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只是个信号,真的那么重要吗?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更迭,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了第一生产力。创新成为了二十一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一个词语。但是我们不能忽略一个现实,技术进步只是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但是并不能改变基础性的规则。尤其在金融行业尤为突出。
今天发布的最高法《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可以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引来了众多的热议。重点围绕在个人借贷利率的标准上,15.4这个数必定被历史所铭记。
可以说这个15.4就是一个要遵守的规则。针对这个规则可能会带来的影响,在每个群中看到的讨论,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点:
1、中高风险等级客群很难再享受金融机构的信用贷款,普惠金融又成为了一纸空谈。
2、本来作为持牌金融机构无法覆盖和满足客群补充的消金公司,将会为如何降低融资成本和管理成本一夜白头。
3、减低客户融资成本的最有效方式其实就是缩短融资参与环节,这样就会倒逼资金成本本来就不低的城商行、农商行提升自身业务服务水平,风险控制能力,大力发展直营业务。
记得在以前的文章中曾提出过几个观点,如今一一也获得了佐证,借此也和大家再分享一下
1、经济下行期,国际环境动荡产生的直接结果就是要维持金融的稳定。金融稳定保持经济发展的根源,在特殊时期,最为有效的金融管理措施,就是把业务的开办权限更为集中的放在最好管理,最为规范的机构手里。因此,国家队此时的入场是可以预判的。从众多政策的下发,以及国家队的种种动作,都可以进行佐证。如果您关注了工行、建行、邮储近期在零售金融端的动作,应该就可以全明白了。而互金今天的结局也是必然的。不会消亡,但请交回您的话语权。
2、在现状下,利率持续走低基本已成定局。客户融资总成本的降低,在现今的市场状况下,必然会导致提供服务的供应商成本上升。也就是钱越来越不好赚了。
那怎么办?结合供给侧改革的思路,我们其实也不难得出结论。成本要压下去,效率要提上来,不提倡浪费。落实在市场上,答案就是您提供综合服务的能力,只靠单一产品的盈利已经很难在市场上立足。所以说,往后这几年要拼的是综合服务能力,谁的综合服务能力更强,服务链条越短,就会越有优势。一个算总账,拼细节的时代来临了。
我曾经说过,看金融的未来发展趋势,请持续关注平安的动作。看看平安银行目前力推的综合服务产品,发展经纪人而取代渠道,大力发展车抵贷类业务,你是否明白了呢?
早在两年前,sp还是风生水起的时候,我就一直强调六个字:抱大腿,练内功。赚了钱的渠道一定要发展综合服务能力,只挣金融的钱不会长久。一定要大力修炼自己的基本功,获客和贷后管理。让自己变得更有价值。然后抱上银行和厂家系的大腿。饭不是讨来的,是自己挣来的。如果把自己在金融行业的打拼定义为挣快钱,那么注定您不能够持久。搞金融和炒股一样会上瘾,有几人能全身而退呢?
3、市场带来的变化必然会导致市场结构的调整。收益在短时间下降了,就要想办法降低运营的成本。换成人话就是别啥都自己干,要懂得合作。
比如我说的银行+保险公司+渠道的模式。原来的模式就是风险的层层转嫁,
最终落到渠道头上。为了保证自己的利润,既然擦屁股的事情都由我来做,那我不高收费怎么成?
现在控制了总收益,好了,怎么办?有两个解决办法。
1)彻底去渠道化,持牌机构自己玩。通过社区银行直营,保险公司重新大
力发展线下门店来完成获客。这就是我们说的缩短服务链条来降低总体成本。
2)说实话,以目前大多数银行和保险公司的能力,自身真的是玩不转消费
金融业务,渠道还是暂时绝不能放弃的。那怎么办?怎么才能降低成本?当然是通过风险共担的机制来降低总的风险成本。这一点也和监管部门前几天发布的保险公司要与合作机构形成风险共单机制形成了实质上的呼应。
通过上面的分析和回顾,其实是想和大家一起根据事情发展的轨迹理清思路,
清清楚楚的看清未来的路,也对自己的生意,自己后续的路有个选择和决断。有一个经验可以和大家分享,任何一个时代,社会运行的总法则其实都不会变,只是根据环境不同,对各种形态占比做出调整。这就是所谓的变。但总体上来说,依旧是相辅相成,此消彼长,最后依然呈现出一种平衡的状态
以我们金融市场举例,不变的是金融秩序决不能乱。金融市场的主导权不能变。定下的基础规则不能变。金融的属性也决定了搞金融业务决不能甩开膀子胡干。而是需要小步快跑,不断积累,不断试错,不断固化,不断成长的持续性过程。快和慢是有节奏的。
比如说曾经长期的银行独大,造成的效率低下,服务意识差等问题,就需要引入互联网金融企业来改变现状,刺激银行大爷们提起精神头来应战。但互联网的特性又是快,一旦开动马力就慢不下来。总的宗旨是满足客户的需求,但是由于自身成本和专业性的问题,也就必然要打着普惠金融的旗号。但是普惠金融只是一种理想,不只是金融行业,任何行业都是有门槛的,钱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借到的。
当金融秩序受到破坏和影响,自然就要规范,要求找回初心,重回本源。本源是什么?本源其实就是规则,什么人可以贷?什么人不可以贷?不同客群应该有不同贷款条件,这些都要执行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而愿意承受高成本金融产品的客群,本身大多数就是金融行业的中高危人群。普遍的特征就是第一还款来源不稳定。因此如果服务好这类人群,本质的方法是如何把这种不稳定变成稳定。或者从不稳定中再次分级,寻找相对稳定的客群。单一的提高客户融资成本并不能解决问题。因此该类业务的重点不是让所有人都能享受普惠金融的阳光雨露,而是从中甄选出真正有需求,用于正途,借款额度与自身相匹配的客群进行服务。帮助其渡过难关,从而获得相对高的收益。
记得在一本书中看过,作者的观点是银行不仅仅是发放贷款,更应该依据自己的经验指导和帮助客户有效的应用贷款,从而实现共赢。钱不是只贷出去,而是给客户一个整体解决方案。由此可见,中国金融业的参与者们,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
当然,这种状态和能力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沉淀。也是中国金融业发展必须要跨过的坎。既然不可能一步实现,那么在实现的道路上就要学会有所取舍。在暂时舍弃的客群中,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种种黑暗就在这块土壤生根发芽。打着普惠金融的旗号,做着黑暗的勾当。我们最大的误区是如果真心要发展普惠金融,最为专业,最为能干的金融人才,应该引导其更多的服务于最需要专业帮助和支持的人群。大的环境没有,对应的政策没有,空喊口号才是最害人,最无用的
所以说,任何一项政策和规定都不可能是完美和处处兼顾的,必然也会触动到某个基层的利益。从而带来阵痛期。而另一个方面,最大限度的稳定了市场秩序的同时,也会推动市场的进步。
还请大家看清形势,在每个阶段做最该做的事,做正确的事,多想解决的办法,而少去埋怨。毕竟,危险中总会有新的机遇。五年左右的一个小周期,在某种程度上其实也是一种轮回。跟着国家发展的五年规划,好好看看过往,我想您会有所收获的。思维和习惯是一种惯性,本质上是不想改变已经适应的环境。如果我们不能预判行业发展的阶段特点,就学会接受和适应不同阶段的变化,自身的强大才是最为稳定的不变量。
所以说,15.4也好,24也好,36也好,并不是核心的本质问题,只是深层原因在表象上的显示。不同阶段,不同需求,不同目的,自然会有不同的方法。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阶段性,都会终结,也都会新生。适者生存,客观规律而已。所以,没有必要过多的争论,过多的悲观,有那个时间,还不如多多检视自己,完善自己,走出属于自己又符合时代特征的那条路。尽量做到无悔或者少悔就好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