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东一路14号总工会大楼
中山东一路14号原为交通银行。1948竣工。是外滩历史建筑群最晚建造的大楼。装饰艺术派风格。立面强调竖线条构图,中轴对称,顶部加高两层作塔状造型,装饰简洁,底层及入口用黑色大理石饰面。
最早是颠地洋行和宝顺洋行。于1889年被德华银行买下后,1902年扩建过一次,1917年一次大战,北洋政府对德宣战,德华银行停业,中国政府接管后,转归于国家银行的交通银行使用。1948年重建。解放后归上海总工会。
大楼由鸿达洋行设计,陶馥记营造厂承建,1946年开工,1948年10月竣工。占地1908平方米,建筑面积9485平方米。6层高,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大楼为装饰艺术派风格,外观凝重朴素,内部色彩强烈华丽。二楼大厅,高大宽敞,富丽堂皇。楼顶中间方体尖顶,南北两角饰以凸棱,临外滩一面的楼顶形成“山”形。整幢楼房通过形状.色彩.朴实与华丽的多方面对比,表达了大气.庄重.现代特点。
上海市第三批优秀历史建筑。
上海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310102915190000012 交通银行大楼 民国 外滩街道
进门便见彩纹人造大理石铺就的过道,两侧靠墙是环状大理石扶梯,紫铜栏杆。由扶梯上2楼平台,经过四扇铝框的玻璃门就是高大宽畅的大厅。大厅的墙壁下半部都用红色瓷砖铺砌,显得富丽堂皇。
二楼宽敞的大厅分布着近20根巨大方柱,宛如一个现代感的“神殿”。天花板由许多方格装点,每块方格都嵌有一块通透的玻璃。淡彩色的水磨石在地上拼成图案,与天花板和方柱相映生辉。
大楼简介
外滩14号地块。在交通银行大楼建造以前曾几易其主。上海1843年开埠以后,英国鸦片贩子颠地·兰士洛德(1799-1853),租定原业主为奚尚德的一块面积为13亩8分9厘4毫的土地,开设宝顺洋行,经营丝茶,烟草,鸦片等,行址就是外滩14号。后鸦片被禁,颠地只好卖掉房地产。
1889年此块地转归由德国多家银行联合组成的德华银行。建了一幢德国文艺复兴式四层建筑房产,设立了德华银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政府于1917年宣布对德宣战,将德华银行作为敌产没收,委托交通银行接管。交通银行是中国早期银行之一,开办于1908年。当年,它是清政府为了赎回京汉铁路和收付铁路,电报,邮政,航运款项而设立的一家“官商合办”银行,总行设在北京。上海分行于同年5月开办,设在天津路乾记弄。1919年10月才迁到外滩14号。
重建工程于1946年开始实施,交通银行新大楼于1948年10月竣工,是上海解放前外滩最后建成的一幢楼。由鸿达洋行设计,陶馥记营造厂施工。大楼主体6层,中间为8层,占地1908平方米,建筑面积10088平方米。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