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出”的“三小姐”为何能在豪府执掌管理大权?(下)

——读小说谈谋略之七

说起大观园的年轻女子,理所当然是将黛玉、宝钗、凤姐排在前头,这不仅是因为她们在《红楼梦》里是主要角色,戏份多,而且还因为作者将她们写得很有魅力,她们长得很美,或玉洁冰清,或花容月貌,或明艳动人,而且,她们都是冰雪聪明并各有其鲜明的性格。贾府的“三小姐”贾探春,虽然在小说里出场的次数远不如黛玉、宝钗和凤姐,但是,她以其的独特魅力,以其卓越才华、超常气魄和非凡胆识,令众人折服,而且,她是大观园里的一朵绚丽的“玫瑰”,她是风姿绰约、出尘脱俗的一位大美女。第三回探春第一次出场,作者便以工笔画一样的写意式描绘,勾画出探春的美:“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儿,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

贾探春

显然,探春是可以与黛玉、宝钗相媲美的,要身材有身材,要脸蛋儿也有很美的一张脸,眉清目秀,明眸生辉,特别是“文彩精华,见之忘俗”,这更是写出了探春的最大魅力。就才干而言,贾府的小姐里,探春可以说是最出色的,而将容貌、能力、才情、志气、胆识和理想综合起来进行比较,大观园里的众多年轻女子,没有一个可以比过她。

探春、宝钗、李纨

探春初露锋芒的精彩表现是倡导建立诗社,这是对探春策划和管理才能的初步展示,先看看探春写给宝玉关于约建诗社的信,从信中可以看出她的“文彩精华,见之忘俗”:

“……昨亲劳抚嘱,已复遣侍儿问切,兼以鲜荔并真卿墨迹见赐,抑何惠爱之深耶!今因伏几处默,忽思历来古人,处名攻利夺之场,犹置些山滴水之区,远招近揖,投辖攀辕,务结二三同志,盘桓其中,或竖词坛,或开吟社:虽因一时之偶兴,每成千古之佳谈。妹虽不才,幸叨陪泉石之间,兼慕薛林雅调。风庭月榭,惜未宴集诗人;杏帘溪桃,或可醉飞吟盏。孰谓雄才莲社,独许须眉;不教雅会东山,让余脂粉耶?”(见第三十七回)

信中几个要点值得注意:第一,“今因伏几处默,忽思历来古人”,表明探春自个儿呆着时,不是无所事事,也不是涂脂抹粉,而是在思考着,而且是思考古人是怎么做的。年轻女子,能以史为鉴,是有学问有见识的表现;第二,“处名攻利夺之场,犹置些山滴水之区”,这表明她了解“名功利夺之场”,知道世间争名争功争利的那些事,这是成熟的表明,而“犹”字表明,名利场之外,还有别的,那就是“置”设一些儿“些山滴水”,这即是说,要设置一些山水盆景。(“些山滴水”由“些子景”的典故而来,主要指“盆景”)显然,这意思是,在名利场中奋争的人,也应设置一些山水盆景,能调息调息紧张的生活。可见,探春的想法不一般;第三,游观山水盆景还不够,探春主张学古人“竖词坛”“开吟社”,希望能将“一时之偶兴”变成“千古之佳谈”,她还谦虚地表示是“幸叨陪泉石之间,兼慕薛林雅调”,所以期待着能“宴集诗人”“醉飞吟盏”,这很有才气和志向;第四,探春喊出了“孰谓雄才莲社,独许须眉;不教雅会东山,让余脂粉耶?”,这很有男儿气概!这封信显示出探春是一位才气、有素质、有气魄、有创意的非凡女子,正是这样的杰出人才,才能演绎出后来风风烈烈、令人赞叹的理家大戏。

探春

在第三十七回开头,脂砚斋曾批阅道:“起社出自探春意,作者已伏下回兴利除弊之文也”。这评得很正确,只有探春,才能有成立诗社的如此好的策划;也只有探春,才能有后来兴利除弊的精彩表演。探春在大观园里,确实是一位别具一格的奇女子,她不同于“倦倚西风”“飘泊亦如人命薄”的林黛玉;也不同于“艳冠群芳”“任是无情也动人”的薛宝钗;她亦不同于“霁月风光耀玉堂”、潇洒英豪的史湘云;又不同于“机关算尽太聪明”的“末世凡鸟”王熙凤。在探春身上,没有迎春的那种懦弱,没有惜春的那种孤僻,也没有李纨的妥协和麻木,更不会有妙玉那样的清高傲岸……。探春就是她自己,是一位颇有男儿气概的巾帼英豪,她自己曾说过:“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了,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见第五十五回)这位让人“见之忘俗”的巾帼英豪,其理家管理才能冠绝群芳,与王熙凤比,毫无逊色。

理家

王昆仑先生说:“大观园中唯一具备政治风度的女性是探春,她是行将没落的侯门闺秀中的一个改革者。”(见《红楼梦人物论》)吕启祥先生说:“如果说凤姐的才干主要表现在掌权执政、造就威重令行的实绩,那么探春的才干则侧重于见识远虑,因有兴利除弊的善政。”(见《红楼梦寻味录》)有人说,贾探春所兴之利非私利,而是乃是天下公利。这说法是有点道理的,因为探春是通过除弊来兴利的,用当今的话来说,这是反对贪腐,促进经济发展。

有趣的是,贾探春还杜撰了一部管理学方面的书叫《姬子》的,借以推行她的管理思想。这事起因于探春与李纨、宝钗议论荣府大总管赖大家的花园承包之事所引起的。她们在议事厅里,谈开了:

探春说:“年里往赖大家去,你也去的,你看他那小园子比咱们这个如何?”平儿笑道:“还没有咱们这一半大,树木花草也少多了。”探春道:“我因和他家女儿说闲话儿,谁知那么个园子,除他们带的花、吃的笋菜鱼虾之外,一年还有人包了去,年终足有二百两银子剩。从那日我才知道,一个破荷叶,一根枯草根子,都是值钱的。”

探春从赖大家的院子包出去看到把园子出去园了的破荷花叶、枯草跟子都值钱,她开始动心思,盘算着推行承包管理办法。可是,宝钗从名门闺秀该知书达礼,而不该太重视钱的问题,取笑探春:

“真真膏粱纨绔之谈。虽是千金小姐,原不知这事,但你们都念过书识字的,竟没看见朱夫子有一篇《不自弃文》不成?”

《不自弃文》传是朱熹写的,讲的是以天下之物比拟人,物有可取之处,便不为世之所弃。宝钗以此来劝探春,对现状也接纳,而探春不服,她回答说:

“虽看过,那不过是勉人自励,虚比浮词,那里都真有的?”

探春对《不自弃文》不屑一顾,认为其中说的,皆是“虚比浮词”,即讲的都是空话,这一下宝钗不能接受了,开始反击,她说:

“朱子都有虚比浮词?那句句都是有的。你才办了两天时事,就利欲熏心,把朱子都看虚浮了。你再出去见了那些利弊大事,越发把孔子也看虚了!”

这反击可是上纲上线的,宝钗指责探春竟敢轻视朱子(朱熹)的文章,那可是句句是真理,她说探春才办了两日的事,就只知道讲利益了,如果以后见到了更大的有关利益的事,不是连孔子也看不起了吗?

探春笑道:“你这样一个通人,竟没看见子书?当日姬子有云:'登利禄之场,处运筹之界者,窃尧舜之词,背孔孟之道。’”探春认为宝钗博学多才(通人)不该没有读子书,然后她杜撰了一本所谓《姬子》的书,表示,出入于官场,介入功利活动,便是处于运筹帷幄之间,既盗取尧舜的话,又违背孔孟的理论。——探春是很灵活地在狡辩。

宝钗笑道:“底下一句呢?”探春笑道:“如今只断章取意,念出底下一句,我自己骂我自己不成?”这是很机智的对话。

宝钗道:“天下没有不可用的东西;既可用,便值钱。难为你是个聪敏人,这些正事大节目事竟没经历,也可惜迟了。”李纨笑道:“叫了人家来,不说正事,且你们对讲学问。”宝钗道:“学问中便是正事。此刻于小事上用学问一提,那小事越发作高一层了。不拿学问提着,便都流入市俗去了。”

宝钗坚持她的“既有用,便值钱”的观点,怪探春这么一个聪敏的人,竟然没有经历过正经的大事,而李纨听她们俩在争论,插话怪说不谈正事,论起学问了,而宝钗发了一通高论,认为学问中有正事,小事提到学问高度去概括,小事就有深意;没有用学问角度去看小事,就很世俗了。宝钗的话相当于常说的“挑水砍柴,亦是悟道”。也是说,管事是有学问的,小事包含着道理,而学问中也包含管理经验。

著名红学家吕启祥认宝钗与探春关于《姬子》的讨论表示:“宝钗是读书明理的正派人,竭力将义、利二者统一起来,颇具自信地按传统的规范来恢复和维持现存秩序。加之她不是贾府的人,可以超脱一些。探春这个贾府的三小姐,对家族的内耗、历来的弊端、末世的危机都早有预感。她的明敏就在于她比较实际、知所变通,看到义、利二者的矛盾,而不是亦步亦趋地依圣贤垂训和祖宗成例行事。在探春身上,可以看到某些改革者的素质。可见,同为理家,探春和宝钗的思路是不完全相同的。”

这种看法是很有道理的,探春杜撰《姬子》强调的是重视事功的观点,关注的是实际利益问题,关注的是大观园人力、物力、财力的支配该如何才能创造财富。有人认为,这是曹雪芹借助探春的话,在传播着叶适等事功学派的理财观念和富民思想,这与传统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儒家观念已经大不一样了,这里有经营理念,不同于以往的“小农观念”。如果从这一角度看,“探春理家”,其实已经有盘活经济要素,增加财富,落实责任制,按劳取酬等市场经济的观念了,这在当时属于先进观念。那么,“探春理家”具体是怎么开始的?又是怎么实施的呢?下面仔细分析。

第一,“庶出”的“三小姐”为何会被推上“理家”的管理岗位?

探春历来气魄大,想做大事,她对“理家”是很有兴趣的,但是,她要得到“理家”的管理权,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得到王夫人和王熙凤的支持,换一句话说,如果没有王夫人和王熙凤的授权,探春是管不成家的。而恰好,这两个贾府家务管理方面的实权人物,都是支持探春接手管理的。王夫人支持探春“理家”是因为探春一贯以来就站在王夫人一边,探春对王夫人比对她亲生母亲赵姨娘还更亲密;而且,表面温和慈祥而实是城府很深的王夫人心里很清楚,探春是一位“庶出”的小姐,是由她抚养长大的,探春如果把家理好了,是她的功劳,而如果理不好,就当是将她推出来,替凤姐当当风,消消府里人对凤姐的怒气,要把权力要回来,是非常容易的事,况且,王夫人了解探春,知道她还是有相当的能力的,愿意让她一试。

而王熙凤支持探春,是比较真诚的,她知道,探春接受管理有很好的条件。王熙凤在管理上很有一套,她的管理能力令大观园里很多人不得不服,也可以说,在大观园里,让王熙凤佩服的人极少,可是,当说起探春时,凤姐却是满口称赞的,她说:“好,好,好!好一个三姑娘,我说不错,只可惜他命薄,没托生在太太肚里。”她还说,其他姑娘都不是很称心,“倒只剩了三姑娘一个,心里嘴里都也来得,又是咱家的正人,……正该和她协同,大家做个臂膀,我也不孤不独了。”当探春要接受理家时,凤姐还一再叮嘱平儿:“他虽是姑娘家,心里却事事明白,不过是言语谨慎。他又比我知书识字,更厉害一层了。……倘或他要驳我的事,你可别分辩,你只恭敬越说驳的是才好。千万别想着怕我没脸,和他一强,就不好了。”(见第五十五回)这表明,凤姐多次赞扬探春,对于探春接受管理,她是大力支持的,而且,她还吩咐平儿,一定要尽力支持探春,要知道,平儿可不是一般人,她不仅精明、温和,而且对贾府的大小事,她都了然于胸,更重要的,她是凤姐的陪嫁丫环,实际上也是管理方面的助手,她的话是很多人必须听的。有了风姐和平儿的支持,探春“理家”的事就有了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其实,探春不仅得到了凤姐的赞扬,而且,就连睿智的宝钗也非常欣赏探春,她曾说:“我们家的姑娘们就算他(指探春)是个尖儿。”

探春得到王夫人、凤姐、平儿的支持,还有得到了宝钗的赞誉,所以,她才能被推上管理岗位。此事给大家一个重要启示:

新的管理者要从前任管理者手中接过管理权时,一定争取得到授权者(如王夫人)和前任管理者(如王熙凤)的真诚赞赏和充分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充分信任,才能有真正的授权,也才能借助于前任管理者的经验和资源,否则要管好事,理好家是不可能的。后任与前任其实也有一个“和为贵”的问题,如果新的管理者认为自己要掌权了,不用理没有权力的卸任管理者了,于是,就趾高气扬,目空一切,那么,以后的管理中,一定会遇到很大的阻力的。

探春之所以会被推上管理岗位,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探春对贾府这偌大的家族了解的比较深入,她对当时贾府所面临的由盛而衰的严峻现实是有清醒认识的,而且,她对贾府各种关系的复杂性也是心中有数。探春被人称为“敏探春”,确实,她对于贾府的人和事的感觉是比较敏锐的,她在评价贾府人与人的关系时说:“整个贾府个个都像乌鸡眼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这是非常形象,也是非常准确的评价,只有敏锐而又率直的“三姑娘”才敢这么评价。

此外,探春对贾府中各个人物所处的地位,心里是很清楚的,她知道谁的地位重,谁的地位轻,应该怎样去对各种各样的人。比如,贾母在贾府中地位非常特殊,是至高无上的“老祖宗”,对此,探春很清楚,她对贾母特别敬重,也特别孝顺,例如,贾母召开中秋宴会,宴会比较长,很多人都走了,而探春则忍着无聊和困乏,陪着贾母一直到宴会结束。再如,王夫人在贾府中是个外宽内窄心机甚深的人,她的地位也比较特殊:她是皇妃元春的母亲,是府中最受宠爱的宝玉的亲娘,又是长期负责理家的王熙凤的亲姑妈,而且,她还是京城“卫戍司令”王子腾的亲兄弟,对于探春来说,王夫人比亲生母亲还亲,因为探春是王夫人亲手养育成人的,探春对王夫人特别敬重和孝顺。探春很敢为王夫人说话,那一次,鸳鸯拒绝给贾赦作妾,而贾赦背着贾母干的不地道的事被贾母知道了,正在气头上的贾母,在指责邢夫人时也顺带骂了王夫人,在场的众人都很尴尬,薛姨妈是王夫人的亲妹妹,她不好意思为姐姐辩护;凤姐是孙媳妇,又是王夫人的侄女,也不好辩解;李纨是个既谨慎又习惯于自我保护的人,不敢说话;迎春老实窝囊,惜春年纪小,也都不会辩解,这长辈取妾的事,又是婆婆骂媳妇,如此敏感的事未婚小姐一般是不适合去搀和的,李纨已经把妹妹们都带出去了,可是,探春在窗外很留心地听着发展的消息,她发现,贾母骂错了人,而没有人敢站出来辩护,此时,她勇敢地站出来,很坦然地为王夫人辩解,说得贾母都笑了。爽快的贾母听探春一说,也笑着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这一次,探春既维护了王夫人,又博得了贾母的疼爱,真的是很“敏”。

与王夫人所处的地位完全不一样,本来,赵姨娘是探春的生母,“三姑娘”本该是对她这位亲妈很孝顺的,而事实上,探春对赵姨娘不但不孝顺,而且当她受到作弄时,探春连同情都没有。赵姨娘是贾政的妾,估计年轻时应该是很有姿色的,人到中年还受贾政宠爱,所以,她心气挺高,可是,她的素质却不高,她自以为是,好强好胜,却又缺心眼没分寸,惹得人人讨厌。赵姨娘的地位很糟糕,王熙凤训斥她的口吻就跟训斥奴仆一般,甚至在背后还说她“也不想一想是奴几,也配使两三个丫头!”还有,赵姨娘的儿子、探春的亲弟贾环,也很不争气,恶毒无赖,无才无德,被很多人讨厌。探春是王夫人养育大的,元春进宫之后,探春因其聪慧而得到王夫人的宠爱,她一直在王夫人身边,或许是探春为王夫人消除了元春进宫之后的空寂,所以,王夫人对探春特别疼爱。相比,探春对赵姨娘和贾环这亲娘亲弟一点也不亲密,赵姨娘让人瞧不起,探春很伤心又很失望。探春对她的血缘亲人真的很失望,她曾明确地表示,她只认王夫人为自己的母亲,王子腾是自己的舅舅,她不认赵姨娘,也不认赵国基是她亲舅舅。探春这样做有些过分,但赵姨娘和贾环的表现,确实也太让她失望了。总之,探春对贾府人事关系,知其轻重,待人待物,能把握好分寸;她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时,进退自如,只有她让别人感到委屈,没有人能让她委屈。

还有一点很重要,探春思维敏锐、才华出众,作为贾府的“三小姐”,她长期生活在贾府里面,她常跟着王夫人,也经常与凤姐在一块,跟平儿的关系也不错,她经常接触到各种信息,所以,对于贾府的财务状况应该是比较了解的。贾府表面上繁华依旧,而内里已是危机四伏,豪府挥霍惯了,开销巨大,收入有限,入不敷出,对此,探春是了解的。而且,贾府管理混乱, 职责不清,浪费严重,虽然说王熙凤执掌管理权时用强硬的管理办法也有些起效,但时间长了,王熙凤的管理办法渐渐失灵了,凤姐已经是黔驴技穷,对此,探春是知晓的,而这,更激起她欲到兴利除弊的雄心。所以,探春是接手凤姐执掌“理家”权力的最适合人选。

探春的例子给人以启示:作为管理者,对所要管理的单位或区域的人和事,必须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了解具体状况,更无从说管理了。管理要管的最重要的要素无非是人、财、物,只有对管理对象方面的人、财、物做到心中有数,管理才会有眉目。“敏探春”就很了解贾府的状况,所以,她能把“家”理好!

第二,贾探春“新官上任”,最先烧的是“哪一把火”?

贾府是一个大家族,府里的关系非常复杂,不仅主子们之间的关系复杂,奴才们也是尔虞我诈的,奴才里也不乏刁钻之徒,探春刚上任,不服的声音就传开了,在奴才堆里,就有暗中抱怨:“刚刚的倒了一位'巡海夜叉’,又添了三个'镇山太岁’,越发连夜里偷着吃酒玩的工夫都没有了”。豪府的奴才,真还不是那么好对付的,即便是探春有“镇山太岁”的名号,他们也不怕,他们要给她来一个下马威,看看这新来的主子到底有几斤几两,是不不是真有“镇山”的本事。事情也巧,此时,恰巧遇上赵姨娘兄弟赵国基去世了,正要办丧事,而这事被刁钻的吴登新媳妇知道了,她盘算着以此事来刁难刚上任的探春。吴登新媳妇想:“若办得妥当,大家则安个畏惧之心;若少有嫌隙不当之处,不但不畏服,一出二门,还说出许多笑话来取笑。”众所周知,探春的特点就是“敏”,对奴才的险恶用心,她岂有不知之理,对于她舅舅赵国基去世,她便依“祖宗旧例”送去帛金,给了二十两银子,果断地处理了这件事,让吴登新媳妇碰了一鼻子灰。

可是,此事并没有就此了结,探春的生母赵姨娘很无知地出来搅事了,以前,凤姐当政,她憋了一肚子气,这回,她闺女掌权了,她得多出口气,而当她知道探春照旧例给银子而没有多给时,她极为不满,就闹到“议事厅”。赵姨娘找探春来兴师问罪,她对探春说:“你不当家我也不来问你。你如今说一是一,说二是二。如今你舅舅死了,你多给了二三十两银子,难道太太就不依你?”探春没听她说完,就已气的脸白气噎,她抽抽咽咽的一面哭,一面问道:“谁是我舅舅?我舅舅年下才升了九省检点,哪里又跑出一个舅舅来?我倒素习按理尊敬,越发敬出这些亲戚来了。……何苦来,谁不知道我是姨娘养的,必要过两三个月寻出由头来,彻底来翻腾一阵,生怕人不知道,故意的表白表白。也不知道谁给谁没脸?”(第五十五回)本来,赵姨娘内心忿恨,想来问责探春,而探春觉得她绝不能容忍赵姨娘对她如此侮辱,于是,对亲舅舅,探春索性也不认了,还抗议赵姨娘当众闹腾她们的母女关系。这一次,“庶出”的心结让探春感到自卑,所以,她更要千方百计地维护自己的自尊。此时,见事情有点大,正休产假的原主管王熙凤也插手了, 她派平儿来说情,想说服探春给她亲娘一些妥协,可是,面对着来自前任管理者的压力, 探春既不屈服, 也不手软,她坚决给顶了回去,十分坚定地维护她认定的管理制度。

这“镇山太岁”可真的不含糊,她按府中定例给她亲舅舅的丧事派银两,不徇私情;她驳斥她的亲娘,指责她亲娘是辱骂和瞎闹,真可谓是“六亲不认”;她拒绝平儿的说情,顶住凤姐的压力,连“老领导”说情都不给破例,这叫“铁面无私”。如此不顾亲情,不理前任,不徇私破例的严格执法的管理者,还有谁敢不服气?此后,在探春面前,做事的、阿婆们、丫环们,特别是“刁奴”们,也都乖乖听话了。贾探春这一把“火”烧得够绝了,先整治亲娘,看有谁还敢冒犯?

管理者最忌讳的就是徇私舞弊,如果有一个例外就会有一百个例外,那么,管理原则也就名存实亡了,无法管再下去了。亲娘敢得罪,亲舅不认,“老领导”的话不听,坚决遵循管理原则,这就是贾探春绝上任后的严厉执法,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她这是抓住了管理的根本。“三小姐”是个天生的管理俊才。

第三,“探春理家”的财务管理的根本原则是什么呢?

探春接手贾府的管理,她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是贾府开支庞大,入不熬出,收支严重不平衡。府里各种各样的浪费现象严重存在,财务已经陷入了困境。对此,以探春为首,李纨、宝钗配合的管理层“三驾马车”很有针对性地实施了旨在解决财务危机的新的管理措施。而这策略不要体现为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

首先,在“节流”方面,探春主张省下不必要的开支,她先拿“典型人物”来开刀。探春提出,取消宝玉、贾环、贾兰三人上学的点心、纸、笔一年各八两银子的费用, 其理由是,此项开支实际上是以他们上学之名补贴给袭人、赵姨娘和李纨的,而她们三人本来就各有月银,不必再重复补贴了,此属多出的开支,必须取消。此外, 探春还免去了每个姑娘每月的头油脂粉费二两银子,其理由是,每个姑娘每月已有二两月银,再多发银子属于重复、浪费。

探春观察敏锐,敢作敢为,她针对实情,以理服人,果断推行改革,而且,她按规则行事,对事不对人,不顾情面,也不怕得罪人。

试想,把节约开支的办法首先推行到宝玉这样的公子哥儿身上,推行到那些各有背景的高贵姑娘们身上,极少人敢如此敢干,甚至“巡海夜叉”凤姐掌权时也不敢这么干。而探春则透明、公开、坚决地做了。更厉害的是,头一个措施,对的就是三个了不得的人:府中第一受宠的公子贾宝玉;她自己的弟弟贾环;还有她的管理层同事李纨的儿子,厉害吧?这就叫“抓典型”,如此推行改革,谁敢不服?

其次,在“开源”方面,探春善于集思广益,变消极的理财方式为积极的理财方式。探春受到精干的奴才赖大家的管理花园的启发,提出了大观园新的管理方案,变“支出”为“收入”。赖大家的花园没有大观园的“一半大”,树木花草也少得多,但是,探春了解到,“这园子除他们带的花儿, 吃的笋菜鱼虾, 一年还有人包了去, 年终足有二百两银子剩。从那日, 我才知道一个破荷叶, 一根枯草根子, 都是值钱的”。由此她悟到,大观园中所生产的稻米、竹笋、莲藕、花果、鱼虾等, 一年也值个四百两银子,如果没有合理利用,就完全被糟蹋了。因此,她提出委派园中服役的婆子媳妇分别承包了去,这除了能供应姑娘们的头油脂粉、瓶花鸟食等外,还能节省了一大笔费用外,而承包的人还能自享其成、获得盈余, 另外, 由于花木竹稻、园内设施等均有专人管理, 大观园更加整洁有序了。

这可不是一般的“开源”方式,而是大观园里划时代的改革。之前,荣国府不单是个计划性的家庭单位,而且还是一个纯粹消费型的家庭单位, 大家只管享受,等着上面赋予开支,财政慢慢消耗掉,缺少有效的生财之道,更缺少相应的责任制,探春实施改革后,变支出为收入,通过内部措施的更新,增加了收益, 开始过度到“消费”与“生产”并举的单位上。这样的改革,其实是对王熙凤原来的管理体制的大胆革新,这其实也是探春对传统管理体制的挑战。曾有评论者说:当代中国搞承包责任制,不知道是否有人已经注意到探春的这一改革,实际上,“探春理家”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当然,也应该注意到,探春主持的这一改革方案,其事前规划、具体细节和制度规定等,有不少想法是采纳了宝钗的建议,这说明,宝钗也有很高的管理水平,有对通盘利益的周到考虑,宝钗作为助手,是“助”得非常好的。但是,面对着贾府那么复杂的关系,面对着府中的传统惰性,面对着上面的贾母、王夫人等的压力,面对着凤姐原来的管理传统,真正敢于实施大胆改革,确实敢采取措施挽狂澜于即倒的,只有探春一个,这才是这位贾府的“三小姐”最令人钦佩的地方。“三驾马车”的管理组合,实质上,是探春是真正的领头人。

探春的改革引起了诸多议论,而黛玉和宝玉的议论是见解最深刻的:

探春掌权“理家”后不久,黛玉刚病愈,她对宝玉说:“你家三丫头倒是个乖人,虽然叫他管些事,倒也一步儿不肯多走,差不多的人就早作起威福来了。”宝玉道:“你不知道呢,你病着时,他干了好几件事,这园子也分了人管,如今多掐一草也不能了,又蠲了几件事,单拿我和凤姐姐作筏子禁别人,最是心里有算计的人,岂只乖而已。”(见第六十二回)

其实,一个家庭,一个单位,或者一个企业,从经济管理的角度看,最根本财务管理原则就是“开源节流”,当困难时,“节流”是必须的,可以应急,可以解决当前危机,可以救活企业,而要“节流”,自然是要改革分配规则的,一动到规则,其实就是改革,如果改革不推进,就实现不了“节流”,探春拿宝玉等当典型来“开刀”,表明锐意改革的决心,这干得很棒!而“开源”是为企业注入源头活水,在根本意义上,这比“节流”要重要得多,没有“源”哪有“流”,“开源”不是资源量的增加,而是创新“来源”的方式,要创造一种机制,让资源能“源源不断”地流出来,而探春所做的,就是落实“承包责任制”,让“开源”有了新的积极的方式。管理,最根本的就是方式的创新,真正做到“开源”。

第四,“探春理家”主要用的是怎么样的激励机制?

王熙凤掌权时,用的是“巡海夜叉”的霸权管理,这也是一种集权式管理,凤姐一手遮天,用强压来保证其管理的效率,利用重赏重罚,让奴才们绝对服从;而探春虽然号称“镇山太岁”,但她并不靠强势压制来管理,这与凤姐完全不同,探春注重把权和责明晰地落实到相关人员头上,利用责与利,激发每个人的积极性和责任心,明确权责,形成有效激励机制。比如,大观园管理的改革所实行的“承包责任制”,就是推行责权分明激励机制的典型事例:其一,新的管理规则把大观园的维护和相关资源的开发利用两方面结合起来,如把花木养护、美观园子和多余花木的出售结合起来;其二,新的管理规则选择有专长的人来承包经营,承包人有维护园林的责任,并有责任上交一定产品供大观园使用,同时,他们也有权将剩余产品自己拿去卖钱,以获得收入。在探春等看来,这样的承包制的优势是:“一则园子有专定之人修理花木,自然一年好似一年了,也不用临时忙乱;二则也不致作践,白辜负了东西;三则老妈妈们也可借此小补, 不枉成年家在园中辛苦;四则也可省了这些花儿匠、山子匠并打扫人等的工费。”李纨也说:“园子有人打扫,专司其职,又许他去卖钱。使之以权,动之以利,再无不尽职的了。”

探春在管理改革时,积极采纳宝钗的建议,不仅注重责任与激励,而且,也很注重公平原则,兼顾到各方面的利益相关者。在“议事厅”商议对大观园管理的新策略时,宝钗认为:“如今这园里几十个老妈妈们,若只给了这个,那剩的也必抱怨不公。我才说的,他们只供给这个几样,也未免太宽裕了。一年竟除了这个之外,他每人不论有余无余,只叫他拿出若干贯钱来,大家凑齐,单散与园中这些妈妈们。他们虽不料理这些,却日夜也是在园中照看当差之人,关门闭户,起早睡晚, 大雨大雪,姑娘们出入,抬轿子,撑船,拉冰床,一应粗糙活计,都是他们的差使,一年在园里辛苦到头,这园内既有出息,也是分内该沾带些的。”宝钗还向那些承包者说:“还有一句至小的话,越发说破了:你们只管了自己宽裕,不分与他们些,他们虽不敢明怨,心里却都不服,只用假公济私的多摘你们几个果子,多掐几枝花儿,你们有冤还没处诉。他们也沾带了些利息,你们有照顾不到,他们就替你照顾了。”探春和宝钗推行改革,让一些人先富起来,鼓励多劳多得。但是,她们也考虑得比较周全,不允许贫富的差距太大,否则,不仅完全彻底地失去了公平原则,而且,还会后患无穷。

作为大观园的管理者,探春和宝钗,有很难得的清醒头脑,他们努力处理好激励与公平的关系,这一点在当今仍是很有借鉴意义的,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必须的,是正确的,但是,如果不防范贫富分化过大,就会有反作用了,多劳多得绝对是正确的,但是,如果让不遵循原则的人成为破坏公平原则的暴富者,那么,就需要处置违法者为改革护航而维护公平原则了。激励与公平的关系,值得好好深思!

探春、宝钗等竭尽所能想要拯救日益衰败的贾氏大家族,想为家族的复兴尽一份力,同时,她们也想干好一番事业,但不幸的是,“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壮志未酬先遇患,尽管探春理家比凤姐当年协理宁国府更有办法,管理方略更胜一筹,但这终究也挽救不了贾府衰败的命运;探春兴利除弊是干得很好,但挽救不了腐朽的贾府,这个没落的大家族,已经耗尽了它的全部活力,失去了它的存在价值。探春志再高远,才再精明,心智再敏,她一人也依然撑不住正在往下塌下的豪门贾府。生于末世,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岂能补天,这就是探春的悲剧。

当然,探春虽然扮演的是一个悲剧人物,但她确实是表现得十分精彩,十分杰出,历代有识之士,对她的评价是非常高的。

对于《红楼》的人物的评价差别很大,不少人对王熙凤是不满的,有人骂她是“胭脂虎”,是“红楼梦之贼”等;也有不少人对宝钗很讨厌,骂她是“大奸不奸”,“大盗不盗”,“通天狐狸,醉后露尾”等。

而唯独对贾探春,几乎无一微词,是一个劲地地赞扬她:

有的说她:“独能化三美(黛玉、宝钗、湘云)之长,而自成其美。……宝玉温柔有女子态,探春英断有男子风!”(青山山农:《红楼梦广义》)

有的说她:“有春则赏之,无春则探之,不肯虚掷春光,……故曰探春。”(洪秋蕃:《红楼梦抉隐》)

有的说:“探春者,《红楼》书中与黛玉并列者也。……以情言,此书以黛玉为重;以事言,此书探春最要。以家言,此书专为黛玉;以家喻国言,此书首在探春。”(西园主人:《红楼梦论辨》)

有的赞她:“千金声价不羁才,伉爽人宜秋爽斋”,“玫瑰刺手香偏好,甘蔗旁生味转佳”(武念祖:《探春赞》)。

而其中,赞得最好的是:“有春则赏之,无春则探之,不肯虚掷春光,……故曰探春。”是的,有志向、有能力的人,就不该“虚掷春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