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的尽头是空虚,付出的前方是欢喜

王尔德说过,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心爱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了。

完全相反的结局却指向同一种感受,得或者不得,都不开心,都是人生的悲剧。

叔本华也说过类似的话,人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痛苦,得到满足,就会无聊。

人之一生如同摆钟,在痛苦和无聊的两个极端间来回摆动。

以及张爱玲那段经典的话,红玫瑰和白玫瑰都曾是心爱的东西。

没得到前是朱砂痣和白月光,念念不忘心头大痛,得到以后成为蚊子血和饭粘子,又觉得意兴阑珊。

对于美好的东西,我们总是充满了期望与憧憬。

得不到时,心头渐渐急躁,进而滋生不满,最终堆满恨意。欲求善法而不得,欲求极乐而不得,求不得之苦,八苦之最。

得到之后,进入贤者模式,心理阈值逐渐提高,渐渐不满足于现状,继而奢求更高阶的享受,陷入下一轮求不得之苦。

得之索然,失之怅然,二者都是不痛快。

这么一解读,我们的人生顿觉一片灰暗。

所以,人类是因为有了得失心,有了欲望,才有了痛苦么?

人生来就有欲望。

在欲望的驱使下,人类奋勇向前,生存壮大,繁衍生息,一步步走向辉煌灿烂。

欲望没有原罪,它的本质是美好的,是一种催人向前的动力。

欲望无错,是我们解读欲望的方式错了。

我们过于看重欲望的结果,以及对于结果选择性的关注。

欲望的起点是0,终点是1。

整个事件里,不是只有0和1两极,同样存在从0到1之间,无数个不间断的点。

这些点,就是我们在实现欲望、追求美好事情之间的过程,所付出的努力。

无数个挑灯夜战的晚上,无数个鸡鸣起舞的清晨,无数个怦然心动的瞬间,汗水、心血、冲动,苦心孤诣、辗转反侧、百折不回。

无论结果是得,还是不得,过程是有价值的,不应该被磨灭。

但我们总是忽略了过程,太在乎结果。

即使只考虑结果,我们也在有意无意地进行着选择性关注。

我们把这二种情况中负面情绪,拿出来放大,哀怨呻吟,自然会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来回摆动。

那为什么不能把二种情况中正面情绪、美好时刻拎出来呢?

得不到,收拾心情,从新来过。

得到了,用心品味,沉浸体验。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进退从容,收放自如。

多好。

当然,无论怎么宽慰,大多数人还是悲观主义者。

眼光放远,万事皆悲,看空的情绪底色,刻入到基因骨子里。

人们必然会迈入叔本华的诅咒,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摆动。

比较好的状态应该是,有所期待,还没满足,正在追求美好的路上策马扬鞭。

去巴黎度假的前夜,收拾箱子和行李,才是整个旅程最快乐的时刻。

更进一步的反思则是,我们总是过于在意“得到”,期望从外界获取收益,进而产生快感。

但这种“得到”产生的快乐是极其短暂,巅峰时刻稍纵即逝,然后便是苦苦追寻另一场“得到”,更高阈值的满足体验。

即便有少数人能够做到进退有度,也必然会经历天人交战的艰难跋涉,痛苦不堪。

更多的人则是无法走出叔本华的钟摆诅咒,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摆动,永无休止。

如果我们将生命的意义,从得到改为付出,则会迎来连绵不绝的欢喜。

付出的快乐,有二层含义。

我能够帮助别人,影响别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本身就是一种快乐。

他人感恩,给予我反馈和回报,那便有了额外的惊喜。

人类情感中最美好的部分,恋人彼此深深相爱,母亲辛勤养育儿女,好朋友不离不弃,都是跟无私的付出有关。

付出之上,承载着炽热的感情,产生的快乐持久饱满,充满着积极的意义。

得到的尽头是空虚,而付出的前方永远都是欢喜。

付出比得到,更令人感到快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