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振振教授陪您读古诗词(80)
钟振振博士 1950年生,南京人。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献整理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家留学基金委“外国学者中华文化研究奖学金”指导教授,中国韵文学会会长,全球汉诗总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央电视台“诗词大会”总顾问、《小楼听雨》诗词平台顾问、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特聘教授等。曾应邀在美国耶鲁、斯坦福等海外三十多所名校讲学。
潇湘神
[唐]刘禹锡
湘水流,湘水流,九疑云物至今愁。若问二妃何处所,零陵芳草露中秋。
《潇湘神》一曲,始见于本篇,清毛先舒《填词名解》卷一言其为刘禹锡所创调。
相传上古时贤君虞舜巡视南方,死在苍梧之野(见《史记·五帝本纪》)。其二妃娥皇、女英闻讯赶来,中途不幸溺死于湘江,成为潇湘女神(参见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湘水》)。
本篇即咏其事,调名同时也是问题,创调之作,往往如此。
“潇湘”,湘江的别称。湘江源出广西,流贯湖南东部,入洞庭湖。潇,水清深貌。一说潇、湘二水在湖南零陵会合后,并称“潇湘”。
“九疑”,即苍梧,山名。在今湖南宁远南,有九座山峰,形状相似,行人疑莫能辨,故名(见《水经注·湘水》)。相传虞舜葬于此(见《山海经·海内经》)。
“零陵”,即九疑山一带。
湘南之地,本来就云山苍莽,烟水迷离,虞舜、二妃的悲剧传说,更为它抹上了一层神秘的油彩。以此神秘之地为背景,以此悲剧传说为题材,词中遂不免亦透现出惝恍、哀怨的神情,楚楚动人。
“湘水流,湘水流”,发调用三字叠句,朗朗上口,饶有民歌风味。
继以“九疑云物至今愁”,就句法言,是短引长接;就字面言,是水穷云起;就意象言,是江流山截;就态势言,是动行静止。
而由“湘水”逗出“九疑”,乃绾合了二妃升仙之地与虞舜死葬之地;着以“至今”二字,又使二妃、虞舜之古事与词人怀古之今情得到了沟通。
这种种好处,不可草草忽过。
然而一篇之警策,还在最后两句。
“若问二妃何处所”,以设问语气提唱,构造悬念;下文却不直接作答,出人意料地用一写景句“零陵芳草露中秋”作为全篇之收束,宕出远韵,耐人遐思。
细细寻味,此七字似为隐喻,那“芳草”莫不是二妃香魂的化身?那“露”水莫不是泪珠的比况之辞?
果如此,则此句不妨这样理解:二妃的香魂化作了零陵的芳草,草上的晶露便是她们哀悼舜君的泪滴。
草儿在露水中衰老,正象喻二妃的香魂脸上挂着哀伤的泪水,一天天地憔悴下去。
于是,上句“二妃何处”之问,就有了含蓄的回答。妙在不落言筌,风流蕴藉。而“芳草露中秋”之喻,更写出了二妃对于舜君万劫不复的生死之恋,尤有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写到这里,对于此词表层义的诠释工作已大体完成。接踵而来的问题是,它还有没有深层义需要探究?
这,就得知其人而论其世了。
按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初,王叔文、王伾当国,锐意刷新政治,采取了一系列较为进步的措施,如蠲免百姓所积欠的租赋,取消强购豪夺、损害平民利益的宫市,惩办贪官污吏,收回为宦官所把持的军权,等等。词人积极参与了当时的新政,是二王政治革新集团的中坚分子。
由于他们的作为侵犯了部分大宦官、大官僚地主的权利,这两股反动的政治势力遂于当年秋联合发动宫廷政变,拥立顺宗长子李纯(宪宗),迫使顺宗退位。
宪宗上台后,二王被贬往四川(王伾旋即死于贬所),词人则谪为朗州(今湖南常德一带)司马。
次年,顺宗不明不白地死去,王叔文也遭杀害。
元和十年(815),词人贬官十年后从朗州回到长安,因作了有名的“玄都观诗”讽刺朝中新贵,又被谪往更为边远的连州(今广东连县一带)去做刺史,至元和十四年(819)止,在连州共度过了五个年头。
本篇当作于此期间。九疑山即在与连州毗邻的道州(今湖南道县、宁远一带)境内,词人很可能亲身游历过那富有传奇色彩的名胜之区。
弄清楚词人的这段政治遭遇,颇有助于我们发掘此词的底蕴。
在对于往古贤君的缅怀之中,每每寄寓着历代迁客骚人的政治愤懑。
屈原不是幻想过“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舜)而陈词”(《离骚》)么?
杜甫不是也有“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诗)之句么?
本篇“九疑云物至今愁”云云,亦可作如是观。只不过屈赋、杜诗措辞激烈,而刘词则由于牵入了二妃故事,显得较为怨惋罢了。
如果联系汉刘向《列女传·有虞二妃》中关于二妃有奇谋、为舜治国之得力助手的记载,我们似乎还有理由进一步推测,词中是否以舜暗指永贞之政的后台顺宗李诵,以二妃暗指顺宗的左右手王叔文、王伾呢?
作为十余年前永贞新政的中坚分子,如今仍以戴罪之身远谪南荒的词人,处在严酷的政治高压之下,自然不便公开写诗吊唁已长眠泉壤的旧君与同党,借怀古之题以宣泄满腔悲恸的作意,容或有之罢?
【附注】
〇零陵芳草:即蕙草,别名香草、零陵香。参见清汪灏等《广群芳谱》卷四四《花谱》二三《兰蕙》。
编后语:
点击回顾
小楼周刊投稿格式,例:
重游盖竹山
章雪芳(浙江)
山盖青青竹,风描水墨图。
孤身随细雨,踩痛落花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