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龙点睛 水到渠成 |《猫的桃花源》刘舒雅

精写作  学生佳作

猫的桃花源
山东滨州滨城区第六中学八(3)班 刘舒雅
白天上了一天的网课,头有点发闷,吃过晚饭我独自来到小区花园。【从现实学习入手,引起下文故事】
此时夜色渐深。走在寂静的小路上,夜晚轻柔的微风拂过脸庞,路边丁香、海棠次第开放,淡淡的清香随风融进这浓浓的夜,明亮的月光透过微微展出嫩芽的树枝洒落在脚下的这片草地上,草地的精灵们还未觉醒,一切显得那么安静祥和,当然除了我刚刚不小心踩到枯枝发出的“咔嚓”一声外。【描写夜景的寂静、柔美与祥和。运用叠音词,以动衬静】
突然,草丛中传来一阵的“沙沙”声。我停下脚步侧耳倾听,那奇怪的“沙沙”声也随之悄无声息。我继续前进,“沙沙”声随之出现,走走停停。我心里莫名有些害怕。可能是流浪猫,我这样猜想。小区里是有几只流浪猫的,时常在花园边、树丛里看到它们的身影,它们一般不怎么与人亲近。
继续往前走,当我走到小路的拐角处时,果然,我看到了一只猫。【借助声音,推进情节的发展】
它正用它那猫科动物独有的姿势蹲在一棵大树旁边的石头上。昏黄的路灯下,它冲我“喵”了一声,声音中似有警告的味道,同时它的眼睛精光一现,仿佛一道流星闪过,显得格外耀眼。【猫的动作、声音、眼光描写精细、生动】
我走近时,它机警地立起耳朵,不停地打量着我。它的注视好像穿透了我,我的一举一动都在它的监视之下,我不再往前走。它见我不再走动,做了一个让我惊讶的动作——上树。我从来没有见过猫上树,只是仅仅在《老虎拜师》的故事中听到过,这应该是它为了恐吓我离开它的领地才做出的动作。【猫的戒备表现及“我”对猫的行为的揣测】
只见它两只前爪紧紧地搂住树干,有力的后腿猛地一蹬,就这样快速地上了树。【一“搂”一“蹬”,敏捷、轻盈】在树上它依然保持着王者风范,眼睛看向远方。这样的状态维持了一会儿,它感觉侵犯者应该被它这种气魄吓得逃了,就慢慢地下来,难道你以为它会一跃而下?它可没有那么莽撞!它的两只爪子紧紧地抱住树干,后腿轻轻地下坠,它向下左右望着,想要找好落脚点。【“紧紧”“轻轻”两个叠音词,突出了“猫”从树上往下跳的特征】一切心里有数后,它纵身一跃,跳到柔软的草坪上。这一系列的动作,一气呵成,每个动作都透露出它的谨慎、聪慧与机敏。【赞美“猫”的动作,为下文情感抒发蓄势】
在看猫上树时,远处的树丛里奇怪的“沙沙”声又响了起来,看来另几只猫应该还在树丛中隐匿着,只是悄悄地趁我不备躲到了更远处。
我看得出神,无视它的警告,并没有离开,继续大胆地走进它的领地,随便找了一个石凳坐了下来。现在回想起来,那真是一个愚蠢的决定。【审视自我行为】就在我转身之际,身后那位猫王正蹑手蹑脚向我靠近,准备给我这个不速之客来一个突然袭击。还好我及时回头,虽然身后没有千军万马,可单单它这种威风凛凛的气势已使我心生畏惧,好吧!地盘还给你们,我撤!
一阵清香在微风中拂过,夜色更深了,胜利的猫咪们不知又隐藏在哪里庆功了。【“我”和“猫”的对峙。暗示尊重动物,反省自己】
记得有一部我比较喜欢的电影叫《猫与桃花源》,剧中家猫毯子与儿子斗蓬和野猫黑子的冒险故事让人佩服,哪里是桃花源,就像那句台词“真正的桃花源就在你心的地方”。动物的智慧不容小觑,小区里安静,草木葳蕤,理所当然成了流浪猫的天堂。还有各种鸟儿,一只喜鹊就喜欢每天清晨在楼下的树枝上鸣唱。其实人与动物本身就是两条并行的线,互不干扰,平静生活也是不错的呀!可偏偏动物们这最朴素的愿望——只是单纯好好活着,在人类掠夺下已是很难。一次又一次灾难的起始莫名就会与一些动物相关,比如这次的疫情。【宕开一笔,挖掘深意,揭示主旨,画龙点睛】
感觉在家待得时间超久了,盼望这次疫情赶紧过去,学校复课,动物们不再流浪,自由地生活。
真诚地盼望每个人都找到自己的桃花源。【结尾呼应题目,照应前文,由物及人,表达愿望】
(指导教师:蒋荣民)
“赛作文”点评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桃花源”,是人们追求、向往的理想境地。夜晚城市小区花园,是猫们的世外桃源。这是一个不被轻易打扰的世界,而“我”这位“不速之客”却惊扰了它们。白天上网课,有些烦闷,夜晚出来透透气,结果在花园小区进入了“猫”的领地。从小作者对猫的观察及对猫的心思的揣度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天真、善良、善于自我反思的小作者,也认识到了一个尊重卑微生命、珍爱动物、热爱自然、关注社会的小作者。文章描写“我”的这一次夜晚花园小区的经历,表现了对自我的反思,对自然与社会和谐共生问题的思考。构思巧妙,立意深刻。开头始于“网课”,结尾终于希望疫情早日结束,首尾照应,结构圆合,有很强的现实感。对猫形象、神态、动作、声音的描写生动、传神。“我”对猫的行为的解读,显得实在、合理,也符合“我”的年龄、性格特征。

写法借鉴:画龙点睛,水到渠成。

写作中的画龙点睛,是一种比喻说法,就是在关键地方用上精辟的词句点明主题,从而使内容深化,感情升华。在写人记事的文章中,“点睛之笔”是非常关键的语句。它是文章主旨的聚焦,是智慧的结晶,是感染和激励读者的源泉。本文在叙述了自己与猫的故事后,联想到自己比较喜欢的电影《猫与桃花源》的故事,然后顺理成章地展开议论抒情,导出本文的“点睛之笔”:“其实人与动物本身就是两条并行的线,互不干扰,平静生活也是不错的呀”,到此,我们才真正理解了这篇文章的写作动机——借“猫的桃花源”及人猫对峙的描写,唤起人们的一种意识:要珍爱动物、尊重动物,人与动物要和谐共生。前面的故事叙述、描写都是为后面议论、抒情做铺垫、蓄能量的。对故事的叙述描写,就是作者画“龙”的过程,而后面的议论抒情、主旨揭示,就是作者的“点睛之笔”。由画龙到点睛,自然地完成了感性表现到理性思考的过程,让人感到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记叙文中的“点睛”,也可以称之为“点题”。有的记叙文,按照自然顺序、情节需要,故事结束,文章结束,无需点题;而有的文章,为了让读者理解自己的主观愿望或者调动读者的思想、情绪,需要运用精粹的语句,要言不烦,一语中的。这就像人们常说的“重槌一击定亮音,肺腑一句见精神”,把文章的精髓亮出来,打动、感染读者。尤其是应考作文,更应如此。

点题的方式有多种,像本文一样在结尾部分画龙点睛是常见的一种。另外还有“开头点睛法”,落笔入题,为全文定下基调,使读者一下子就抓住意脉。如《挖荠菜》一文开头:“我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总领全文,点出题目,提供了贯穿全文的线索:这是一种怎样的特殊感情?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特殊感情?因此,产生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吸引力。还有的属于“中间点睛法”,即在文中运用精粹之语揭示文章核心意思。如唐弢先生的《琐忆》。这是唐先生为回忆、纪念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整篇文章运用鲁迅的两句诗贯穿全文,借此表现鲁迅的高尚品质。开头点题“鲁迅先生有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自己的写照,也是他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体现”,在文章中间,由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过渡到“横眉冷对千夫指”,“如果把这段话看作是他对‘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解释,那么,‘横眉冷对千夫指’呢?……据我看来,‘横眉冷对’是鲁迅先生一生不懈地斗争的精神实质,是他的思想立场的概括”,接下来,回忆鲁迅对待敌人的态度。这属于“中间点睛法”。

“画龙点睛”需要注意:

1.点睛要深刻。就是通过对叙事、描写内容的联想或想象,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引伸挖掘,挖出深意,挖出新意,使文章陡然增色。

2.点睛要自然。“点睛”是对生活深刻理解后饱含情感的沉积,不能脱离所叙内容,不能硬塞强加,不能随意拔高。

3.“龙”“睛”要协调。在故事的叙述中,要做好铺叙工作,让“点睛之笔”自然导出,水到渠成。

4.语言要精炼。切忌啰里啰嗦,拖泥带水。力求要言不烦,恰到好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