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穿越时空的红色古镇太平渡
初 旭 文/图
亿万斯年,地壳的痛苦分娩,劈开一道“峰如剑,关似门”的豁口,赤水河便象一条红色的长龙,抛开鸣咽的峡谷,乱石穿空,惊涛拍岸而来。相传,她是太阳溢出的精血,在她所流经的地方到处都散发出充沛的生命气韵,留下许多光辉灿烂的篇章。座落在赤水河畔的四川泸州古蔺县太平渡便是赤水河留给大自然的一道永恒的风景。今年10月,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特别日子,在此来临之际,我们走进太平古镇,走近红色老区,更进一步触摸到了历史的心跳。
古 镇 传 奇
赤水河谷,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大山世界,山峰像斜面一样拉开,峡谷如绝壁一样陷落。峰与谷的错落起伏,形成一个气势磅薄的“坚硬苍海”。古蔺县太平镇便是苍海之一“粟”。它与贵州省习水市醒民镇一衣带水,一桥相通,成为古蔺出川入黔的东大门。很早以前就是商贾聚散地之一,是享誉川黔的水陆码头,素有“小重庆”之美称。
1985年,考古专家在距古镇15公里的野猫洞发现古生物化石群,并且发现有新石器时期古人类化石、火迹、陶片。战国至先秦时期,这里属古习国部落和夜郎国,人们将太平镇叫“落洪口”。蜀汉时诸葛亮征南,就曾在这一代出兵布阵。
明代以后,落洪口做生意的人逐渐增多,那时,重庆、自贡一带的船夫将盐巴、布匹等经长江运到赤水河边的落洪口,由此转运上销四川二郎、贵州三合、茅台一带。同时,古蔺等地的中药材、优秀木料又经落洪口码头远销重庆,上海、港澳。商人们在落洪口兴场建市,安居立业。人们觉得落洪口这一名称中的“洪”与“魂”音近而且又不吉祥。来自江西陇南县太平堡的商人朱复桐为纪念先辈朱熹在白鹿洞岳鹿书院讲学传道,便将“落洪口”更为名“鹿平场”。稍后,朱氏后裔为了怀念家乡“太平堡”又将其易名为“太平渡”,沿用至今。
关于太平古镇的得名,民间又有另外一种说法,相传,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在敌重兵追击之下,来到赤水河畔,依靠当地民众渡过赤水河,甩掉追兵,大难不死,绝处逢生,石达开喜不自禁,便将该渡口命名为“太平渡”。
时光倒流
我们翻越历史的屏帐,一头扎进古镇。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赤水船歌,慷慨激越。岸边岩石上纤绳勒出的条条血痕,注满了太平人的艰辛和呐喊……早在清乾隆年间,这里就商贾云集,物畅其通。我们在太平镇人民政府相关人士的陪同下,漫步长征大道,在山脊处折拐向山上走,便是神往已久的太平老街,这街依山傍水,依山而居,是一条极为古朴的老街,因上世纪30年代,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太平渡,住扎在这条街上而得命名为长征街。沿着“z”字形的石级往山上走,许多铺面上方的门楣上都会见到一块块醒目的标识。什么“红军炊事班”、“女红军住所”等等。随着社会的进步,沿赤水河边崛起一座座林立的高楼,形成一个个新的贸易集市区,现实无情地疏远了一片老街。在古意悠悠的石板街上走,邻听小贩长长的吆喝,偶尔与坐在石檐下卖草鞋的老人对话,或与那卖米粑的年轻媳妇聊天,就会觉得时光倒流,自己仿佛置身于沈从文笔下的《边城》。
新建设的四渡赤水陈列馆
我们走进一处吊脚,有风吹来,石动树摇,让人明显地感觉到自己所处的位置是挂在悬崖上的一处笼子,有些幌动。在木制阁楼的走廊里漫步,看见那斑驳的马桑椽木开始脱落,加之暖暖的阳光照在木板上投下的阴影,你会感觉到什么是真正的时光流逝,俯瞰老岩下的河流,使人疑心会从那些松动的栏杆上翻入墨绿色的河水之中……老街早已辉煌不在,只有那磨光的石级,还有那年成千上万山民背过山盐留下的脚窝,大小不一,盛着风霜,盛着日月,寂寞地向我们诉说着历史的沧桑。这里不仅有古老的街道,纯朴的街民,还有那优美、动人的传说。“太平渡的传说”、“仙女潭的由来”、“宝石显灵”,“古炮台遗事”让你听也听不够。太平八景:“春燕衔泥”、“茶盐星火”、“九溪烟雨”、好景连连,让人目不暇接。
红色之旅
依呀呀的水车还在呤唱,老黄桷树笑傲百年风霜。他们都不曾忘记太平渡20世纪30年代那段改写中国命运的历史。那是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率领中国工农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在川、黔、滇三省边界沿赤水河流域进行了闻名世界的“四渡赤水”战略。1月29日,红军由贵州省土城、元厚“一渡赤水”进入四川,2月18日、19日由四川太平渡(九溪口渡口”、“老鹰石渡口”),二郎滩“二渡赤水”回师黔北,出敌不意攻占了桐梓、遵义,3月16日、17日红军由贵州茅台“三渡赤水”再次进入四川,3月21日,22日红军从四川古蔺的太平渡(九溪口渡口、老鹰石渡口、老鸹沱渡口)二郎滩“四渡赤水”再次进入黔北,乘敌不备,强渡乌江,佯攻贵阳。正当国民党军队调兵遣将守卫贵阳疲于奔命之际,红军突然西向进逼昆明,继而北上,巧渡金沙江,到达云南会理,胜利完成了“四渡赤水”战役,摆脱了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长征以来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胜利,谱写了毛泽东四渡赤水用兵如神的光辉篇章。红军足迹踏遍太平的山山水水,在这里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美酒河
红军二、四渡赤水进入太平期间,太平人民箪食壶浆拥护红军,大开门户欢迎红军。红军在太平街上张贴布告,宣传革命,反霸除奸,分盐分粮,留下了许多革命历史遗迹和珍贵历史文物,红军和百姓在那血与火的年代,演绎了一部军民鱼水情的凯歌,我们在老街上与一位老人聊天,提起红军秋毫无犯的故事,都感慨连连。
黄同江 绘
沿着石级攀上山腰,我们来到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陈列馆的负责人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该馆建于1958年,1977年扩建,近年又再次整修,一楼一顶的砖木小楼房,门楣上是张爱萍将军题写的馆名。走进陈列室,200余件文物摆放得井井有条,红军号谱、红军医书、红军手榴弹、红军印、苏维埃纸币、铜币、红军盆、扩军宣传画等历历在目。
走进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人物及红军中央指挥机关驻地,木椅上一尘不涂,那马灯好象刚刚拔燃,仿佛看见伟人们正在运筹帷幄……据不完全统计,仅太平镇就有红军纪念遗址近百处,红军渡口、长征街、长征大桥、长征电站等以红军长征命名的景点随处可见。长征期间,太平渡创造了许多与红军有之“最”。“四渡赤水”的次数、渡口最多;收养、救护红军伤员、失散人员最多,帮助红军渡河,当向导,筹军粮,搞宣传的人最多,红军遗留下的遗物最多,红军留下的故事最多,家家户户住过红军,慷慨从军的人最多……
就在这片热土上,太平人民救护红军,掩护红军,拆下自家的门板,抬出自家的木头,用古铜色的脊梁扛出了一条永垂青史的浮桥,让一代伟人从这里走过,让中国革命从这里走过……因此,太平这红色的古镇是任何其他名胜风光不可与之同日而语的旅游亮点,它将以自己辉煌的高度赢得游人的仰慕。
穿越时空
旅游金三角最南端赤水河流域,是当年红军四渡赤水的主战场,在赤水河流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史料、遗址、遗迹和文物,构成了一条传奇色彩的“红色旅游线”。
太平古镇
太平渡作为红军二、四渡赤水的主要渡口和赤水河谷唯一有“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陈列馆”的地方,便是这条线上最亮丽的风景。赤水河,从太阳里溢出来的河流,千百年来,养育着太平人民,滋润着这片黄天厚土,我们期待着赤水河畔的红色古镇太平渡,在新时代感召下,必将以自己独特的魅力,撑起一轮鲜红的太阳。
相关链接:
作者初旭,本名王先军,四川古蔺人。民建会员,资深媒体人,品牌策划人。系新华社签约摄影师,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散文研究学会会员,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基层法律工作者,目前从事网络传媒和法律服务。
先后当过农民、教师、公务员、法律工作者。曾在多家媒体从事传媒工作。其间创作和采写各类文艺、新闻作品上万件。作品散见于新华社、中新社、人民网、中国经济网、《人民日报》、《法制日报》、《知音》等全国知名报刊。出版有个人散文集《山地风流》和报告文学集《遍地英雄》、《泸商记忆》(与人合作),主编了大型专著《最泸州——泸州建市三十周年专辑》,与人合作出版《巴蜀名胜楹联大全》等。先后推出的《纳溪贡茶.等您回家系列》《山地笔记系列》《我是品牌系列》等散文系列及多篇调查报告受到了社会各界和企业家们的关注。与人合作创作的歌曲《灯闹古蔺》《黄荆行》《花开丹桂》《龙抬头》《马蹄滩之歌》《水口之恋》《一潭美酒是故乡》等先后斩获全国大奖。主要擅长于新闻策划、深度报道、品牌策划、品牌推广、歌词创作和新赋体的写作,所编著的《泸州百业赋》即将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