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原生家庭的轮回,你才能成为自己的主人
正如德芬老师所说:原生家庭决定了你的幸福能力。
那么,当我们原生家庭没有被疗愈的时候,人们会出现以下几种表现:
第一种是在我们童年中,觉得自己缺少父母的爱,缺少关心,缺少认同。当我们成人以后,我们仍然想要去寻找父母,想要去寻找权威的认同。
第二种表现是怨恨自己的父母。认为是父母让自己不能变得更好,怨恨父母没有正确地对待自己,慢慢就形成了种怨恨的受害者模式,逐渐变为一个爱抱怨的人。
第三种跟前面两种刚好相反,他们觉得自己还需要父母,只能依照父母的意志去做事情,他们没有主见,缺乏力量,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去做决定,只能依赖权威。
第四种表现是害怕父母失望,想为他们做各种各样的事情,期待他们能够获得幸福和快乐,期待他们的婚姻能够改变,想要为家里去承担那些债务、纠纷。
第五种是无意识地去复制,用潜意识里的忠诚去复制父母的情绪,复制他们的焦虑、愤怒、紧张、抱怨、恐惧,复制一方对另一方的恨并转移到自己的伴侣身上。
有的人甚至会复制父母痛苦的命运,复制他们的疾病,复制他们的厄运......
从原生家庭对我们造成的影响,到可能的解脱之道,卢熠翎老师在其书籍《与生命和解》中,都给出了他的答案。
从今天开始为期14天的时间中,会和大家一起进行《与生命和解》这本书的功课共修。
今天是「原生家庭」课题共修的第一天。
原生家庭是伴随我们一生的课题,需要在漫长的岁月里慢慢地与自己磨合。
幸福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能力,愿你我能在卢老师这本书中找到创伤和解的力量,走出自己丰满的人生。
卡尔·荣格曾经说过,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越大,孩子长大之后,就越倾向于按照幼年时候的世界观来感受和观察世界。因此,在个人的内在成长上,作为个体的第一关,其实就是重新回顾原生家庭,疗愈原生家庭的创伤。
在原生家庭的这些关系中,最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和父母的关系。
“父母皆祸害”这句话,出自英国作家霍恩比的一部小说《自杀俱乐部》。这本小说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小姑娘在姐姐出走以后,和她神经质的母亲和时任教育部长的父亲关系很紧张。在总结她自己失败的青春的时候,女主角说“父母皆祸害”。
可以猜测,“父母皆祸害”这个概念会在网络上流行,应该是有大量的人都有相同的观点,他们认为世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觉得父母给他们带来了许多伤害和控制。他们非常憎恨自己的父母,想要追求独立,追求自我。
第一类是直接的肉体伤害,比如打骂、惩罚。 第二类是间接的人格伤害,比如辱骂孩子、侵犯孩子隐私。
第三类是家庭状况所造成的情感伤害。
第四类是来自父母控制的伤害。
第五类是更加严重一点的伤害,比如猥亵、精神的伤害、性别的歧视,等等。
第一次当父母的人,当然会出很多问题。尤其是在孩子0—6岁时,这段时期孩子的信念、价值观、自我的定位、自我身份的判断会逐步定型,可想而知,有多少的问题会出在原生家庭。所以不完成父母功课,不完成原生家庭功课的人,只能成为命运的牺牲品。
我们回头看,无论你现在表面上是多么优秀,但如果不完成原生家庭及父母的功课,命运还是如旋转的铁笼,你仍然在笼子里面奔跑。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接受父母的功课呢?就是无条件接受他们吗?不是的。
面对原生家庭,最重要的不是去看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到底是谁的错。原生家庭的那些故事和创伤,也并不是通过隔离、抗争,或者抱怨解决掉的。
我们要做的是真正超越原生家庭的束缚,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今日功课:了解自己的父母类型、了解自己的原生家庭功课。
亲爱的,你可以选择一个相对安静,不受打扰的时间、场域。准备好纸笔,跟自己说,我准备好了,面对自己,面对我的父母与家庭。
静静地坐下来,对应上文提到的父母的类型,把你觉察到的“父母的类型”,安静的写下来。
然后,再让慢慢回忆你与父母之间的相处模式,对照上文,你是否有“未完成原生家庭功课”的表现?
如果有,它是怎样的呢?
把它们坦诚的写下来,诚实地面对自己内在的样子。
这个时候,可能你还是那个孩子。但写下来以后,当你面对自己写下的内容,再换一个“身份”。如果你是一个旁观者,面对这个剧本、这对父母、这个孩子,又是什么样的感觉呢?你会不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当你做完这个练习后,欢迎你在【文末留言区】跟我们分享你的感受,你也可以选择静静的疗愈自己。
内容来源:部分内容节选自书籍《与生命和解——疗愈原生家庭的伤与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