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之文的成功给我们的启发

昨天从钢刀的博客里看到朱之文的演出,非常震惊,非常敬佩。昨天搜索他名字的时候,电脑上还不能马上跳出来。今天再看,情况大不相同,一点“朱”字,他的名字就跳出来了。可见他真的已经是个成功人士,一个名人,他红了!真的成功了!我真心祝福他,为他高兴。朱之文是单县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种地餬口,满手老茧。可听到他的歌声,无论什么级别的歌唱家都会肃然起敬。他可以与国内任何一个所谓歌唱家比肩,毫不逊色。看了他的演出,我很有感触,不由得发些感慨。
一、他对中国的教育提出了挑战。朱之文今年42岁,没有半点专业培训的经历,只是农闲的时候抱个收音机或录音机听歌唱歌,可他怎么就唱得那么好,那么专业,这令人费解。一是这么优秀的人才,因为是个农民身份,居然被埋没了这么多年,当地人,当然不是专业人员,都知道他唱得好,但只是感觉他唱得好而已,没有给他提供更好更高的发展空间。联想到阿宝等等一大批从乡土走出的优秀歌唱家,我感到中国的教育体制、选人用人等方面,还存在很大的问题,不能人尽其才,物有所用。艺术,在今天似乎与富人更亲密,与劳动人民距离很远。埋没人才的体制不是好体制,埋没人才的机制不是好机制。二是那么多艺术院校,一本正经地搞专业培训,到头来PK不了一个很草根的农民,不能不说是跌份、丢脸面的事儿。这令我对艺术院校的教育水准、教学质量、教育方法产生怀疑。现在中国到处挂羊头卖狗肉,骗子很多。专家已经不再是专家,变成“砖家”了。连李枚瑾那样的无耻之徒,都堂而皇之地成了公安大学的教授,那么谁还不能成为“砖家”呢?前几天我写了一篇文章,指出小学语文教材里有篇令人作呕的文章,就有不少所谓的“内行”来质问我,说他们是懂教育的,是知道文章好坏的,不懂的是我自己,洋洋洒洒写了一大堆东西,说明那文章有多么精彩,多么迷人,企图让我接受他们的观点。如果中国的学校养的都是些饭桶老师,良莠不分,香臭不辨,那一定是走进死胡同了!
二、兴趣、专长是一个人成才的关键。现在很多人梦想成为歌唱家,想尽各种办法,拜师投门,男人不惜以身当鸭,女士不惜被“潜规则”。很多家长自己感觉不行了,把希望寄托到孩子身上,为了孩子成为歌唱家,不惜代价找专业人员辅导,进艺术专业学校。好象学校、“砖家”身怀点石成金之魔法,能把顽石变成黄金。这或许有些道理,有了更好的教育,人会有更好的发展,无可厚非。我想说的是,这不是问题的实质,人的成 功要看自身素质(天赋)和外部环境两方面的条件。首先要看是不是干那个事的材料,如果天生不是那材料,即便外部环境再好,恐怕也不会有大的成功。朱之文有什么?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除了农活就是打工,外部环境没有半点优越性。可他有一副好嗓子,声音浑厚,音域宽阔,加上他自己爱唱歌、喜欢唱,有了这些就齐了、就足够了,最后就成功了。我要告诫孩子家长,在你决定孩子发展方向的问题上,千万不要太主观、太世俗,一定要认真观察、研究自己的孩子,搞清楚他兴趣在哪里,适合做什么,是干什么的材料。
三、人要有追求。农民的生活很苦,朱之文直到现在生活困苦,参加电视比赛都没有一件象样的衣服。从他的言谈举止能看出他承受了很多生活的艰辛和压力。可他喜欢歌唱,喜欢音乐,从来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我非常赞同评委的一句话:是金子总要发光!不急功近利,不哗众取宠,用自己的方式,走自己的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实现自己的梦想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