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三国志》须把握哪些重点?
全文字数:2400字
预计阅读时间:3 分钟
《三国志》是二十四史之一,依时代序列在《史记》《汉书》《后汉书》之后为第四。这四部纪传体史书,在二十四史中均为上乘作品。《三国志》作者为西晋史家陈寿,蜀汉人,父亲仕于蜀,其本人为蜀汉光禄大夫、经史学家谯周的弟子,入晋为著作郞。陈寿离三国之世不远,学识渊博,奉敕修撰,得到政府资助,一手完成《三国志》,所以这是一部良史。刘宋时代裴松之曾为《三国志》作注。读《三国志》要同时读裴注,还要参考《后汉书》。
陈寿写《三国志》,虽然用“三国”来命名,但并不是评说“三国鼎立”的断代史,而是评说“三国时期”近百年的小通史,效法的是司马迁创作《史记》的通史规则。《三国志》立传的英雄人物二百多人,70%是汉末战乱时期的英雄,即乱世英雄。三国英雄产生于乱世,这叫“时势造英雄”;诸葛亮“一对定三分”,即诸葛亮为刘备争天下,提出“隆中对”,导向三分天下而后走向统一,这叫“英雄造时势”。《三国志》生动鲜活地评说了“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的历史,这是读《三国志》要把握的最大特点,也是《三国志》有别于其他二十三史的最大特点。
那么,研读《三国志》还须把握哪些重点呢?
其三,形势分析,纵横比较。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隆中对”是形势分析的代表作。形势分析把握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天时指人心归向与全局态势,占有天时是制定策略的基础;地利指据有地盘与形胜两个方面,占有地利才能建立稳固的根据地;人和指内部团结与招贤纳士两个方面,占有人和才能有精准的施政纲领。把握了形势分析,就把握了大局和争天下的策略。以《史记》为例,《淮阴侯列传》写韩信拜将,回答刘邦楚汉相争之策略,就是形势分析,可称之为“汉中对”;《大宛列传》写张骞回答汉武帝之问,讲如何断匈奴右臂,就是更大范围的形势分析,可称之为“西域对”。陈寿记载的“隆中对”,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纵横比较,是指评说事件和人物,要作纵向与横向的比较。《史记》中的合传、类传,把不同时代人物归类比较,或将同代人物归类比较,开创了纵横比较的方法。《三国志》评说诸葛亮,与管仲、萧何作比较,此为纵向比较;评说蜀国法正,与魏国智囊荀彧、程昱、郭嘉作比较,此为横向比较,即同时代人作比较。《三国志》又将曹操、刘备、孙权作比较,指出三位英雄高下,其所建立的国土大小就是一面镜子。陈寿把纵横比较运用于全书。
其六,读《三国志》要有针对性。比如做秘书工作,可细读《三国志》中智囊人物的传记。《三国志》突出写人谋规划三分,所以三分之一的人物为智囊人物,如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刘晔、诸葛亮、庞统、法正、张昭、顾雍、诸葛瑾、步骘等,均为当时人杰。
他们的特点主要为:其一,洞察事势,提供决策建议;其二,协调人际关系;其三,下情上达,并注重方式方法,使主上乐意接受;其四,过归于己,功归于主,分责分忧,前途无量。反之卖弄聪明,聪明反被聪明误,如杨修、许攸之流,必不免杀身之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