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海道家高人

张伯端,字平叔,后改名用成,号紫阳,临海人。道教南宗的开祖,也即是道教紫阳派的祖师。生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984年),卒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关于张伯端的籍贯,还有其为天台人的说法、主要依据是张伯端的《悟真篇自序》,张伯端在序中自称“天台张平叔”。元赵道一的《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十九的《张用诚传》也沿用此说法:称“张伯端,天台人也”。而后,明传灯的《天台山方外志》与清张联元的《天台山志》均持所说。然在宋代,天台作为台州的别称,为台郡各县之人士争相沿用。张伯端自称“天台张平叔”,应该是在情理之中的。
  寻找历史留下的痕迹,宋临海人陈耆卿(1180~1237年)的记载是比较重要的。陈耆卿在其所著的《嘉定赤城志》卷三十五中称:张伯端“郡人,字平叔”。大家都知道,宋代时,设府于州,“郡”即州府所在地。临海是台州的所在地,故“郡人”的意味自是不言而喻。而后,言称张伯端为“天台璎珞街人”或“璎珞街人”,还有玉枢子王建章的《历代仙史》及《张真人本末》与清康熙《临海县志》等。按戚学标《台州外书》,璎珞街在临海“府治东北,有宋真人张伯端故宅,即今紫阳楼是也”。陈耆卿本为临海人,其生活年代与张伯端仅相差百余年,有关张伯端生平活动的口碑和史实,他应该是比较清楚的。陈耆卿受学于叶适,文章法度,具有师承。他所著的《嘉定赤城志》为台州总志,以所属临海、黄岩、天台、仙居、宁海五县,条分件系,分十五门。宋世荦赞其志“积十数年参考之功,创千百载遗缺之迹,词旨博赡,笔法精严,称杰构焉”。因此,陈耆卿的记载应该是可靠的,即张伯端为临海人。
  清雍正皇帝在其御书的《道观碑文》中讲得更明白了:“紫阳生于台州,城中有紫阳楼,乃其故居”。尤其重要的是,齐召南在清乾隆三十二年所撰的《重订天台山方外志要》卷七中,清清楚楚的有张伯端“临海人,字平叔”之记载。齐召南(1703~1768年),字次风,号琼台,晚号息园,天台城关人。自幼聪颖,有“神童”之誉。后累官内阁学士、上书房行走、礼部侍郎等职。曾得到乾隆皇帝“不愧是博学鸿词“的赞美。作为一个天台人,早在清乾隆时就以科学的态度,来认识张伯端的籍贯问题,足见其治学的严谨。再则,临海历代《县志》均记载有张伯端及其生平,而天台没有;临海城内有紫阳故居、紫阳道观,天台也没有。这些于陈耆卿的记载相印证,足以证明张伯端为临海人,是无可辨驳的事实。
  张伯端年轻时聪明好学,他在《悟真篇》序中自云:“仆幼亲善道,涉猎三教经书,以至刑法、书算、医卜、战陈、天文、地理、吉凶生死之术,靡不留心详究。唯金丹一法,阅尽群经及诸家歌诗论契,皆云:'日魂月魄,庚虎甲龙、水银朱砂、白金黑锡、坎男离女,能成金液还丹,终不言真铅真汞是何物色’”。说明当时即热衷于道教的学习和研究。及年长,伯端因“肄业辟雍不第”,遂据刀笔,“为府吏”。后因玩佛书有感,顿悟无生。并因火烧文书罪,被流放岭南。
  张伯端坐累谪岭南兵籍后,由于官场无望,遂在“晚年浪迹云水(今广东乐昌县),访求大道”。治平年间(1064~1067年),适逢余杭陆介夫知桂州,得以“引置帐下,典机要”。熙宁二年(1069年),陆介夫改知成都,张伯端随同前往,在成都天回寺遇异人,“以夙志不回,初成愈格,遂感真人授金丹药物火候之诀”。陆介夫死后,张伯端失去依托,遂“自成都归于故山”。回临海后,“筑室于山青水绿之中,乃扬罄然而怡怡然,若有所得。客传于市曰:遭贬张平叔归于山矣”。其后,张伯端再次出山,“转秦陇”。并遵陆介夫遗嘱,往荆南(今湖北江陵)得转运使马处厚资助,“择兴安之汉阴山中(今陕西紫阳县紫阳洞)修炼”。最后,张伯端回到临海隐居,往来于灯坛、盖竹、龙顾及天台的桐柏、赤城之间。
  元丰五年(1082年),张伯端在百步(今临海百步岭仙人村)“天炎浴水中”,趺坐而化。所留《尸解颂》云:“四大欲散,浮云已空。一灵妙有,法界圆通”。弟子“用火烧化得舍利千百,大者如芡实,色皆绀碧”。张伯端死后,百步乡里在其羽蜕之地立“紫阳化身处”纪念碑。南宋庆元三年(1197年),台州郡守叶筑改城内黄牛坊桥为“悟真”桥,以示对张伯端的纪念。后又有悟真坊、悟真庙等纪念性的街区和建筑出现。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台州府推官张滂在百步修建紫阳庵,并重修碑石,题曰:“重修紫阳题诗碑记”。清雍正十年(1732年),世宗皇帝敕封张伯端“大慈圆通禅仙紫阳真人”号。并亲撰《道观碑文》,命工部主事刘长源来临海,于其故居璎珞街和羽化地百步,及天台山桐柏宫,各建“紫阳道观”一所,用以祀祠张伯端。
  张伯端的出名,是因为其所著的《悟真篇》。《悟真篇》体现了张伯端炼养思想的总成,是南宗的代表著作。张伯端在书中力主内丹,“要得谷神长不死,须凭玄牝立根基。真精既返黄金屋,一颗明珠永不离“。视外丹黄白为旁门邪术,主张按照万物化生的法则,反其道而修炼自己的精、气、神。书中还吸取了老子的一些哲学思想,利用它来说明内丹的修炼方术,并加以深化和发展,使之成为自己内丹学说的理论基础。他还顺应当时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潮流,了彻于“性海心源”的究竟。说“心境两忘,一念不动曰'戒’;觉性圆明,内外莹彻曰'定’;随缘应物,妙用无穷曰'慧’。”又云“见了真空空不空,圆明何处不圆通。根尘身法都无物,妙用方知与物同”。公开标揭道禅合流的旗帜,以修炼性命之说来融贯诸家学说。《悟真篇》宣扬内丹修炼,还从传统的“人身一小天地”的天人合一哲学观出发,它以人的自身比做修炼的鼎炉,以精气为药物,用神为运用的火候,循行一定的经络,经过一定的步骤,使精、气、神在体内凝聚不散,结成内丹。内丹以去疾健身为初效,延年永寿为中效,“阳神飞升”为最高目标。具体修炼是收心敛性、养气守神、无欲无念三个过程。这三个过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逆行,即重新由三而二、由二而一、守一而归无,最后归于万物之初的“道”。亦即所谓的命功(收心敛性、养炁守神)和性功(无欲无念)。实际上就是积精累气的气功之学,在修身养性方面,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悟真篇》成书于熙宁三年(1070年),张伯端“丹成返台州,传道授徒”。因丹法“三传非人,三遭祸患”,学者多为“逐名利”。遂萌发著书之意,于熙宁八年(1076年)在临海著成是书,使有缘者能“寻文解义”。有所心得。故陈耆卿《嘉定赤城志》亦载其自成都得“金丹术归,以所得萃成秘诀八十一首,号《悟真篇》”。
张伯端著成《悟真篇》后,再次离开临海,一度寓居于常州红梅阁(今江苏常州市红梅公园东南隅)。在红梅阁,他又成《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三卷和《金丹四百字》一卷。及后,张伯端在陕西的凤州(今陕西凤县)、阶州(今甘肃武都)传道时,因得罪凤州太守而“按以事坐黥窜”,被判流放,解送边塞。至邠州境内,会大雪阻于乡村酒肆,巧遇石泰。石泰见张伯端被解差押送,乃询问其来历,张伯端据实相告。石泰便与解差相商,引伯端前往邠州衙门,经与太守交涉,终于作出了免于流放的判决。张伯端获释后,始忆其师曾云:“异日有与汝解缰脱锁者,当宜授之”语(54)。遂将《悟真篇》及心要倾囊相授于石泰,使之成为嫡系传人。离开石泰后,张伯端“事扶风马默处厚于河东”,并又将《悟真篇》“授之”。
  《悟真篇》一书在《宋史·艺文志》、宋马端临《文献通考》、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清《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及明清《道藏》中皆有著录。其传世本很多,作注者不乏其人。最早的注本应为南宋叶士表的《悟真篇注》,叶士表,字文叔,临海人。其于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为《悟真篇》作注,元人戴起宗在其《〈悟真篇注〉辨》一文中说:“前乎文叔,未有注《悟真篇》者”。叶士表与张伯端同为临海人,且生活年代不远,故叶士表所注之《悟真篇》,当为张伯端《悟真篇》之旧本。另有最早的注本为薛道光的《悟真篇注》之说,但此注在元至元元年(1335)已为戴起宗否定。戴起宗为此注作疏,阐发未尽之义。复撰《金丹法象》一篇,解释有关金丹术语,并著文辨明所谓薛注,实际上是翁葆光所注,乃是坊家为扩大影响假名于薛。另原题为翁葆光所述的经书还有《紫阳真人悟真直指详说三乘秘要》一卷、《紫阳真人悟真篇拾遗》一卷。此外,宋代为《悟真篇》作注的还有袁公辅、陆子野数家。元代为《悟真篇》作注的有上阳子陈致虚,其文题为《注悟真篇序》,由张士弘编集在《紫阳真人悟真篇三注》一书中。张士弘在书中另有《紫阳真人悟真篇筌蹄》,又书中编首所录薛道光《悟真篇记》一文,为宋人陆彦孚所撰。空玄子戴起宗则作有《悟真篇注疏》和《〈悟真篇注〉辨》。明代作注的有潜虚子陆西星、一壑子彭好古、晦卿李文烛等;作异注的为九映道人甄淑。清代会稽存存子陶素  作有《悟真篇脉望》,朱元育有《悟真篇阐幽》,刘一明有《悟真篇直指》,董德宁有《悟真篇正义》,傅金铨辑有《悟真篇四注》等。
  

张伯端的内丹学说主张以内丹为修仙途径,而以“性命双修”为其内炼大旨。认为以人体为鼎炉,以精气为药物,以神为火候,通过内炼,使精气凝聚不散,结成金丹。同时,他继承陈抟内丹修炼的系统方法,将炼养分成四个阶段进行,即: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

张伯端虽然认为道、儒、释 “教虽分三,道乃归一”,但与全真不同,他主张先修命、后修性,尤其推崇佛教禅宗“明性”境界。《佛祖统记》说他“尝遍参禅门,大有省发”,他自己亦声称“仆得达磨、六祖最上一乘之妙旨,可因一言而悟万法”。

张伯端认为:“老氏以炼养为真,若得其要枢,则立跻圣位;如其未明本性,则犹滞于幻形”。因此,他将道教炼形气作为修命,以禅宗“明心见性”、“顿悟圆通”释内丹「炼神返虚」之境为修性,主张:“先以神仙命脉诱其修炼,次以诸佛妙用广其神通,终以真如觉性遣其幻妄,而归于究竟空寂之本源”。

在修行上,张伯端反对形式上的出家离俗,隐避山林。而主张“大隐隐于市”,他似乎也无意建立教团。他本人就不是出家的道士。南宗直至五祖白玉蟾,始开始有云游道士,也组织了南宗自己的教团组织。

<<悟真篇>>以《阴符经》《道德经》为两大理论依据,“略仿《参同契》”(清.朱元育的《悟真篇阐幽》),全书宗承传统内丹学说,说明内丹炼养的根本原理就是归根返本,逆炼归元,并描绘内丹修炼的全过程及阐发丹经要点、修炼内丹的方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是书专明金丹之要,与魏伯阳《参同契》,道家并推为正宗”。《道臧精华录》谓:“是书辞旨畅达,义理渊深,乃修丹之金科,为养生之玉律”。

(0)

相关推荐

  • 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浙江游记):台州临海纪行

    户外旅行记录 我和先生都爱旅行,我们有个默契,行前攻略由先生负责,行后的美篇由我完成. 因疫情的原因,差不多在家憋了一年,在确定没风险的情况下,先生终于选择去浙江台州旅行,攻略完备.我则认为浙江已去了 ...

  •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浙江台州临海紫阳街

    台州临海紫阳街位于浙江台州临海市巾子山西侧.紫阳街全长1080米,是台州临海市第一古街,也是临海千年古城的缩影.1998年冠名为紫阳街.改名紫阳街也是为了纪念南宗始祖张伯端. 张伯端号紫阳,生于北宋太 ...

  • 罗学成:游魅力临海 逛千年古城

    临海 ,一个来了让人不想走的古城.在这里,有气势恢宏的 江南长城 ,有历经千年的紫阳古街,还有享誉中日的神龙古刹,清河坊.千佛井.龙兴寺--皆有着回味无穷的故事. 江南长城 北方的万里长城,威名赫赫, ...

  • 陈抟老祖是这样睡觉的!揭秘道家高人的睡觉天机!

    养生者,睡觉被赞为"天下第一大补",您补对了吗? 修行人,睡功被颂为"天下第一玄",您练功了吗? 什么是"蛰龙睡功"? 睡功,不只是睡眠.& ...

  • 道家高人长寿的秘诀!(强烈推荐)

    由于生活水平提高,人人都开始注重养生,一提到如何养生,很多人都认为,多吃有营养的食物就可以增强体质,或者多做运动就可以健康长寿.其实不然.老子的养生学博大精深,又至简至易,主张天人合一,形神合一,是一 ...

  • 道家高人长寿的秘诀(强烈推荐)

    由于生活水平提高,人人都开始注重养生,一提到如何养生,很多人都认为,多吃有营养的食物就可以增强体质,或者多做运动就可以健康长寿.其实不然.老子的养生学博大精深,又至简至易,主张天人合一,形神合一,是一 ...

  • 天下大乱时,必有道家高人出山!

    壹 每逢天下大乱,民不聊生之时,总有道家高人出山,扶大厦之将倾,拯生民于倒悬.周朝的姜子牙,汉朝的张良皆是个中翘楚.当时光流转到蒙古气焰嚣张的南宋时期,全真教掌门邱处机真人更是凭借一己之力活万民于水火 ...

  • 揭秘道家高人呼吸的秘密

    "修身养性--修了此身方能养性,否则身体困扰,整日昏沉,又何来灵犀一悟?'实践人身,这是道家的殊胜处.但面对此身又令人踌躇,经络横陈,穴道遍布,将从何处下手,以何为途?这里讲的两步功法,便以 ...

  • 真正的道家高人,他们的逍遥自在,是不受时空限制的

    我有时四海为家,有时归隐山林,朝看日出暮赏花:夜乘凉风桃源下,星月为棋符作画,逍遥自在人间客. 一直以为,这份自在,就是逍遥快活的神仙生活. 直到今天,我问老道长,世间逍遥的人,我应该算得上一个了. ...

  • 道家高人的“盗财”之术

    道家认为盗天而无殃(出自<列子·天瑞>),也就是说,向天地宇宙偷东西,是不会有祸事的. <阴符经>也说:"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 ...

  • 道家高人都长寿,原来是有这样的秘诀!

    由于生活水平提高,人人都开始注重养生,一提到如何养生,很多人都认为,多吃有营养的食物就可以增强体质,或者多做运动就可以健康长寿.其实不然. 老子的养生学博大精深,又至简至易,主张天人合一,形神合一,是 ...

  • 道家高人揭秘胎息!(附修炼方法)

    道家绝学.奇门遁甲.风水数术.八字命理 奇门风水法术圈 道家绝学 | 奇门遁甲 风水数术 | 八字命理 <道德经>全文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