彩。在东北,日俄两强为了各自的利益,修筑了中东和南满等铁路,铁路沿线修筑了许多站点,沈阳站就是日本人设计修建的。随着奉系军阀在东北的崛起,民族主义的复兴,奉海、吉海、打通等铁路线的修建,打破了日本南满铁路对辽宁的运输垄断。
辽宁总站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修建起来的。它的建成,不论从外观、规模、质量等各个方面都超越了当时日本人把持的沈阳站,为民族的振兴打了一支强心剂,为中国人争了光。随着历史的发展,铁路事业的发展,辽宁总站一直发挥着营运的作用,直到1991年新沈阳北站建成,才完成了其作为火车站的历史使命。辽宁总站是东北地区中国人修筑铁路事业的历史见证,对于研究东北地区的铁路发展史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辽宁总站建筑面积为8400多平方米,张作霖倡修,设计者为杨廷宝,他的另一个火车站作品就是和陈登鏊一起设计的北京站。总站坐北朝南,钢筋混凝土结构,主体及两翼均为3层,简约明快。中间为巨大的拱形,形成了建筑的高低错落,富有线条变幻的美感,主楼当年中间是候车室,两边为办公室所用,人来人往,熙熙攘攘。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辽宁总站旧址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672.奉海铁路局旧址
奉海铁路局旧址位于大东区东站街1号,现为沈阳东站。当年占据东北三省的奉系军阀张作霖,1922年宣布东三省自治。当时,他在日、俄两国的势力范围之间,处处受制,极为不便,决心修建自己控制的铁路。
奉海铁路,又称沈海铁路,是由奉天省城到海龙镇(位于今吉林省)的一条路线。它是奉天省长王永江于1924年倡议兴筑的,长236公里。1925年7月开工,1927年9月竣工。又于12月延长至朝阳镇,长16公里。此外,还修建自梅河口至西安(今辽源)支线,长66公里。通车后,奉海铁路建立了铁路管理局。这条铁路线的完成,曾经引起了欧美各国的重视,说明了中国人在东北不用外国资金,不用外国人的技术,也能兴建铁路。 “九·一八”事变后,奉海铁路等东北地区的全部国有铁路都落入日本侵略者之手。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告投降以后,奉海铁路才回到中国人自己的手中。
沈阳东站是奉系军阀和设计师模仿欧洲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典型实例,建筑对称布局,采用巨柱式、方形穹隆、古典线脚、半圆形券窗等形式要素。内部采用钢筋混凝土(钢筋混凝土是法国人约瑟夫·莫尼尔在1849年发明的,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工程实践中广泛使用)结构,体现了当时建筑设计从形式到结构的先进性。重要的、官方投资的、大型公共建筑会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奉海铁路局旧址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673.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
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位于沈阳市大东区地坛街30-3号,是二战时期日本在沈阳设立的一个专门关押太平洋战争中受俘盟军的场所,时称“奉天俘虏收容所”。战俘营旧址历经多年维修建设,与观众见面,并将免费对外开放。美国和俄罗斯驻沈阳总领事馆的官员作为陈列馆首批游客也重温了那段历史。
这里曾关押了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法国6个国家的2000余名战俘。据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馆长井晓光介绍,奉天俘虏收容所是日军在中国东北建立的中心战俘营,也是二战期间日本在本土及海外占领地设立的18座战俘营中保留最为完整的一座。战俘营占地近5万平方米。目前保留下来的建筑主要有1号战俘营房及附属用房。
日军看守所、战俘营医院、水塔和锅炉房烟囱等。沈阳市政府还在旧址边新建了一座陈列馆和一面“死难者碑墙”。碑墙上刻满了200多名在战俘营中死去的盟军战士姓名。
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东西长约320米,南北宽约150米,共占地45355平方米(据日方文档记载),共有三座供战俘居住的营房,一处医院,一处日军办公用房,其余还设有厨房、食堂、猪舍、厕所、供暖锅炉房等20处附属建筑。而依托战俘营遗址修建的沈阳二战盟军战俘旧址陈列馆由入口广场、史实陈列馆、战俘营房复原展区、日军办公用房复原展区、纪念广场等部分组成,占地面积12000余平方米。其常设展览为《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史实陈列》和《战俘画笔下的战俘营》,共展出历史照片500余幅,文物史料近百件。
二战时期日本战俘营的设立,主要有两种战俘营,一种是军令战俘营,属于临时性质,流动性比较大;另一种是军政战俘营,归日本陆军省管辖,一般固定在某处,战俘长期关押在此。沈阳的战俘营是典型的军政战俘营,沈阳战俘营及其分所曾关押过大批的盟军高级将领。
当年的战俘营四周建有高大的围墙,墙上布有电网,围墙内约5米处还设有铁丝网,围墙四角建有木质的巡视岗楼。图为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遗址中的最高建筑——当年的战俘营水塔和锅炉房烟囱。水塔为红砖砌筑,锅炉房烟囱为钢筋混凝土灌筑。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674.抗美援朝下河口公路断桥遗址
抗美援朝下河口公路断桥遗址位于宽甸满族自治县长甸镇河口村。是鸭绿江上连接中国和朝鲜两岸最早的一座公路桥。这座大桥建于1942年,是日本侵略者为了掠夺中国资源,指令伪满洲国和朝鲜当局共--建的。大桥桥体为钢筋水泥结构,长709.12米,桥面宽为6米,高25米,设22座桥墩23孔,载重为60吨。中国一侧起于宽甸的河口村,朝鲜一端是青城郡,故这座当时被叫作清城桥。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该桥为中朝贸易所用。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该桥是志愿军过江的重要桥梁,志愿军第一批过江部队的三十九军一一七师、四十军一一八师就是从下河口公路桥过江的,后来的第三兵团一部、二十兵团、二十三兵团一部等也从这里过江。
1950年11月8日,美国空军实施空中战役期间,该桥被严重破坏。经广大支前民工和工程兵部队的修复及在沿江防空部队的保护下,该桥至1951年秋一直可以通车。1951年11月中旬,美军大批B-29飞机飞临下河口公路桥上空,投下大量炸弹和定时炸弹。虽然沿江防空部队奋力反击,仍没有保住这座桥。桥的中间7孔(长约200米)被炸断,桥面落入水中,以至无法修复,成为鸭绿江上的又一处断桥。现中国尚存9孔,朝鲜一侧尚存5孔,水中有三座桥墩尚在。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抗美援朝下河口公路断桥遗址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675.雷锋墓和雷锋纪念碑
雷锋墓和雷锋纪念碑位于雷锋纪念馆陵园,地址在抚顺市望花区和平路东段61号,原雷锋生前所在部队驻地,始建于1964年,1969年、1992年、2002年先后进行了三次改扩建。抚顺市雷锋纪念馆陵园分为6大部分:凭吊区、展览区、碑苑区、雕塑区、青少年活动区和综合服务区。这里曾是雷锋生前所在部队驻地附近,陵园总占地面积99900平方米。
【雷锋墓地】雷锋墓地(坟冢部分)占地400平方米,造型特别,坟冢为长方形,由花岗石筑成,建在方形台基上。坟冢前面镶嵌有汉白玉浮雕花环,后竖花岗石墓碑,墓碑正面刻“雷锋同志之墓”,背面则刻有碑文。雷锋墓地多次经过扩建,1962年初葬戈布烈士陵园,两年后迁葬如今雷锋纪念馆陵园东北角。1969年雷锋坟冢扩建为半球型拱顶水泥墓;1983年再次改建为花岗岩长方梯型墓。
【雷锋纪念碑】雷锋因公殉职后,毛主席亲笔为他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从此之后,雷锋精神被人们所歌颂,而这七个字更是家喻户晓。雷锋纪念碑正面镌刻“向雷锋同志学习”七个大字,基座四面镶嵌着四块汉白玉雕刻,生动展示了雷锋刻苦学习、请战、风雨中送老大娘和少先队员在一起植树的形象,纪念碑主体高13.4米,背面刻着介绍雷锋生平事迹的碑文。
【墙壁上镶嵌的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学习雷锋好榜样》是由作曲生茂、作词洪源两人创作,是家喻户晓的歌曲。1964年5月,在全军第三届文艺汇演中,《学习雷锋好榜样》获奖。尽管这首歌曲创造至今,但它依旧被人们所歌唱,影响深远。
【雷锋纪念馆(雷锋事迹陈列馆)】纪念馆内部设有序厅、主展厅、影视厅、多功能厅等。展出照片239张,实物115件,文献165件等,反应了雷锋短暂而且精彩的一生。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雷锋墓和雷锋纪念碑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676.宝泉涌酒坊
大泉源宝泉涌酒坊是通化大泉源酒业的前身,始建于1884年,是全县最早的酿酒企业,现有古井一口,烧锅遗址一处,发酵酵池一处,百年以上木制酒海52个,占地面积400平方米。
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部落,建立后金政权后,大泉源酒便一直作为庆典用酒,并且在那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被称作「皇家御酒」。宝泉涌酒坊善酿蒸馏酒,其酿出的酒品质优良不仅仅是因为独特的酿造技艺,还是因为当地的优质矿泉水——「关东第一泉」。
酒海是用红松木板经传统工艺卯榫咬合制成的柜状器具,其独特的材质对贮藏的酒大有裨益。可惜的是由于酒海的制作工艺过于复杂,目前这种技艺已经失传。但也因为如此,大泉源至今还在使用的清代酒海便更加弥足珍贵。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宝泉涌酒坊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677.吉长道尹公署旧址
吉长道尹公署旧址,位于长春市南关区长通街道亚泰大街669号,光复路立交桥西侧。东距伊通河约1.5公里,东北约1公里为伪满皇宫博物院。旧址东临长春市最繁华的商圈之一光复路商圈,周围密布现代城市街区。公署旧址是一座中西结合的建筑群,原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现存门楼、大堂、二堂和长官办公室四栋建筑。
大堂
正面门楼坐西向东,高约12米,体型厚重,水泥挂面雕砌花边图案。门楼两侧有配房五间,作为传达室和卫队办公室用房,占地700余平方米。大堂、二堂和长官办公室均为外廊式建筑。大堂建筑高7米,庄严肃穆,占地700余平方米,厅堂内部空间宽阔明亮。后厅堂位于大堂西侧,建筑与正厅堂样式相同,只是略矮。正堂北侧有洋房四座,占地900平方米,是道台衙门高级官员办公的处所,建筑十分精致考究。
从大堂到二堂,两建筑间有走廊连接
二堂
吉长道尹公署俗称道台衙门,前身是清朝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创设的驻长春行政兼办外交的机构。初名吉林西路兵备道,驻长春主理行政兼办外交事务。原址位于东四道街路北,清宣统元年(1909年),在西路兵备道颜世清主持下,在现址修建了道台衙门。宣统二年(1910年)七月改名为西南道观察使,下辖长春府(含农安、长岭、德惠三县)。1914年改为吉长道尹,管辖吉林、长春等十二县。1929年吉长道尹被裁撤,但仍设置交涉员,负责外交事务。1932年3月9日溥仪在道台衙门的“就职典礼”就是在旧址的长官办公室前举行的。
溥仪卧室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吉长道尹公署旧址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678.吉林天主教堂
吉林天主教堂位于吉林省吉林市松江路三号,吉林大桥北端附近,南临松花江。光绪二十八年(壬寅1902年)购买了今天主教党所占的土地,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出资,建筑图纸由法国人设计,中国奉天省盖平县穆工程师承包施工,开始筹建天主教堂。从1917年动工,费时10年。
教堂坐北朝南,南北长33米,东西宽27米,脊高22米,教堂前部有3座尖塔形建筑,两侧塔高24米,中间钟楼高45米,塔尖上立有2米高的铁十字架,楼内悬挂铜铸大钟一鼎,每逢礼拜日或天主教节日,教堂钟声传数里之外。教堂高22米,全堂由高28米、直径0.5米的16根圆形大石柱支撑,教堂顶部是十字交叉单砖多拱结构,教堂的24扇玻璃窗全安装从法国运来的用铅条镶嵌的彩色图案玻璃,上面绘有花卉和圣经的故事。
教堂正面开东、中、西3扇券门,从东门进去沿石质螺旋状楼梯可达二楼,再往上是木质阶梯,曲折通往钟楼。大堂内有5座祭台,其中正祭台为凿石雕刻而成,有7尊石膏塑像,做工细腻,雕工精致。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吉林天主教堂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679.吉海铁路总站旧址
吉海铁路总站旧址位于吉林市船营区新生街12号,一座哥特式风格的火车站非常引人注目,历经80余载,这座充满传奇色彩的建筑——“吉海铁路总站”旧址至今仍保存完好。
总站旧址为一幢哥特式大型尖屋顶建筑,占地面积897平方米。站舍座北朝南,主体建筑为方石结构。屋顶为折型木结构,外挂琉璃瓦。建筑造型似雄狮伏卧,狮尾巧妙的设计成塔楼。钟塔尖距地表为29米,塔楼内有螺旋形木制阶梯,可登上塔顶俯视四方。室内有经典的壁画装饰。站舍设计者为中国著名工艺美术家林徽因女士,审定者为徽因女士的丈夫中国著名建筑设计大师梁思成先生。
20世纪初期的中国东北,沙俄和日本掌控了当时中国东北的铁路、采矿、军事等诸多重要的工业命脉。张作霖主政东北后,为了摆脱日本的控制,筹划在南满铁路东侧铺设奉天至海龙的铁路,以争取更多的资源流动和军事运输的自主权。1925年,奉海铁路工程动工修筑。为联通沈阳与吉林,将奉海铁路与吉长铁路、吉敦铁路接轨联运。自1926年起,吉林省决定自筑吉海铁路(吉林北山至海龙朝阳镇)。
吉海铁路建设工程,是中国近代史上吉林地方政府成功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之义举。其站舍建筑,作为中西合璧的产物,即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又有西方近代建筑风格,它不仅见证了俄日列强对吉林省的经济渗透、侵略扩张与资源掠夺,而且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西方工业文明带给吉林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与变化。特别是站舍建筑呈雄狮状的造型,在国内铁路附属设施建设中独树一帜,隐喻象征着中国人民如雄狮初醒,寓意深邃,耐人寻味,堪称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绝无仅有的杰作之一。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吉海铁路总站旧址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680.吉林大学教学楼旧址
吉林大学教学楼旧址原名东北电力学院石头楼。位于吉林市船营区长春路169号,吉林大学教学楼旧址始建于1929年,1931年建成。是吉林大学创立时期的主体教学设施。由主楼、东楼、西楼三座建筑组成,皆用长方形花岗岩砌成,故亦称“石头楼”。设计者为中国著名建筑设计大师梁思成。
主楼两层(不包括地下室),占地面积3383平方米,平面略称“T”形,屋脊两侧有鸱吻,正门外有两层石台阶。东楼和西楼式样与正楼相同,两楼建筑面积相等,均为3018平方米,楼的中部为四层,两端为三层,顶部为人字形屋脊。三座石楼按海、陆、空三军的含意,象形飞机、军舰、堡垒的特点进行设计,并采取中式建筑和西洋式建筑结合的做法,在当时的国内绝无仅有。主楼现为东北电力大学行政办公室,东楼和西楼为教室和实验室。文革期间,楼体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近年来东北电力大学组织对楼体进行了维修。结构稳定,保存完好,基本保持了原有风貌。
东楼除了在一楼的东西侧各有一门外,在楼外的南北侧也各开一门,象征通往军舰前后甲板的通道。楼的东北角矗立着一根高达36米的烟筒,象征军舰的烟筒。除在二、三楼的走廊的两端(即一楼南、北门的上部)考虑走廊的采光,设有较小的窗户外,南、北山墙的其余部分全部封闭,不再开窗。西楼仅在东西两侧开门,南北两侧不设门,并在南北山墙上按全楼统一标准设置大型采光窗,同时在一、二、三楼走廊的南北两端也按同一标准开设明窗,象征堡垒。中间主楼的设计,则使门厅部分向前突出,象征飞机的首部;两侧办公用房象征机翼;中间礼堂和图书馆则垂直向后延伸,模仿机身;在飞机的尾翼部分,梁思成只在图纸上画出了轮廓,并注明作为图书馆藏书库的扩建部分留归后期建设。1989年在东北电力学院建院40周年之际,才按照梁思成的设计扩建完成了建筑的尾翼部分。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吉林大学教学楼旧址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