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反杀案警示:养一个作死的孩子多么简单
事发河北,杀人反被杀,血腥事件引起广大网民的群情激奋。
各路大小V评断不胜枚举,业余福尔摩斯推理不及详述。
今儿彤姐只聊一件事,是因为看了死者父亲的发声而引起的强烈内心不适所致。
采访中,其父大呼:”太残忍了,你给打残了,有法律决定怎么做,你为什么(打死)?法律是公正的,杀人偿命,你让法律判去吧!“
拒他讲,女孩骗他儿子钱,儿子要钱不得还被杀。
这么讲似乎他儿冤死了,苦死了,悲催死了,只差立个英雄碑。
勒个去!
此时此刻和我一样,相信”有这样的爹,难怪养出那样的儿“的朋友,请举个手!
理解父母白发送黑发之痛,但这样奔着死去的儿,是谁养出来的?
细思之下,养一儿不易,养一衰儿很简单,你只需处处护着他,自己不管别人也不许管,作死儿就轰隆隆长起来。
养
育
此处,凶案发生之地。一个平静的家庭,就在那个不断追求者的围追堵截中彻底失去安宁,甚至面临着牢狱之灾。
1.
类似本案当中的死者,是什么样的家庭教育,让他只顾个人感受,不管别人感受?
最要命的是,只在乎自己的感受也可以,你倒是管着点自己的情绪啊!
还是个没缰的脾气,没嚼子的性儿。
整个世界只能顺着你,不能违背你,那你不成玉皇大帝啦!
玉皇大帝也不能任事都依着性儿哪,还有王母娘娘要照顾,还有孙猴给他气儿受!
对于这名死者,我不能说他该死,但他肯定是致力于作死的典范。
家庭,给予了孩子什么?让一个作死的孩子咔嚓嚓诞生的?
简单分析,这种只顾个人情绪感受,不在乎他人的家伙,在情绪发作时,存在毫无理智可言的暴徒性格,一部分源自遗传,另外一大部分来自于家庭环境和父母教育。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这话说着贫,但说得对。有急着下凡的,就有磨蹭着投胎的,生下来的娃个个不同,哪怕是同一对儿爹妈造出来的。
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改变基因不靠谱(至少目前是这样),创造家庭环境是可以有的。
时常在电视上做犯罪心理分析,我想告诉大家的是,绝大多数犯罪分子,是后天造就的。
类似本案死者这种奇葩,他们的成长环境存在以下几种可能:
1.家庭环境父权控制:父亲一言堂,严厉有余,关心不足。
2.母爱过度:包办一切,同意一切,认同一切,全世界就我儿最好。
3.家庭缺乏规矩和榜样:父母没有给孩子立过规矩,家人做事缺乏原则和标准。
另外还可能是这样的家庭:
1.家庭存在暴力现象:家中重要成员通过暴力控制一切。
2.家庭内部情感冷漠:彼此没有情感互动,缺乏父母童年陪伴,有情感需求不知如何获取。
3.成长过程中暴力获得满足:因家庭环境导致情绪处理能力低下,成长过程中需求难以满足,处处碰壁,通过暴力获得一定存在感和需求满足,形成暴力获得惯性。
以上这些情况综合发生的时候,一个作死的孩子就诞生了,当他们进入社会,不仅危害他人,更会害了自己。
2.
说了作死的养育之路,也还要说说女孩的养成,为什么偏偏是她遇到了垃圾人,而不是别人呢?
现在很多家庭,对女孩子保护是注意的,但教她们如何保护自己是严重不足的。
很多家长采取回避的方式,简单相信女孩儿对社会的黑暗面知道的越少越好,越单纯越可爱。
殊不知,你知道的少了,社会给你补的就多了;你单纯的可以可爱,但遇到不良心态的人就会加以利用。
因此,让孩子什么都不知道,只能使他们面临更多危险。
对于本案中的女孩,不得不警示父母注意的是,一个男人(注意,本案中的男女都已成年)是好是坏,不会写在脸上,也不是给你点好处和关照就一定是好人。
面对复杂的社会,我们要告诉女孩儿,一个男人平白对一个女人好得不得了,照顾得不得了,一定是有目的的。
别跟我说林徽因把握男人的尺度,那不是才能,那是玩火,玩得好的没几个,多数都烧得不剩下灰儿。
作为女孩儿的家长,我们要教给她们识人的能力,教给她们自保的能力,更要教给她们异性交往的必要技能。
请告诉你的女儿:
好男人情绪是相对稳定的,更是可控的,如果平日里就容易情绪失控,聊个天都能激动得脸红脖子粗,你就趁早躲他十万八千里。
爱一个人才能接受他的关心和照顾,天上不会随便掉下来一堆一堆对你好,还不求回报的大哥。
如果你被误会了,大哥(小弟更如是)爱上了你,赶紧拒绝,从此不再接受任何他的关心和照顾,如果彻底点就干脆离开+拉黑!
总之,异性接触要注意躲开情绪暴躁者、唯我独尊者、交换理论者,以及依赖纠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