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江苏农工省委举办了一期农工党史宣讲员培训班,我有幸作为淮安市的代表参加了这一期培训班。从那以后,我就把讲好农工故事,宣传农工历史,增进农工党员对中共认识,助力同心同向作为自己业余工作的重要内容。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把当时的华中地区的淮南淮北苏北苏中四大根据地连成一片,成立了苏皖边区政府。这个边区政府南临长江,北枕陇海铁路,东滨黄海,西迄涡河、裕溪口一线,境内有73个县市(合旧县治53县,其中江苏32个,安徽18个,河南3个),人口30000万,面积约10多万平方公里,首府设在清江市(即今天的淮安市清江浦区)。现在的清江浦区境内还完整地保留着苏皖边区旧址,成为党史教育的重要基地。
我早年参观苏皖边区政府政府旧址纪念馆时,觉得兴奋的是我们农工党的创始人之一季方,曾担任苏皖边区政府第二副主席,且在纪念馆里留有办公室;但同时觉得遗憾的是这个办公室只陈列着一桌一床一橱和一张照片一块用于说明照片的木牌。
我便萌发将季方办公室纪念地改造为类似农工党史教育基地的想法;于是多次向农工市委建议。我的建议终于受到农工党淮安第七届市委的重视,由农工市委向中共淮安市委市政府申请批准并拨付专项经费,将季方的办公室布置为“季方史料陈列室”,并被农工民主党中央批准为中国农工民主党第16号教育基地。
布展过程中,我在农工党淮安市委领导的鼎力支持帮助下,由南通,到北京,再南京,寻访当事人,拜访专家,并在大量散失的历史资料中寻觅季方与淮安的蜘蛛马迹,首次在农工党宣讲的的历史中梳理出了“季方与淮安”的史料,形成了“季方史料陈列室”有别于其他纪念地的独有特色,也同时把淮安大地镌刻中国农工民主党的足迹史向前推进了三十多年;我主笔撰写的《季方与淮安》也首次在《前进论坛》发表。现在,作为中国农工民主党的第16号基地的“季方史料陈列室”每年都要接待大量全国各地来淮的参观学习者,这个史料陈列室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成为淮安对外宣传的窗口。
焦伯荣作为中国农工民主党在为中华民族解放斗争中牺牲的5位江苏籍烈士之一是淮安的涟水人,但是由于淮安人对于中国农工民主党的历史知之甚少(也暴露出农工民主党对自己的历史宣传不够),在《涟水县志》中把焦伯荣作为中共党员记载在地方志中。我发现了这一问题,就搜集编写了《焦伯荣的另一身份》一文,在淮安地方的晚报、文史网等媒体上发表,意在纠偏,收到一定效果。
谢树英也是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始人之一。他在邓演达被害后不久曾经约同连瑞(资深的农工党干部)来到邓的殉难处祭奠邓演达先生,在悲愤中拍了邓墓照片,并在照片背面作了“哭邓诗”。有关资料在介绍这张照片和哭邓诗时,由于对字迹辨认有误,导致“哭邓诗”理解产生了偏差。我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对谢树英的字迹和诗的内容意义作了解读,并在《团结报》、《农工苏讯》上公开发表。这对于讲好农工故事算得上是一种努力。
在宣传农工民主党淮安本地的历史方面,农工民主党淮安市委非常重视,已经编印了《农工党淮安史略》和《农工党淮安史略续集》两本书,留存了农工党淮安市委自1986年成立以来的完整史料,现在正在准备接着往下整理编写。在近二十年的史料编写过程中,我都是全程参与,有时还作为主笔参与。我个人还撰写了《中国农工民主党组织在淮安发展历程简略回顾》一文,在本支部或兄弟支部活动中应邀向党友们宣讲,很受党友们欢迎。2015年5月在农工民主党江苏省委组织的“学精神、学党史、学党章”的竞赛中,我带领两名青年党员组队参赛,获得全省第二名。
在讲好农工故事,助力党友同心同向方面,我作出了努力,付出了辛劳,收获了快乐,成就了自己。“路漫漫其修远兮”,我还将继续砥砺前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其境地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
钱万平,淮安市诗词协会办公室主任,《淮海诗苑》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
▼▼▼
采春的希望
撷秋的欢喜
捡运河文字
为了更好扩大本公号所发文章的影响,即日起本公号入驻360个人图书馆,所有作品皆自动同步到360个人图书馆终身收藏。不同意者请勿投稿,投稿视作默认此项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