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逆境中领悟人生的真谛

保罗.史托兹教授全球十大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代表作《逆商》。这本书告诉你,对于个人而言,工作和生活中所取得的成就不仅仅是能力和天赋,更重要的是逆商。

如果把成长和成功比作登山。那么登山可以分为三类:

一:放弃者(占人群的10%)

二:扎营者,选择在山峰给予机会前退出,在登山过程中停下,躲开能遇到的逆境(占人群的75%-80%)

三:攀登者 选择终生努力,攀登,不断自我成长和进步(占人群的10%)

不管在任何环境都有这三种人。对于一个公司,甚至一个国家发起改革,阻碍力最大的是“放弃者”,其次是扎营者,扎营者的人数最大,根据是否会影响他们安逸程度来定义自己的倾向。

阻力在放弃者身上最大的原因,不但自己放弃,而且遇到问题还用消极的语言影响别人。常用“不能”“不会”“不可能”“我们这都这样做”“谁在乎是否值得”......

扎营者在于安于现状,只要不打破他们的生活模式,就不会有阻碍。一旦影响他们的安逸状态,就会加入放弃者行列。常用语言“这就够好了”“事情可能会更糟”“这不值得”“我年轻时候......”.

对于攀登者来说,他们考虑“我如何做到”“总会有办法”他们敢于冒险,经受挑战,克服恐惧,坚持愿景。而且越来越厌倦光说不练的行为。

从思维模式上来看,放弃者和扎营者属于固定型思维,他们的智商生来注定,选择避免挑战和威胁的成长模式,轻易放弃,一蹶不振。

攀登者属于成长型思维,对自身有充分的认识,对挑战的态度和挫折都有复原力。

其实人类天生属于攀登者,婴儿每天都在学习新的技能,而且对他们来说这都不是普通的技能,比如走路,说话。从不认为太难了,摔倒爬起来,也不会担心犯错或丢脸,就这样跌跌撞撞前行。

如果你带着孩子参加读经课,就会发现对他们来说没有难易程度,就算孩子只有两三岁,他们虽不理解大学,中庸,古文 的含义,但并不妨碍他们背诵。

那为什么随着长大,这种能力越来越弱,最终成为放弃者或者扎营者。伊利诺伊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研究指出:人们对于逆境的反应受到父母、老师、同学以及童年其他重要的人物影响。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有没有跟孩子讲过,“做这个,你不行”“这个不能动”,“你用铲子的方法不对”,“脚下的球滚远了,孩子正要努力去拿,父母代替做了”。

如果再去看一些成功人士的访谈,他们都说过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是谁?任正非说我从父母身上学会了坚韧不拔。崔永元说,我从父亲身上学会了正直;俞敏洪说:我经历三次高考,母亲从来没有让我放弃。

对于成功的定义,现代的人已经回错了意,把拥有多少财富,拥有多大的企业认为是成功。实际成功的本意并不是一个特定的终点而是一段过程。攀登的意义在于终生的自我成长和进步。

卡尔文.柯立芝说:世上没有什么能代替坚持,才华不能代替,拥有才华却未获成功的人比比皆是;天分不能代替,怀才不遇几乎成了一句谚语;教育不能代替,世上到处都是受过教育的无业游民;坚持和决心是更有力量的。“向前进”这句口号更能解决人类的问题,而且会一直解决问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