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一分为四的塞浦路斯,1974年土耳其占领了该国36%的土地
塞浦路斯是一个漂浮在地中海东部的岛国,面积约9251平方公里,其因扼守着欧、亚、非海上交通的要冲,而被视为'通向中东的钥匙'和苏伊士运河的门户。而地理位置的优越,使塞浦路斯自古以来就成了各方势力觊觎的对象。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塞浦路斯一直被此起彼伏的危机笼罩着,并最终形成了现今一分为四的格局,而危机持续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该地区的希腊人和土耳其人之间存在着极难调和的矛盾和分歧。
塞浦路斯问题的出现
最早生活在塞浦路斯的居民是来自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海岸的雅利安人,后来古代希腊城邦为了转嫁矛盾和发展商业,逐渐走上了海外殖民扩张的道路,公元前13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希腊城邦向塞浦路斯的移民活动达到高潮。而土耳其人向塞浦路斯的迁徙则要晚的多,16世纪中后期,伴随奥斯曼帝国的征服,土耳其人开始定居塞浦路斯。
希腊人和土耳其人的相继到来,改变了塞浦路斯的族群结构。在奥斯曼帝国统治的三百多年里,作为统治者的土耳其人有着强烈的民族优越感,而希腊人作为塞浦路斯第一大族群,也难以被相对较少的土耳其人同化。所以希、土两族均坚守着各自的语言、宗教和风俗习惯,无法融合成为一体。而正是因为两族在宗教和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甚至对立,所以他们之间的矛盾和隔阂是很深的。但是奥斯曼帝国在征服塞浦路斯以后,为了安抚人心,采取了宗教信仰自由等政策,而这使得希、土两族尚能维持一个表面上相安无事的和平状态。但是英国人到来后,两族之间的关系急转直下。
塞浦路斯问题的激化
1)英国的推波助澜
英国是在1878年取得塞浦路斯控制权的,当年日落西山的奥斯曼帝国为了能在柏林会议上找到抵抗沙俄侵略的同盟者,将塞浦路斯交给了英国。
而英国在获得塞浦路斯统治权后,为实现长久占领,采取了分而治之和相互制衡的策略,故意挑起了希、土两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而随着1948年英国被迫撤出巴勒斯坦地区、1954年埃及对苏伊士运河实施国有化以后,塞浦路斯已成为英国在中东发挥影响力的最后一块阵地。所以英国坚决反对塞浦路斯与希腊合并,并极力排斥联合国在塞浦路斯问题上发挥作用。当时的英国驻联合国代表曾经说过:'塞浦路斯是大英帝国的一个属地,故联合国无权干预。'
但是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已经成为了势不可挡的洪流,一浪高过一浪,殖民体系堤坝也一块接着一块坍塌。在此种情况下,英国为保持在中东的影响力和防止希腊通过民族自决手段兼并塞浦路斯,采取了拉拢土耳其,让土耳其和希腊互相牵制的策略,这无疑加重了塞浦路斯问题的复杂程度。比如在塞浦路斯独立前的1959年,英国伙同希腊、土耳其强迫塞浦路斯签订了《苏黎世-伦敦议定书》、《英、希、土、塞四方保证条约》和《希、土、塞三方同盟条约》。这些议定书和条约不仅使英国攫取了两块具有主权性质的军事基地,而且使希腊、土耳其获得了驻军和干预塞浦路斯内部事务的权力。但这些规定无助于解决希、土两族的矛盾和分歧,反而为后来两族之间的冲突埋下了隐患。
2)希腊和土耳其的介入
塞浦路斯问题长久得不到解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体来说就是塞浦路斯在独立前受制于英国,在独立后又受制于希腊和土耳其。
塞浦路斯的希腊族是在希腊移民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他们与爱琴海沿岸地区的希腊人有着相同的语言、宗教和风俗习惯,所以希腊无疑对塞浦路斯的希腊族有着强烈的民族认同;而土耳其插手塞浦路斯事务,一是垂涎塞浦路斯的战略位置,二是想重塑奥斯曼帝国的辉煌,三是想提高在欧洲事务上的发言权。而希、土两国对塞浦路斯的不同立场,直接导致了1974年塞浦路斯危机的爆发。1974年7月15日清晨,希腊派出特种部队攻击塞浦路斯总统府,推翻了马卡里奥斯政府(马卡里奥斯总统一直奉行中立、不结盟原则,坚决拒绝与希腊合并)。面对突如其来的时局变化,土耳其于同年7月20日派军从塞浦路斯北部城市凯里尼亚登陆,至8月16日,土耳其军队已经实现了其既定行动目标,即占领了塞浦路斯将近1/3的土地,并划设了一条分割希、土两族的分界线。至此,塞浦路斯的分治已成事实,希、土两族的关系更加举步维艰。
一分为四的塞浦路斯
1974年危机以后,塞浦路斯事实上已经一分为四了,即分成了塞浦路斯共和国控制区、土耳其人控制区、英属基地区和联合国缓冲区。其中土耳其人控制区面积为3355平方公里,约占塞浦路斯总面积的36%,英属基地区则为245平方公里,约占塞浦路斯总面积的2.6%。
塞浦路斯分治后,希、土两族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磋商与谈判,尽管双方在权力分配等一些老问题上仍然纠缠不休,但以和平方式解决纷争已经成为双方的基本共识。然而基于希、土两族之间长期固化的分歧,对于如何解决塞浦路斯问题,除了多方的真诚互动和合作以外,最为关键的是希、土两族之间能否以坦诚的态度面对存在的矛盾和分歧,然后在相互妥协的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