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的追赶者!中韩卡车发展历史与现状比较
作为东亚的邻国——韩国,近几十年来的崛起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以货车行业为例,近几年的起步时间、增长轨迹和海外扩张战略都与我们有很多相似之处。
将韩国卡车行业与我国卡车行业进行比较就显得很有必要。一是中韩货运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交战越来越频繁,二是两国货运业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出现的相似或不同的处理方式都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章从中韩两国卡车产业的发展历程进行比较。
中国卡车生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31年,如果你算上由张学良制造的“民生”卡车。
1956 年一汽的CA10 下线标志着中国真正可持续和长期制造卡车。就这样,中国和韩国的汽车工业几乎同时起步。
朝鲜战争结束后,韩国卡车为美军修理军用车辆才起步。建国初期,韩国还没有制造卡车的能力,大部分是从美国进口的军用卡车。后期可以组装生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美国的GMC卡车。
韩国卡车的起飞始于1980年。以韩国现代为例,现代和三菱在70 年代后期进行了合作。
韩国现代最初将三菱的零部件进口到韩国进行组装,然后贴上现代车标进行销售。后来,在1990 年代,现代汽车为了适应韩国国内法律,开始对从日本进口的部分三菱原装车型进行国产化,但技术还是主要来自日本。
90年代后期,现代开始开发自己的驾驶室,并推出江淮格尔发原型车“SuperTruck”,标志着现代韩国开始了独立的发展道路。韩国现代于2013 年推出Trago Xcient 系列。开始销售重型卡车并向欧洲看齐。
其他韩国卡车品牌基本上都在与日本卡车制造商合作。
他们大体沿用了贴牌生产——本地改造生产——内部开发,但三星卡车和双龙卡车在完成这一过程之前就倒闭了,起亚并入韩国现代,成为旗下一个子品牌。
总的来说,韩国卡车与日本卡车息息相关,深受日本卡车的影响,时至今日,韩产中轻型卡车的技术和设计仍然保留了许多日本元素。
中国卡车的开山之作,解放CA10是引进苏联ZIS 150进行仿制生产,苏联ZIS 150原型车是美国的KR11。
这说明新中国第一辆卡车具有比较纯正的美国血统。
与韩国卡车的发展路径不同,中国卡车技术引进的路径多种多样,既有西欧传统卡车巨头的技术,又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技术,也有周边国家的技术。
以解放卡车为例,解放生产的CA10车型生产周期长达30年,从中衍生出很多车型。同时,将技术图纸捐赠给其他兄弟厂商,成为公司合资企业的典范。
虽然落后于同期的汽车强国,但具备整车生产和改造的能力,夯实了中国卡车制造的基础。因此,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卡车引进合作浪潮开始以来,大部分厂商并没有走韩国贴牌的生产路径,而是在技术引进、同化、吸收后进一步发展。
同样,中国许多卡车制造商深受日本卡车的影响,但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日本卡车运输技术的短板开始显现。随着新千年的过去,中国卡车制造商逐渐步入“脱亚入欧”之路,技术和设计上向欧美看齐,做出了与韩国货车同样的选择。
二、中韩卡车市场对比简述
韩国面积10万平方公里,是我们湖南的一半面积,人口超过5000万。韩国有几个卡车品牌,包括现代、大宇、三星、双龙、东亚、亚洲等(起亚和现代算一个)。
后面的三星、双龙等品牌都已经成为历史,现在韩国卡车市场的自主品牌正在现代和大宇之间争夺霸主地位(大宇在2004年被印度塔塔集团全资收购)。
根据韩国相关机构提供的数据,2015年韩国国内卡车保有量约为250万辆,而根据中国相关机构同期提供的数据,中国国内卡车保有量约为1389万辆。
从保有量来看,截至2015年,规模约为韩国的5.5倍,但是从千人卡车保有量来看,韩国大概是中国的5倍。
一方面可以看出,与韩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卡车市场还有很大的扩张空间。
从产品结构方面上看,两国的卡车产品谱系涵盖了从超轻型卡车到重型卡车的整个范围。不同的是两个细分模型的比例不同。韩国国土面积狭小,国内轻微卡需求量一直很高。
以现代的Porter微卡为例,它在韩国国内汽车销量中往往排名第一。其影响力堪比五菱宏光在国内的地位。是韩国非常喜欢的经济实惠的微卡。
此外,韩国对中型卡车的需求也非常旺盛,由于其性价比较高,中型卡车市场主要以现代、大宇等大型自主品牌为主。现代mega重卡,整车设计是偏日系的,可见韩国卡车与日本的渊源。
大型牵引车和自卸车是韩国自主品牌的弱点。奔驰、沃尔沃和依维柯等几家主要的欧卡巨头 约占该细分市场的70%。总的来说,韩国仅在其专业领域拥有绝对话语权。
其他领域的本土品牌主要面向中低端市场。虽然现代Trago Xcient车型一直在冲击高端市场,但欧卡巨头除了占据高端市场的大份额之外,这些年份额还呈现继续扩大的趋势。
相比之下,中国人口众多、国土面积大、地形复杂,国内对卡车的需求是多元化的。依托庞大的市场容量支撑众多卡车制造商。既有一汽解放这样的老牌卡车企业,也有三一重卡这样的新兴卡车企业,各个大厂竞争异常激烈。
凭着极致的本土化和高性价以及政府扶持,国内主流卡车板块在中国基本被本土品牌占据,但在工程车底盘和高端高效的干线物流市场,主要是欧卡巨头占领,中国本土品牌也主要生产中低价位产品,这与韩国的情况类似。
与欧美的传统卡车巨头相比,中韩两国的技术实力和产品质量还落后于世界一流的卡车,可见两者都是追赶者的角色。
中韩卡车作为卡车领域的后来者,这些年来都经历了快速发展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高端市场仍旧需要不断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