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熙的《早春图》画了什么
倘能从我游乎?
1
1072 年的早春,河南河阳的一座大山深处……
北宋 郭熙 早春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气候转暖,经冬的冰雪开始消融,重新缓缓地流淌在山涧溪口。
早起的渔人收获了春天的第一批渔货,正心满意足的收网,撑篙归岸。他无意间抬头瞥见岩间老树,似乎觉得与前几日有些许不同。
上:范宽《溪上行旅图》里干燥的西北岩块
翌年二月,神宗以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议行新法,史称“熙宁变法”。而为了表示对后者的力挺,凡事议论新法之人,皆遭贬黜。
4
“郭熙可令画此屏。”
“此亭之屏,不可不令郭熙画。”
“亦需郭熙画屏风,仍设少色。”
宫廷之外,官制改革伴随着大量官舍的新建。所需的壁画、屏风也都很自然地交给了郭熙。而《早春图》或许就是当年无数屏风绢画中的一件。
玉堂昼掩春日闲,中有郭熙画春山。
鸣鸠乳燕初睡起,白波青嶂非人间。
离离短幅开平远,漠漠疏林寄秋晚。
……
郭熙 树色平远图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捕捉山水不同季节的微妙变化,是郭熙的拿手好戏。苏轼、文彦博等人日日与玉堂里的郭熙《春江晓景》和《秋山平远》相对,虽有公务劳形,亦能从卧游中得到片刻的慰藉。
从诗与画结合的角度来看,郭熙很像提出文人画论的苏轼。
为了在画中寄与文人的理想,他常常静居燕坐,点炉香一炷,于明窗净几之侧“阅晋唐古今诗什”,再以古人的佳句入画。
分明就是个诗书满腹的文人,何止于技巧超绝的画匠。
5
几年下来,郭熙收获了不胜可胜计的嘉奖恩赏,但他心念林泉,多次请辞,又总是被神宗皇帝挽留。一留就是近 20 年。
相比和他同年入朝的王安石,郭熙与苏轼的交集或许更多,性情也似乎更契合。
北宋 苏轼 古木怪石图 私人藏
然而冥冥之中,命运之绳在暗中将他和王安石、神宗皇帝连在了一起。三个在 1068 年真正走进历史舞台画家、皇帝、宰相共同度过了生命里的春天和秋天。
刚出场时,20 出头的神宗皇帝意气风发,有澄清天下之志;在外多年的王安石顶着盛名入朝,受到了圣人般的礼遇;年过 60 的郭熙焕发第二春,从无名之辈变成了天下第一。
当时中华大地暗流涌动,汴京城的大街小巷里流传着议行新法的消息。暗流过后会迎来些什么?只要是崭新的,总归值得期待。
就像我们无法知道今年的春山里会有多少山花浪漫、桃李芬芳,但在春山将至未至,地气蒸腾、草木抽出新枝嫩芽的时刻,浑身上下都充盈着希望。
宋后的古人把熙宁变法批得一无是处,今人又把它捧上神坛。暂且抛开后世的褒贬,熙宁的头几年本身就像是一个万物复苏的早春。
只是这个早春最后总是不可避免的会经历春暮、盛夏,然后在深秋万木凋零。就像神宗皇帝和王安石晚年的落寞,以及因新皇帝喜好不同,所作之画被打入退材所、甚至被用来擦拭几案的郭熙。
最擅长捕捉四时烟云变幻的郭熙是否能看透人世的春夏秋冬呢?
或许于他而言亦如浮云吧。那个时候的他已经 80 多岁了,早离开了多事的皇城,逍遥于山水之间,不问世事,荣辱相忘。
今人提起这幅伟大的宋画,想到的常常是“四可(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三远(高远、深远、平远)”、“卷云皴”、“蟹爪枝”这些名词术语。
可我们总忘了,记住那些所谓的名字术语,远没有在画中真真切切游一遍来得重要。
熙宁之春终究过去了,但你永远能在郭熙的《早春图》里找到它最开始的样子。
※参考文献:郭熙《林泉高致》、郭若虚《图画见闻志》、邓椿《画继》、脱脱等《宋史》、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
▼点击下图订阅2021年《美术报》
▼百年匠心 古法制作——点击可购'年货'爆款
编丨li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