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读书】和大学生活接轨的新课堂
让知识回家
一站式收藏您的阅读与创作
【教育读书】
和大学生活接轨的新课堂
相对于传统课堂,新课堂有哪些优势?本期,《中国教师报》周刊邀请了两位新课堂走出的学生,请他们谈一谈自己的高中新课堂体验以及大学生活,让读者近距离了解新课堂在衔接高中与大学、知识与实践之间的重要作用。
(一)
新课堂助我成长
中国地质大学 马 标
我是中国地质大学的本科生,即将毕业,现已保送本校研究生。在大学时,我拿过专业一等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同时获得过校优秀学生干部的荣誉。
我认为,我的成长离不开高中时期的新学习方法。
在高中的课堂上,我们班基本由学生主持课堂,老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一般情况下,只有当学生对问题讲解不到位,或者理解有错误的时候,老师才会适当地纠正一下。当然,遇到重点问题,老师也会组织我们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在课堂上,每个人都会积极参与,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大家都可以很轻松地上课。同时,我们还要进行分工,每个人负责一部分问题的课堂讲解,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前对自己需要负责的部分进行深入预习和研讨。通过课前的预习和研讨,大家课前的准备工作会比较充分,对课堂内容也会有较深刻的印象,在课堂讲解时,当然也会十分流畅。讲解结束后,我们还会收集每个小组的意见、反馈等。
这样的课堂,不仅有助于我们得到某一个问题的最优解,还能帮助我们在研究、讨论的过程中,吸收他人的想法,加深对问题的理解,起到拓展思路的作用。
除了知识上的收获,能力上的收获也十分重要。
在主持课堂时,可以锻炼我们的演讲能力和应变能力。如果演讲能力不佳,就难以激发同学的热情,也难以收获较好的评价,所以,每个人都会努力锻炼,尽可能地提高自己的演讲能力。而在讲解过程中,往往会有预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你永远不知道同学会向你提出怎样的建议和问题,也很难预料到课堂上的突发事件。如何处理好这些情况?这就需要很强的应变能力。应变能力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形成的,是通过不断地锻炼增长的。同时,每个人的勇气与自信也会在主持课堂的过程中,不断被激发。当然,最重要的能力,还是团队合作和人际交流能力。在课堂上,我们会被分为几个小组,每个组员的发挥都影响到小组的最终成绩。所以,要想帮助小组取得好成绩,每个组员都必须具备集体荣誉感,相互帮扶,共同前进。小组中的所有组员团结在一起,为了一个目标共同前进,这就是团队合作的能力。此外,还有自学、探究、调查等各方面的能力。这些都是走入社会的最基本能力,很幸运,我们在高中阶段,就可以很好地得到锻炼。
升入大学后,学习压力相对减轻,一些课外活动也开始增加了。因为在高中时各种能力得到锻炼,所以我很轻松地融入到大学的生活中。相对于有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同学,我觉得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明显强过他们,能够更自然地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而对一些未知事物的探索能力与探索欲望,也是我在大学时的优势所在。
大学生活是比较丰富的,尤其是社团和学生会生活。因为我在高中阶段,就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在公共场合演讲的能力,所以,在学生会和社团干部竞选中,我有了较大优势。同样,因为高中课堂上小组合作的训练,我比较适合团队活动,愿意和别人沟通、交流,因而不管是社团活动还是科研活动,这种合作能力让我更快地融入了团队。
对于这种新的学习方式而言,我认为有一个要点,就是需要每个学生都拥有较强的自治能力。所以,在全面推行这种学习方法前,应该对学生进行一定时间的培训,从而确保学生能够适应。当度过了“阵痛期”之后,学生就可以在学习中,锻炼各种课本上学不到的能力,更好地和大学接轨、和社会接轨了。
(二)
无法忘记的新课堂
北京林业大学 全 晗
又到一年高考时。四年前的今天,已经上完了最后一堂课的我,带着对高中生活的眷恋与感慨,走进考场,经受这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考验。
谈起高中的三年生活,最不能忘却的当然是新课堂。在那样的课堂上,我学到的不仅仅是应试教育所要求的知识,更多的是对自己、对人生应有的态度,以及勇于创新的精神。这段宝贵的经历已经成为我一生的财富。
当初,新课堂的想法刚刚提出时,许多同学都表现出了强烈的怀疑和逆反心理,认为老师所提出的理念太过理想化,不适合现在应试教育下激烈的竞争。而之后随着“三步六段教学法”的启用,“循环大课堂”的展开,尝到了甜头的我们才终于认识到新课堂的优越之处,疑虑、叛逆也逐渐转变成了接受与叹服。
那真是一段可以用美妙来形容的时光。说起来,那正是我们自小就曾幻想过的完美课堂:老师们不再站在讲台上灌输知识,取而代之的是在一旁倾听着我们对课本的理解,并给予精妙的点拨;同学们不再坐在座位上昏昏欲睡,而是或对自己的看法据理力争,或亲身站在讲台上为大家讲解自己发现的巧妙的解题方法;课堂也不再是死气沉沉的,而是成了秩序与自由并存,能让我们身心舒展、健康成长的园地。然而应试教育的现实、高考的激烈竞争让我们遗忘了过去曾有的期盼,那时的我可谓身在福中不知福,只有上了大学之后,才感受到那时的我们是多么幸运。每当与大学同学讨论高中生活时,谈到我所经历的活泼而有朝气的新课堂时,其他同学总是难以置信。他们没有经历过新课堂的“洗礼”,因而无法想象在那种看似散漫的学习方式下,我是如何能够取得进入大学校园的机会的。
坦白地说,高二时期,新课堂刚刚被提起的那段时间,我的成绩相当糟糕。尽管那时的学校已经不允许考试排名,但是通过与同学们的对比,我很沮丧地发现,自己的成绩常常保持在班级倒数第二、三名的位置。我很困惑,平时下的功夫并不比其他同学少,上课时也认真听讲,为何成绩就是无法提高呢?就在这时,新课堂来到了我们的生活中。崭新的理念、崭新的学习方式冲击着我们已经渐渐僵化的思维,为我的学习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反思过去事倍功半的学习方式,我认为正是这种由新课堂带来的充满活力的思维方式,让我摆脱了长久以来死学死记的桎梏,实现了学习方法上的突破。
记得有一次,在高中的一次古诗词讲解之前,语文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对我写的一段感想分析大加赞赏,并让我把我的感想写在黑板上与同学们分享。其实我是知道的,自己写的这段话并没有什么亮点,而那时的我,也正处于“班级倒数”的低潮期,对于老师莫名的赞赏和鼓励十分不解。然而当我真的走上讲台,拿起粉笔用力在黑板上写下我的思考时,我突然明白了老师的用意。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有机会展示自我,若他不能自己把握,老师就会为他创造。不同于其他老师的一次次苦口婆心的谈话,或者课堂上的一些直接鼓励,新课堂为我们提供的是一次机会,并且“逼迫”着我们将其抓住,发挥出真正出自内心的上进心。这种独特关怀的集中体现就是“循环大课堂”,在这里,学生们感受到的是一种被尊重的成就感,进而获得了不断进步的活力与动力。
人总是有惰性的,成人也无法保证完全的自治,何况是青春期的高中生呢。曾经我也在学校、家长的压力下迷茫着,直到走进了新课堂。在这里,老师不再是课堂“食物链”顶端的霸主,而是一位俯瞰全局的管理者。在这里,我们感受到的不再是来自各方的压力,而是不断推动我们向前的动力。
其实,新课堂与大学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处,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正是由于高中时期的体验,我很快就融入了大学科研工作的圈子里。现在的我,经常与师兄和老师们在组会上交流、讨论对实验设计的看法和思路。有时,回想起高中时那个有些怯懦、总是随波逐流的自己,总要感慨一下,然后,怀着感激,继续度过崭新而充满生机的每一天。
(来源:中国教师报)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