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经少、闭经 易修珍云南。
三)月经少、闭经 易修珍云南。
月经周期基本正常,经量明显减少,甚或点滴即净;或经期缩短不足两天,经量亦少者,称为月经过少。女子年逾16周岁尚未初潮,或已建立了月经周期又中断达6个月以上者,称为闭经,前者称为原发性闭经,后者称为继发性闭经。月经过少、闭经虽然主症表现不同,病情程度也有所不同,但从中医的发病原因及病机、辨证施治方面都有许多共同之处。月经过少多为闭经的前驱症状,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导致闭经,也就是说大部分月经过少的患者发展的最后结局是闭经;而临床上一些闭经患者经治疗后月经恢复,有的经水涩少,需经一段时间后逐渐恢复正常;也有的患者月经过少、闭经交替存在,无法截然分开。临床上子宫发育不良,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结核,精神、环境或营养因素,人工流产损伤子宫内膜,卵巢功能早衰,多囊卵巢综合征,闭经溢乳综合征等均可引起月经过少、闭经。
由于现代社会工作紧张,避孕药的普遍甚至是过量使用,或多次药物流产和人工流产等诸多因素,使月经过少、闭经的发病率逐年增高。现代医学多数主张常规用激素治疗,但因治标不治本,易复发,远期疗效差,且有一定副作用,患者往往不能坚持,故患者较多采用中药治疗。
易老指出,治疗妇科疾病的最终目的就是恢复女性正常生理状态,维护肾-天癸-冲任-胞宫的生理功能,保持女性生殖轴平衡。肾藏精,为冲任之本,主生殖封藏。肾所藏之精能化气,肾气对女性的生长发育、经孕繁殖及衰老等生命活动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女子发育到一定的时期,肾气旺盛,肾中真阴——天癸由先天之微少而逐渐化生、充实,从而促进胞宫具有经、孕、产的生理功能。肾既藏先天父母所禀受的生殖之精,又藏后天水谷化生之精微,二者合而为肾精,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精能生血,血能化精,精血同源而相互资生,共为经、带、胎、乳的物质基础。
【病因病机】
《素问·评热病论》曰:“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景岳全书·妇人规》曰:“血枯之与血隔,本自不同,盖隔者,阻隔也;枯者,枯竭也,阻隔者,因邪气之隔滞,血有所逆也,枯竭者,因冲任之亏败,源断其流也。”《内经》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兰室秘藏》云:“妇人脾胃久虚,或形羸气血俱衰,而致经水断绝不行。”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大致分为虚实两大类。虚者因先天禀赋不足,肾气未盛,精血虚,阴津亏乏;或久病、大病、忧思伤脾,或疏泄失常、脾失健运,或素体脾虚,水谷精微化生乏源,以致血虚气少,气血虚弱,冲任二脉不盈,遂发经少、闭经。而正气虚极,必血流艰涩,乃至枯涸而生瘀证。实者多因情志所伤,或经期、产后失于调摄,或痰湿阻滞胞宫,气机受阻,气滞血瘀,冲任胞脉壅阻而致经少、闭经。
易老认为临床虽有虚实之分,但往往虚实并存,并存中亦有所侧重,常虚多实少,最终均致瘀阻胞宫。治疗时应结合病机所在,重视辨证与辨病结合,专方专药运用,顺应月经周期及经前征兆,进行辨证施治。
【辨证施治】
(1)肝肾两虚夹瘀
证候:年逾16岁尚未行经,身材矮小,双乳及子宫发育不良;或正值青壮年,月经延后,经量逐渐减少至经闭不行;伴烘热汗出,口干,耳鸣头晕,面部蝴蝶斑,肌肤甲错,性欲低下,带下过少而阴道干涩;舌质红夹瘀,苔少,脉细涩,舌下静脉增粗、延长、色紫黯。
治则:滋补肝肾,祛瘀调经。
拟方:益经汤。
熟地15g,当归15g,川芎12g,杭芍15g,女贞子15g,淫羊藿15g,山茱萸10g,枸杞子15g,泽兰12g,生三七粉10g,甘草10g。
(2)肝肾亏虚,冲任失调
证候:月经量少,或漏下黏稠,淋沥不止,或月经停闭不行;经期或经后乳房疼痛不适,小腹隐痛或空坠作痛不适,头昏头痛,目眩,肢体麻木,爪甲欠润,口干思饮,咽干目涩,五心烦热,腰酸耳鸣,带下量少或黏稠,阴部干涩或会阴灼热疼痛,大便偏干或习惯性便秘,乳汁缺少;舌红夹瘀,苔薄少津或无苔,脉细弦。
治则:养精血,滋阴调冲任。
拟方:一贯煎合左归饮加减。
当归15g,生地15g,熟地15g,沙参15g,麦冬15g,枸杞子15g,山茱萸12g,怀山药20g,肉苁蓉15g,炙甘草10g,川芎12g,桃仁10g,丹参15g,香附10g。
(3)脾肾两虚夹瘀
证候:月经逐渐推后、量少、色淡而质薄,继而停闭;伴倦怠疲乏,气短,面色少华,纳呆,脱发;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则:健脾益气养血,活血调经。
拟方:加味归芪健中汤。
当归15g,炙黄芪20g,桂枝10g,杭芍15g,桑椹子15g,沙苑子15g,麦冬15g,女贞子15g,牡丹皮10g,莪术10g,生三七粉10g,大枣10g,炙甘草10g。
(4)肝脾失调夹瘀
证候:月经数月不行,或经量极少;伴烦躁易怒,双乳胀痛,口苦而干,饮食不馨,少腹胀痛;舌质淡红或舌红夹瘀,脉细弦。
治则:调理肝脾,祛瘀调经。
拟方:加味逍遥散。
炒柴胡12g,赤芍15g,当归15g,白术12g,茯苓15g,薄荷10g,丹参15g,益母草15g,藁本10g,女贞子15g,生三七粉10g。
【诊治特色】
《景岳全书·妇人规》曰:“经血为水谷之精气,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凡其源源而来,生化于脾,总统于心,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以灌溉一身……妇人则上为乳汁,下归血海而为经脉。”《灵枢·决气》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济阴纲目》引薛立斋曰:“故虽心主血,肝藏血,亦皆统摄于脾,补脾和胃,血自生矣。”
中医治疗经少、闭经强调滋补肝肾、健脾益气养血、调理肝脾冲任,但因其临床表现多虚实夹杂,或兼有气滞血瘀,或肝经湿热,或胆胃不和等证候,故易老主张灵活变通,不必拘泥一方一药。
易老提倡治疗期间注意观察用药后,经前征兆的出现,如带下量增多、乳房胀痛时,可通过B超动态地观察子宫内膜的变化,调整用药,每个主方中适当加入
丹参、莪术、生三七粉、川牛膝等1~2味,起到寓攻于补,祛瘀生新调经的作用。
易老常配伍海马冲服,该药具有补肾壮阳、调气活血的作用,在一派滋补阴血的药物中加入少量海马,阳中求阴,是易老的用药精华之处。
对原发性闭经患者,易老主张借助现代医学检查手段,先排除子宫缺如等先天性疾病,并查清楚患者为子宫性、卵巢性,还是垂体性闭经。
针对久治不愈者,短期采用西药人工周期治疗,激发、促进肾-天癸-冲任-胞宫轴的调节功能的恢复,同时中医辨证施治,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较好。
如病情有好转,一定持续巩固治疗3~6个月,促进痊愈。
【病案举例】
例1 张某,女,24岁。1999年5月12日初诊。
月经停闭3年余。患者月经初潮13岁,周期28天,经期4~5天,经量中等,色鲜红。曾患“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经激素治疗后月经量逐渐减少至停闭,现已3年余。自觉带下量少、色黄,时感腰酸,少腹胀痛,纳可,二便调;舌质红少津夹瘀。中医诊断:继发闭经。辨证:肝肾亏虚夹瘀。治则:滋补肝肾,祛瘀调经。拟方:
益经汤原方加麦冬15g,1日1剂,连服4剂。患者5月19日复诊,诉5月15日白带夹血性分泌物2天,余症同前。守方续进8剂,每剂加海马5g(烤黄打粉兑服)。患者6月16日再诊,喜诉月经6月10日来潮,经量偏少,经色鲜红,两天干净。以后每月月经按时来潮,量少,白带恢复,诸症消失。
例2 韦某,女,19岁。1998年4月14日初诊。
因月经从未来潮就诊。患者平时无白带,乳房及子宫发育不良,身材矮小,面色少华,自觉口干,精神倦怠,纳可,二便调;舌质红夹瘀,脉沉细。中医诊断:原发性闭经。辨证:肝肾亏虚夹瘀。治则:滋补肝肾,健脾调经。拟方:
益经汤原方加怀山药15g,菟丝子15g,郁金15g,丹参15g,海马5g,1日1剂,连服4剂。患者4月21日复诊,诉4月19日月经来潮,经量少,纳可,二便调,舌质红夹瘀,脉细弦。续守原方加黄芪20g,连服16剂,月经于6月19日再次来潮,仍经量少,感双乳发胀渐长大,面色转红润,继续巩固治疗而愈。
例3 李某,女,24岁。2002年5月25日初诊。
人流术后月经量少1年余。平素月经周期尚规律,1年前人流术后出现月经量少仅染纸垫,夹血块,无腹痛,带少而黄,大便难解;舌红夹瘀,苔薄黄,脉细弦。曾患有“宫颈炎、附件炎”。中医诊断:月经过少。辨证:肝肾阴虚夹瘀热。治则:滋养肝肾,祛瘀调冲。拟方:
一贯煎加柴胡12g,川芎15g,山茱萸12g,女贞子15g,玄参15g,莪术6g,生三七粉10g,1日1剂,连服4剂。患者二诊时诉本月经量增加,继续巩固目前的疗效,改左归饮加味治疗后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