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部门又给中医药穿小鞋!

我们作为中医人一直要求国家给与中西医公平对待,起码西医不要跳到中医头上吆喝五六,好在国家已经拨乱反正,也成立了《中医药法》,因此一些旧法必须取消!

目前一片大好形势,一些重量级媒体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中纪委等报纸在去年今年新冠肺炎时候都力挺中医。教育部规定中医药,传统文化进入学校等措施;使中医药得到了一种空前向好发展!然而也有一些部门背地里给中医使绊子穿小鞋做法值得我们注意!

比如国家药监局2月18日通知,决定对六味地黄制剂(包括丸剂、胶囊剂、片剂、合剂、煎膏剂、颗粒剂)说明书【不良反应】【禁忌】和【注意事项】项进行统一修订。不良反应项应增加腹泻、腹痛、腹胀等13项。

通知要求,所有上述药品的上市许可持有人均应依据《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按照相应说明书修订要求(见附件)修订说明书,于2021年5月2日前报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附件1:六味地黄制剂处方药说明书修订要求

一、【不良反应】项应当增加:

监测数据显示,六味地黄制剂有腹泻、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胃肠不适、食欲不振、便秘、瘙痒、皮疹、头痛、心悸、过敏等不良反应报告。

二、【禁忌】项应当包括:

对本品及所含成份过敏者禁用。

三、【注意事项】项应当包括:

1.忌辛辣、不易消化食物。

2.感冒患者慎用。

从以上乍看这个做法没有什么不妥之处,然而细想这是不对的,这种要求做法其实还是西医西药管理手段运用到中医药上边。这是不符合中医要发展规律的。为啥这么说呢?因为中医药副作用不是西药副作用,所以不能一刀切运用西医办法管理中药。

首先有些药中医角度是药食同源,比如这个六味地黄丸里边就有茯苓山药属于药食同源,对于食物出现副作用作何解释,有这样干的吗?你听谁说给地瓜土豆规定腹泻作用!?显然不合理。

有的说你既然是药就要有副作用。诚然中药也有副作用,比如生姜可以辛温发汗也可以治疗恶心,在民间,或者中医常用生姜发汗治疗恶心,服用生姜之后会出现口干舌燥,这是副作用。适当饮水补充水分就能缓解。

然而也有辨证不对,错误运用也把这个副作用算到生姜头上吗?比如本来风热感冒你错误运用生姜发汗,辛温助火因此可以加重病情不退热还能引发咽喉痛甚至咳嗽咳痰,从西医角度说这样也是副作用吗?

从他药监局修改来看下边这些副作用中医角度怎么解释呢?看一下这些胃肠道症状:腹泻、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胃肠不适、食欲不振、

其实这些副作用都是辨证不准引发的。因为六味地黄丸偏于滋阴补肾,其中生地泽泻偏凉,对于脾胃虚寒就能引发胃肠道症状,所以药监局提出这些症状都是因为辨证不准,错误运用到脾胃虚寒患者身上导致的副作用。

至于:便秘、瘙痒、皮疹、头痛、心悸、这些也大概率也是辨证不准引发的副总用。比如本来六味地黄丸里边有茯苓泽泻利水,利水实大便,因此可以引发便秘。所以对于经常有便秘的人群不能六味地黄丸这是中医知道的。然而很多患者不知道买了就一个劲服用不用中医师指导,出错也怪六味地黄丸吗?

如果便秘是肾虚引发的,服用六味地黄丸还能解除便秘。这个现象西医怎么解释呢?这就是中医的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办法,因为肾司二便,所以对于肾虚便秘,六味地黄丸也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同理,如果是肾虚引发的腹泻,服用六味地黄丸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那么请问西医专家?这个现象如何解释呢?是不是符合说明书当中的六味地黄丸可以引发腹泻呢?

总之中医药一定不要西医模式管理中医药,既然我们已经有了《中医药法》就要按照中医药法,不能在按照管理西医西药模式管理管理中医中药。再说六味地黄丸可以按照中医解释副作用,不一定按照西医管理模式管理中医。比如阳虚,或者脾胃阳虚人群不能服用六味地黄丸,否则容易出现腹泻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大家看这样解释是不是更好更合理呢?

所以我这里警告那些背地里给中医药穿小鞋的有关部门,制定中医药相关知识一定请教中医专家,不要想当然就把事情做了。看清国家战略意图,不要偷着摸着打压中医药,否则总有清算的一天,如果哪天到来了,你必然吃不了兜着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