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缸瓦窑村不仅有林景云烈士故居,还保留有百年老窑|陶瓷|林景云|缸瓦窑

  

  南宁市良庆区缸瓦窑村林景云烈士故居旁边。有一座林景云烈士故居,林景云烈士于1926年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之后林景云加入共产党。在龙州保卫战期间,英勇率领300多名红八军战士阻击数十倍敌人,即使最后仅剩30名将士,依然誓死坚守阵地。

  林景云外孙女讲述外公的故事。

  

  清朝末年,我们家祖先是梅州人,我外公的曾祖父是清朝政府一个官员,被清政府派到广西邕州做官,后来就定居在缸瓦窑村,建了这座青砖大房子。后来外公的祖父做了教书先生,外公也做了教书先生,参加革命之后,就当了红军教导员。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这个村子不仅是革命家活动的场地,也是手工艺人的摇篮。

  

  缸瓦窑村有非常好的隐蔽性,村子旁边是邕江、古码头(后来遭受破坏),还有惠东粤馆,老百姓经常去这里朝拜,这些都起到很好地隐蔽作用,所以缸瓦窑村一直有革命家在这里活动。

  

  1929年9月,外公林景云和他的战友在村里召开“南宁兵变”七天秘密会议,为龙州起义和百色起义做准备,会议上做出了重要决策,所以历史上称之为“七日会议”。图为外公的铜像摆放在林景云故居里。

  

  我们村的农民都很富裕,个个都会做手工陶瓷,在外公的宣传、教育下,卖出去地陶瓷换成钱,拿来做军需物质,每个村民都是拥军模范分子,把家里的粮草和金银都捐献给了革命。

  

  2015年6月25日,我们村老乡在”七日会议“旧址上清理杂物的时候,发现一个瓦缸里存放很多锈迹斑斑的128枚子弹,从物证上证实了当年的外公与群众在这里开展的革命斗争 “七日会议”。后来我们家子女都把这些子弹捐献给南宁博物馆。

  

  我们还捐献了二百多件革命文物,这些都是外公当年参加革命的历史见证物,我们后代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红色基因,把革命传统传承下去。图为当年手工制造武器,摆放在林景云故居。

  

  林景云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印象最深的应该是来自中央电视台和广西电视台合拍的纪录片《红色传奇之壮士归来》,说的就是外公的故事。图为在宣传牌子的地方,是当年开秘密会议的岗哨,

  

  林景云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印象最深的应该是来自中央电视台和广西电视台合拍的纪录片《红色传奇之壮士归来》,说的就是外公的故事。图为在宣传牌子的地方,是当年开秘密会议的岗哨,

  

  缸瓦窑村是第一批被政府部门授予“不可移动文物”“广西传统文化村落”“革命老区”等称号。村里民风淳朴,田园风光,周边环境非常好。由于某些原因,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把村里百年老树拨了,百年“缸瓦屋”给拆了,他们没有报建就建起了几栋高楼,茂密的植被使其成为钢筋水泥中的一块“绿洲”。

  

  村里百年“缸瓦屋”、古窑等不断遭到破坏,强力推进的拆迁正让村子一步步被“蚕食”…… 我们姐妹不断向上反映,在政府勒令下,他们才把违章建筑给拆了,现在的缸瓦窑村正在慢慢恢复中。图为我们一家在林景云故居前。

  

  这块三亩地是1951年政府拨给我母亲的抚恤金,后来由于某些原因,这块地变成停车场,在我们姐妹据理力争下,才回到了我们手中,我们几姐妹把这里清理干净之后,天天到这里种植树木,归还它原来的样子。这个雕塑上的陶瓷,是我们村古窑里烧制出来的,有三百年历史,就剩下最后几个,我把它们嵌在雕塑里可以永久的保存下来。

  

  这几年村里发生的变化时常会让我产生一种错乱的感觉,我非常怀念以前这里安静的环境,邕江沿村而过,淳朴的民风,村民之间和谐的关系。可是现在仿如隔世。

  

  当时有一部反映龙州保卫战的电影要在这里拍摄,导演年纪大了,为了方便他出行,我们姐妹就修建了这条小路。远处是良庆大桥,大桥下面是邕江。

  

  我们从小就对外公的事迹非常感兴趣,四姐妹在很小的时候,当得知外公是位了不起的英雄,那一刻起就开始不断地搜集关于他的资料。 我的母亲今年九十多岁,因年事已高,更多的是听着我们在谈论着外公的事迹,她老人家的眼里充满了自豪。图为我们四姐妹和母亲、外孙合影。

  

  我们村号称“一村三遗产”:300年制陶历史,清朝时期的古窑址,由制陶工艺衍生出来的香火龙舞传承了百余年,都被列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参加过南宁兵变、龙州起义的革命烈士林景云的故居是南宁市不可多得的红色文物。我们姐妹誓死保护好这些传统文化、革命遗产,把它们传承下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