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龙点睛 水到渠成 |《猫的桃花源》刘舒雅
精写作 学生佳作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桃花源”,是人们追求、向往的理想境地。夜晚城市小区花园,是猫们的世外桃源。这是一个不被轻易打扰的世界,而“我”这位“不速之客”却惊扰了它们。白天上网课,有些烦闷,夜晚出来透透气,结果在花园小区进入了“猫”的领地。从小作者对猫的观察及对猫的心思的揣度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天真、善良、善于自我反思的小作者,也认识到了一个尊重卑微生命、珍爱动物、热爱自然、关注社会的小作者。文章描写“我”的这一次夜晚花园小区的经历,表现了对自我的反思,对自然与社会和谐共生问题的思考。构思巧妙,立意深刻。开头始于“网课”,结尾终于希望疫情早日结束,首尾照应,结构圆合,有很强的现实感。对猫形象、神态、动作、声音的描写生动、传神。“我”对猫的行为的解读,显得实在、合理,也符合“我”的年龄、性格特征。
写法借鉴:画龙点睛,水到渠成。
写作中的画龙点睛,是一种比喻说法,就是在关键地方用上精辟的词句点明主题,从而使内容深化,感情升华。在写人记事的文章中,“点睛之笔”是非常关键的语句。它是文章主旨的聚焦,是智慧的结晶,是感染和激励读者的源泉。本文在叙述了自己与猫的故事后,联想到自己比较喜欢的电影《猫与桃花源》的故事,然后顺理成章地展开议论抒情,导出本文的“点睛之笔”:“其实人与动物本身就是两条并行的线,互不干扰,平静生活也是不错的呀”,到此,我们才真正理解了这篇文章的写作动机——借“猫的桃花源”及人猫对峙的描写,唤起人们的一种意识:要珍爱动物、尊重动物,人与动物要和谐共生。前面的故事叙述、描写都是为后面议论、抒情做铺垫、蓄能量的。对故事的叙述描写,就是作者画“龙”的过程,而后面的议论抒情、主旨揭示,就是作者的“点睛之笔”。由画龙到点睛,自然地完成了感性表现到理性思考的过程,让人感到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记叙文中的“点睛”,也可以称之为“点题”。有的记叙文,按照自然顺序、情节需要,故事结束,文章结束,无需点题;而有的文章,为了让读者理解自己的主观愿望或者调动读者的思想、情绪,需要运用精粹的语句,要言不烦,一语中的。这就像人们常说的“重槌一击定亮音,肺腑一句见精神”,把文章的精髓亮出来,打动、感染读者。尤其是应考作文,更应如此。
点题的方式有多种,像本文一样在结尾部分画龙点睛是常见的一种。另外还有“开头点睛法”,落笔入题,为全文定下基调,使读者一下子就抓住意脉。如《挖荠菜》一文开头:“我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总领全文,点出题目,提供了贯穿全文的线索:这是一种怎样的特殊感情?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特殊感情?因此,产生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吸引力。还有的属于“中间点睛法”,即在文中运用精粹之语揭示文章核心意思。如唐弢先生的《琐忆》。这是唐先生为回忆、纪念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整篇文章运用鲁迅的两句诗贯穿全文,借此表现鲁迅的高尚品质。开头点题“鲁迅先生有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自己的写照,也是他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体现”,在文章中间,由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过渡到“横眉冷对千夫指”,“如果把这段话看作是他对‘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解释,那么,‘横眉冷对千夫指’呢?……据我看来,‘横眉冷对’是鲁迅先生一生不懈地斗争的精神实质,是他的思想立场的概括”,接下来,回忆鲁迅对待敌人的态度。这属于“中间点睛法”。
“画龙点睛”需要注意:
1.点睛要深刻。就是通过对叙事、描写内容的联想或想象,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引伸挖掘,挖出深意,挖出新意,使文章陡然增色。
2.点睛要自然。“点睛”是对生活深刻理解后饱含情感的沉积,不能脱离所叙内容,不能硬塞强加,不能随意拔高。
3.“龙”“睛”要协调。在故事的叙述中,要做好铺叙工作,让“点睛之笔”自然导出,水到渠成。
4.语言要精炼。切忌啰里啰嗦,拖泥带水。力求要言不烦,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