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追涨杀跌”到“越跌越买” 也要注意风险
原创:天天基金
从“追涨杀跌”到“越跌越买”
普通基民偏爱“追涨杀跌”?但从近期曝光的基金申购数据来看,基民的投资习惯已然有了变化。
根据基金二季报数据,景顺长城新兴成长、兴全合润、富国天惠精选成长等老牌基金,均在二季度获得了净申购。不过,这几只全市场基金在年内的业绩表现并不突出。
同时,数据显示,最近一段时间,有一部分基民开始进入“越跌越买”的模式。当然,基民们并非毫无差别的“补仓”,包括上述几只基金在内的长期业绩占优的老基金为基民加持的重点对象。与此同时,这些由明星基金经理掌舵的老基金,规模越来越大。
基金规模变大是好事吗?
关于基金规模,有人表示,基金规模大好,因为这样单位份额分摊的成本就越低;也有人认为,基金规模小好,因为规模小操作灵活。基金规模真的越大越好吗?对于这个问题呀,我们要一分为二的来看。
1、对于主动管理型基金而言,规模并非越大越好
在基金行业有这样一句话:规模是业绩的敌人。那为什么规模和业绩难以两全?想要明白这个问题,得先理解基金投资的价值从哪里来。
主动型基金的投资价值就体现在能够持续地为投资者创造超额收益。而基金的超额收益水平由两个关键变量影响:投资策略,投资能力。这两个变量都影响着一只基金的规模上限。
1) 投资策略
基金的投资策略可以类比为一个企业的“赛道”、“商业模式”,基本上决定了一类基金的规模“天花板”。这里面的原因是:投资策略决定了基金可能会捕捉到什么样的投资机会,而投资机会,并不会因为资金规模的增加而增多。所以不同的投资策略,能够容纳的资金规模不同,进而采用该投资策略的一类基金的规模上限也不相同。
举个例子,打新策略,合适的资金规模可能就是在2-10个亿之间。规模过小,不能满足打新的门槛要求,也没有足够资金配置低风险资产来降低组合波动;规模太大,打新的收益就会被大大摊薄,导致策略失效:因为新上市公司就是那么多,中签率大概就是那么多,每只新股可能赚到的钱的绝对金额,大概也就是那么多。正是因此,我们看到市场上大多数打新基金以及量化对冲基金的业绩都受其规模影响很大。
2)投资能力
如果说投资策略决定了一类基金的规模上限,那投资能力就决定了具体某一只基金的规模上限。同样的策略,不同的人来做,结果可能会大大不同,这里面起作用的就是不同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
举例来说,采取同样的“捡烟蒂”投资策略,能力圈小的人,只能在一两个行业里找机会,能力圈大的人,却能够在全市场找机会,甚至是在全球市场找机会,两者能抓住的投资机会自然是天壤之别。因此,投资策略类似、投资风格类似的基金经理,由于投资能力的不同,能够有效管理的基金规模也会有巨大差别。
2、对于被动管理型基金而言,规模越大越好
由于被动管理的指数基金仅拟合指数,并不进行主动操作,所以基金经理首先要考虑的是申购赎回对净值的冲击。那么自然而然,规模越大对净值的冲击越小。
举个例子,规模1亿份的指数基金,遭遇1000万份的赎回,相当于基金规模的10%,变现压力相对比较大。而且基金买进股票的权重指数同样发生重大变化,从而产生较大的跟踪误差。但是规模是100亿份的指数基金,面临1000万份的赎回时,也就相当于基金规模的0.1%要被赎回,此时对基金跟踪指数的影响要小得多。
因此,对被动管理型的指数基金来说,规模越大越好。另外也要提醒大家一下,增强型指数基金并不适用这一说法。
增强型指数基金一般使用量化模型对指数进行增强操作,本质上属于主动管理型基金。基金规模过大的话,可能会导致某些增强因子的反应迟钝,甚至失效。因此增强型基金也并非规模越大越好。
3、老牌明星基金还能买吗?
我们在追逐明星基金经理越跌越买时,一定要基于理性,基于了解,而不是基于想赚快钱的目的,否则往往适得其反。
如何正确追明星基金经理,作为投资人,在追明星基金经理前,我们能做些什么?
第一:擦亮眼睛,仔细观察。
基金规模暴增,给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都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首先:注重实力基金公司,优选中大型基金公司。这些公司能做大,肯定是有原因的,市场把握,投研分析,管理制度,人才管理等必有过人之处。
其次:看基金经理操盘风格。历年操作是否稳健,灵活,是否过于押注于某单一赛道,能否驾驭各种市场风格。
最后:基金经理从业时间,从业经历。从业时间短,操盘经历少,短时间内业绩暴增、规模暴增,就要注意了,船小好调头,当规模大增之后,整体的操盘理念,风格如果没有办法做出对应的调整,业绩很难延续下去。而小基金公司的产品,就特别要留心了。
第二:不追热点。
每年因为热点而成就不少爆款基金,但因为热你发现了它,通常都是很高的位置,只有这些基金能够套住人。通常这些基金也是偏重于某个行业,因为风来了,飞上天,如果你不能在风停的时候下车,结局通常都会让人难受。怎么上去就会怎么下来,因为贪而上车,以为坐上了高铁,却没想到是过山车,上车之前也没看看,自己是否有高血压或者心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