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来话民俗

  
最近骄阳似火,气温偏高,心存焦躁。不如静下心来,一个人,一本书,一首诗,香茶一杯,心静如诗,岁月安好,舒适一夏,恰似莲花不染尘,心如止水度光阴。正如白居易所云:鸟栖鱼不动,月夜照江深,身外都无事,舟中只有琴,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
人间三千事,淡然一笑间。面对种种境迂,一笑而过,是人生的优雅,世界那么大,能迂见就是一种缘分。人生苦短,好好爱,用力活,留点空间,让自己从容转身,给人生留点余地,得不自喜,失不抑郁,得失淡定从容。有人牵挂就是幸福,有人守候就是力量。人生得失并存,拥有了清风,就错失明月,最先释怀才幸福,痛而不言,笑而不语,迷而不失,惊而不乱,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一颗感恩之心,可治好万病,机迂如清水,无处不可流,机迂如月光,有隙皆可存。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志忠:
      现把我主编的巜激战洪魔》电子稿发给你。稿子比较珍贵,一部分撰稿人已经去世,为了纪念这些人,我建议发稿时,连同这些人的照片一并发表,以表怀念。王培仓(原献县政协主席)是编写此书的发起者,积极召开协调会,亲自撰稿,指导印刷,发行等工作。并亲自进京,赴省找曾在献县工作和献县籍老领导题词,联系出版社,为此书出版立下了汗马功劳。老领导张华,吴芝田,时任老干部局局长的陈法如同志等在此书的编印过程中,都提供了大力支持和帮助,在上网发表之际,再次表示衷心的谢意!
                       吕智杰
                     2021.6.1志忠:
端午节来话民俗
脉  望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夏季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古代“午”与“五”同音。所以,端午又称端五、重午或重五。也称重五节、端阳节、天中节、午日节、草蒲节、解粽节、浴兰节、女儿节等。俗称五月节,北方地区称为“五月单五”。按照古代干支纪年,五月为午月,五月初五即午月午日,所以,称之重五或重午。端为首次、第一,所以称端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称“端阳”。此日接近一年的一半,所以又称“天中节”。古时候,这一天,少女须佩戴灵符,头簪榴花,极尽美艳之姿,所以,也称“女儿节”。唐初该节名称多为混用。除此之外,端午节还有别称,如夏节、地腊节、诗人节等等,这也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习俗内容的丰富,意蕴之深广。在我国,除汉族外,还有满、蒙、藏、苗、彝、朝鲜等约28个民族都在庆祝这个节日,并且端午节很早就跨出国门,传入了日本、朝鲜、越南等周边国家。名称虽异,但各地过端午节的习俗大致相同。
角黍包金,蒲剑切玉,红榴斗艳,绿艾争香。端午节是我国两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天,家家户户插艾叶,悬菖蒲,赛龙舟(南方),吃粽子,挂钟馗像,饮雄黄酒,系五彩线,戴荷包,佩香囊等等。
端午节起源于何时?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说法不一,至今仍争论不休。这从它的别称之多也说明了端午节习俗起源的多样和庞杂。
查阅相关资料可知,关于端午节起源的主要观点大概有十种之多。其中最为流行久远的传统观点,依据南朝梁人吴均《续齐谐记》云:“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罗水,而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之。”这样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        
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是古代吴越民族地区“龙”部落(史称百越族)举行图腾崇拜活动的节日。其理由是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是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有关。(见闻一多《端午考》、《端午的历史教育》)此外,还有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恶月恶日”说、夏至说,纪念勾践,祭祀伍子胥,凭吊孝女曹娥,纪念女侠秋瑾之说等等,其中不乏专家学者的认真考辨与真知灼见。在叙述端午节历史形成和相关人物的过程中,已经涉及到了不少节日民俗事项,展现了许多丰富多彩、精彩纷呈的民俗。
吃粽子。粽子是端午节食品中的主角。粽子又称“角黍”、“筒粽”。角黍是因粽子形状有棱有角,内裹黏米而得名。称筒粽,是因为最初的粽子是用竹筒贮米烧煮而成。后来,随着花样变换,又有锥粽、茭粽、秤锤粽、九子粽等多种。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在魏晋时代就已经盛行。到了唐宋,粽子已经成为节日的名食了。唐明皇就有“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的诗句。唐人姚合的“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的诗句,表明了粽子已成为普及民间的食品。南宋的市场上有“巧粽”出售,元代的食谱中也有“艾香粽子”(是以艾叶浸米而得名)。时至今日,我们过端午节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且花样不一,风味各异。我国的粽子有南北之别,馅则有荤素之分。江南粽子以苏州、宁波等地的最负盛名。其馅多以糯米佐以豆沙、枣泥、咸蛋、咸肉、火腿、油脂等;北方则以北京江米小枣粽子为佳,馅是以小枣、果脯等最为常见。各地粽子有三角、四角、枕头形的,还有像小宝塔一样的,长及尺许;品种有桃花粽、八宝粽、火腿粽、肉粽、咸蛋粽等;粽子个头大的每只约重一斤,小的一两可分四个。从粽子的小史中,我们可以窥见中华民族悠久而高超的饮食技艺的一斑。
赛龙舟。端午节赛龙舟,也叫划龙船,是我国一项历史悠久的水上竞技活动。古代较为普遍的说法是因为屈原投江而民众竞相划船,为拯救伟大的爱国者。其实,中国古代划龙舟并不限于端午,关于龙舟竞渡的起源也并不限于拯救屈原或为屈原招魂一说。龙舟竞渡的习俗早在屈原之前已经存在。据《事物原始》引《越地传》云:“竞渡之事起于越王勾践,今龙舟是也。”即使在屈原本人的诗作中,也可以反映出当时龙舟竞渡的风俗来。如《楚辞.涉江》中就有“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屈原所乘的这种狭长而轻小的舲船实质上就是当时一种竞渡所用的船。古代参加竞渡的龙船很有讲究,船身窄而长,有龙头、龙尾,还有鳞甲,船上结七彩,张旗伞。竞渡时,锣鼓喧闹,鞭炮齐鸣,万人喝彩,场面极为壮观。龙舟竞渡其实也是驱瘟辟邪的一种行为,其原始宗教的意味浓于悼念忠忱的爱国者。
插艾草。就是把新鲜的艾草(最好带根儿)拔下来插在大门口上。相传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世俗要悬“天中五瑞”以避邪驱瘟,逢凶化吉。这“中天五瑞”指的是:艾草、菖蒲、蒜头、石榴花和龙船花。艾,又叫白艾、艾蒿、家艾,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可入中药,性温味苦,可以去寒湿,把干艾搓成绳,可以点燃驱蚊,用艾绒做成灸条治病,在西汉时就已使用。 谚语云:“清明插柳,端午插艾。”传统的端午门帖上就有“绿艾悬门添藻彩,青蒲注酒益芬芳”等语。可知艾蒿与菖蒲均为端午节习俗中普遍使用的两种植物。现在看来,插艾草,悬菖蒲确实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端午节前后,时值孟夏,多雨潮湿,细菌繁殖快,人容易染病。插艾草,悬菖蒲可以借助它们发挥的气味儿清洁空气,消除病毒。
据《帝京岁时纪胜》等书记载,明清时期,以北京为代表的北方风俗,“家家悬朱符、插蒲龙艾虎。窗窗牖上贴红纸吉祥葫芦,幼女剪彩叠福,用软帛缉缝老健人、角黍、蒜头、五毒、老虎等式。抽作大红朱雄葫芦,小儿佩之,宜夏避恶。”这种风俗直到现在在北方农村还比较流行。
驱五毒。端午节驱五毒,是提醒人们要防害防病。古代人们将蛇、蝎子、壁虎、蜈蚣和蜘蛛称为“五毒”。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到端午这天,人们用彩色纸把“五毒”剪成图像,贴在门窗、墙壁上,或系在儿童的手臂上,以避“五毒”。也有系五彩丝线的,就是用五种颜色的丝线拧在一起成为一条细绳,把它系在儿童的脖子或者手腕、脚腕上,或佩戴在胸前,这样,不论哪一方来的鬼祟,都可以镇住;还有的说,五彩线象征五条龙,可以驱邪避瘟,佩戴的人可以保住性命,保障儿童健康,因此把五彩线又叫长命线。我国古代崇拜五色,认为五色为吉祥色。因此端午节清早,各家大人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儿就是在孩子的手腕、脚腕或脖子上系五彩线。系线时,儿童不要说话。五彩线不可随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天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带荷包。人们在端午节还会精心制作玲珑剔透的香粉荷包,里面装上白芷、丁香等芳香馥郁的药物,俗称戴香包儿。心灵手巧母亲还会用五色花布做成小老虎、小辣椒、小黄瓜等各式各样的小玩物,挂在孩子的脖子上或缝在孩子上衣的肩膀上,据说也是为了驱除瘟疫。记得在女儿小时候,岳母每年都会缝制些黄色的小老虎给孩子们戴在肩头。
我在记忆中仔细搜寻旧时过端午节的情景,给我印象深的是在我童年时,年逾古稀的奶奶在端午节这天早晨,趁天不亮就早早起来,煮些白皮鸡蛋,让父亲倒坐在里屋的门限儿上,把鸡蛋吃下去(最少吃5个)。那时,奶奶还会把煮熟的鸡蛋放在我的小肚皮上滚一滚,然后,剥下壳儿来给我吃。据说,这样就不会肚子疼。还有新婚后的头个端午节,岳母让内弟为妻子送粽子(大概是80个)、鲙鱼、竹帘和凉席的情景。三位老人早已作古,想来已是半世纪前的事儿了!
多年来,媒体、教科书等介绍端午节来历时,总强调它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结果是在相当长的岁月里,让人们不了解端午节原汁原味的文化内涵。同许多传统佳节一样,端午节也逐渐失去其美好的传统文化记忆,如今鲜有人了解。在当前的环境下,唤起民众对于生命的认知尤为重要。崇尚自然,全民防疫、体育健身、爱护和尊重生命,应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内容。
今天是“端节”前一日,又名“重四节”。高温暑热,动辄汗流,想到八旬老母尚在家中,是老屋避暑还是槐下纳凉,明天即回老家看望,不知还可以为我们剪葫芦,叠福儿么?
辛丑夏月,农历五月初四于乾宁花

端午节来话民俗

脉望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夏季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古代“午”与“五”同音。所以,端午又称端五、重午或重五。也称重五节、端阳节、天中节、午日节、草蒲节、解粽节、浴兰节、女儿节等。俗称五月节,北方地区称为“五月单五”。按照古代干支纪年五月为午月,五月初五即午月午日,所以称之重五或重午。端为首次、第一所以称端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称“端阳”。此日接近一年的一半,所以又称“天中节”。古时候,这一天,少女须佩戴灵符,头簪榴花,极尽美艳之姿,所以也称“女儿节”。唐初该节名称多为混用。除此之外,端午节还有别称,如夏节、地腊节、诗人节等等,这也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习俗内容的丰富,意蕴之深广。在我国除汉族外,还有满、蒙、藏、苗、彝、朝鲜等约28个民族都在庆祝这个节日,并且端午节很早就跨出国门,传入了日本、朝鲜、越南等周边国家。名称虽异,但各地过端午节的习俗大致相同。

角黍包金,蒲剑切玉,红榴斗艳,绿艾争香。端午节是我国两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天,家家户户插艾叶,悬菖蒲,赛龙舟(南方),吃粽子,挂钟馗像,饮雄黄酒,系五彩线,戴荷包,佩香囊等等。端午节起源于何时?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说法不一,至今仍争论不休。这从它的别称之多也说明了端午节习俗起源的多样和庞杂。

查阅相关资料可知,关于端午节起源的主要观点大概有十种之多。其中最为流行久远的传统观点,依据南朝梁人吴均《续齐谐记》云:“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罗水,而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之。”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

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是古代吴越民族地区“龙”部落(史称百越族)举行图腾崇拜活动的节日。其理由是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是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有关。(见闻一多《端午考》、《端午的历史教育》)此外,还有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恶月恶日”说、夏至说,纪念勾践,祭祀伍子胥,凭吊孝女曹娥,纪念女侠秋瑾之说等等,其中不乏专家学者的认真考辨与真知灼见。在叙述端午节历史形成和相关人物的过程中,已经涉及到了不少节日的民俗事项,展现了许多丰富多彩的、精彩纷呈的民俗。

吃粽子。粽子是端午节食品中的主角。粽子又称“角黍”、“筒粽”。角黍是因粽子形状有棱有角,内裹黏米而得名。称筒粽,是因为最初的粽子是用竹筒贮米烧煮而成。后来,随着花样变换,又有锥粽、茭粽、秤锤粽、九子粽等多种。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在魏晋时代就已经盛行。到了唐宋,粽子已经成为节日的名食了。唐明皇就有“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的诗句。唐人姚合的“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的诗句,表明了粽子已成为普及民间的食品。南宋的市场上有“巧粽”出售,元代的食谱中也有“艾香粽子”(是以艾叶浸米而得名)。时至今日,我们过端午节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且花样不一,风味各异。我国的粽子有南北之别,馅则有荤素之分。江南粽子以苏州、宁波等地的最负盛名。其馅多以糯米佐以豆沙、枣泥、咸蛋、咸肉、火腿、油脂等;北方则以北京江米小枣粽子为佳,馅是以小枣、果脯等最为常见。各地粽子有三角、四角、枕头形的,还有像小宝塔一样的,长及尺许;品种有桃花粽、八宝粽、火腿粽、肉粽、咸蛋粽等;粽子个头大的每只约重一斤,小的一两可分四个。从粽子的小史中,我们可以窥见中华民族悠久而高超的饮食技艺的一斑。

赛龙舟。端午节赛龙舟,也叫划龙船,是我国一项历史悠久的水上竞技活动。古代较为普遍的说法是因为屈原投江而民众竞相划船,为拯救伟大的爱国者。其实,中国古代划龙舟并不限于端午,关于龙舟竞渡的起源也并不限于拯救屈原或为屈原招魂一说。龙舟竞渡的习俗早在屈原之前已经存在。据《事物原始》引《越地传》云:“竞渡之事起于越王勾践,今龙舟是也。”即使在屈原本人的诗作中,也可以反映出当时龙舟竞渡的风俗来。如《楚辞.涉江》中就有“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屈原所乘的这种狭长而轻小的舲船实质上就是当时一种竞渡所用的船。古代参加竞渡的龙船很有讲究,船身窄而长,有龙头、龙尾,还有鳞甲,船上结七彩,张旗伞。竞渡时,锣鼓喧闹,鞭炮齐鸣,万人喝彩,场面极为壮观。龙舟竞渡其实也是驱瘟辟邪的一种行为,其原始宗教的意味浓于悼念忠忱的爱国者。

插艾草。就是把新鲜的艾草(最好带根儿)拔下来插在大门口上。相传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世俗要悬“天中五瑞”以避邪驱瘟,逢凶化吉。这“中天五瑞”指的是:艾草、菖蒲、蒜头、石榴花和龙船花。艾,又叫白艾、艾蒿、家艾,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可入中药,性温味苦,可以去寒湿,把干艾搓成绳,可以点燃驱蚊,用艾绒做成灸条治病,在西汉时就已使用。 谚语云:“清明插柳,端午插艾。”传统的端午门帖上就有“绿艾悬门添藻彩,青蒲注酒益芬芳”等语。可知艾蒿与菖蒲均为端午节习俗中普遍使用的两种植物。现在看来,插艾草,悬菖蒲确实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端午节前后,时值孟夏多雨潮湿,细菌繁殖快人容易染病。插艾草,悬菖蒲可以借助它们发挥的气味儿清洁空气,消除病毒。据《帝京岁时纪胜》等书记载,明清时期以北京为代表的北方风俗,“家家悬朱符、插蒲龙艾虎。窗窗牖上贴红纸吉祥葫芦,幼女剪彩叠福,用软帛缉缝老健人、角黍、蒜头、五毒、老虎等式。抽作大红朱雄葫芦,小儿佩之,宜夏避恶。”这种风俗一直到现在,在我国北方的农村还是比较流行的。

驱五毒。端午节驱五毒,是提醒人们要防害防病。古代人们将蛇、蝎子、壁虎、蜈蚣和蜘蛛称为“五毒”。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到端午这天,人们用彩色纸把“五毒”剪成图像,贴在门窗、墙壁上,或系在儿童的手臂上,以避“五毒”。也有系五彩丝线的,就是用五种颜色的丝线拧在一起成为一条细绳,把它系在儿童的脖子或者手腕、脚腕上,或佩戴在胸前,这样,不论哪一方来的鬼祟,都可以镇住;还有的说,五彩线象征五条龙,可以驱邪避瘟,佩戴的人可以保住性命,保障儿童健康,因此把五彩线又叫长命线。我国古代崇拜五色,认为五色为吉祥色。因此端午节清早,各家大人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儿就是在孩子的手腕、脚腕或脖子上系五彩线。系线时,儿童不要说话。五彩线不可随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天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带荷包。人们在端午节还会精心制作玲珑剔透的香粉荷包,里面装上白芷、丁香等芳香馥郁的药物,俗称戴香包儿。心灵手巧母亲还会用五色花布做成小老虎、小辣椒、小黄瓜等各式各样的小玩物,挂在孩子的脖子上或缝在孩子上衣的肩膀上,据说也是为了驱除瘟疫。记得在女儿小时候,岳母每年都缝制些黄色的小老虎给孩子们戴在肩头。

我在记忆中仔细搜寻旧时过端午节的情景,给我印象深的是在我童年时,年逾古稀的奶奶在端午节这天早晨,趁天不亮就早早起来,煮些白皮鸡蛋,让父亲倒坐在里屋的门限儿上,把鸡蛋吃下去(最少吃5个)。那时,奶奶还会把煮熟的鸡蛋放在我的小肚皮上滚一滚,然后,剥下壳儿来给我吃。据说,这样就不会肚子疼。还有新婚后的头个端午节,岳母让内弟为妻子送粽子(大概是80个)、鲙鱼、竹帘和凉席的情景。现如今三位老人早已作古,想来已是半世纪前的事儿了!多年来,媒体、教科书等介绍端午节来历时,总强调它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结果是在相当长的岁月里,让人们不了解端午节原汁原味的文化内涵。同许多传统佳节一样,端午节也逐渐失去其美好的传统文化记忆,如今鲜有人了解。在当前的环境下,唤起民众对于生命的认知尤为重要。崇尚自然,全民防疫、体育健身、爱护和尊重生命,应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天是“端午节”前一日,又名“重四节”。当下高温暑热,动辄汗流,想到八旬老母尚在家中,是老屋避暑,还是槐下纳凉,明天即回老家看望,不知还可否为我们剪葫芦,叠福儿么?

辛丑夏月农历五月初四于乾宁花园

作者简介
杨海利:笔名脉望、水禾。祖籍青县皇庄村,盘古里人。农家子弟,教师身份。别无他好,读书、藏书、教书为乐;积习成癖,集报、剪报、编报润身。喜读血性文章,仰慕有德人品。诗酒人生,案牍劳神。年近耳顺,不忘耕耘。回顾卅载,小文始见沧晚报,感恩诗友;照磨经年,佳作连登青周刊,壮大新军。口传我见,手写我闻。不鹜虚名,唯求本真。铎声悦耳,书香赏心。位卑犹怀家国事,秉笔颂赞好乡亲。

编者简介

赵志忠,笔名赵刚,号国学守望者,1973年4月生,河北省献县淮镇人。作品发表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等。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社员,诗词中国·中华诗词网2017年度优秀通讯员,采风网2017年度十大新闻奖获得者,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河北省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副秘书长,沧州市新联会常务理事,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沧州骄子》编委,《诗眼看世界》创始人,采风网沧州站站长,献县知联会理事,献县新联会副会长、秘书长,沧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等。

 如果喜欢,就请稀罕”或“喜欢”一下,然后转发与大家一起分享!

(0)

相关推荐

  • 端午节来了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端午节来了 辑录整理 |   王瑜廷  王 榕 原创 | 乡土赊 ...

  • 七月初七话民俗

    七月初七话民俗 文/航坞樵夫 七月七的民俗,记忆当中只有两个:吃油珠和木槿叶洗头. 所谓"油珠",就是浮在下饭卤水上面的油星,因为基本成圆形,形状像珠子,故名.比较而言,肉类动物油 ...

  • 端午节里话端午

    五月的清愁像一泓流泉,淡淡地漫过我的心间.我如故乡飘落的一枚树叶,在这人声鼎沸的地方悄然滋长着无尽的乡愁. 离端午节还有好几天,超市就已经在最显眼的位置堆满了各种口味的粽子.淡淡的音乐在超市里飘荡,透 ...

  • 大年初二话民俗 回娘家祭财神爷

    本文转自[中国天气网]: 大年初二,是农历新年的第二天,按照传统习俗,这一天是女儿回门.归宁的日子,女儿带着丈夫.孩子回娘家,又称迎婿日.除此之外,还有祭财神.吃开年饭等习俗. 1.回娘家 大年初二这 ...

  • 廿八夜,话民俗

    除夕连春节,俗称过年,这是国人一年的祈盼,也是我国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民俗的影响下,从春节到除夕,从出生到谢世,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与民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谁都自觉的不自觉的与民 ...

  • 赵老师话民俗之福牛送春

    福牛送春话民俗 文/赵秀永 春节是农历年的岁末,也是新的一年的开始,在民间俗称为"过年".它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古老传统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体现. 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 ...

  • 【国学新闻】清明节来话民俗——海淀实验小学民俗进校园活动

    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2017年3月27日,丁酉鸡年清明节来临之际,北京市老百姓国学会暨果雪儿国学教育研发中心负责人邓卫东老师走进海淀区实验小学主校区,为这里的100余名五年级学生送上一堂" ...

  • 《攀讲》进校园 重阳话民俗

    CHONG YANG 重 2020.10.25 阳 重阳节的由来与习俗 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在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是汉族的传统的节日.因<易经>中把" ...

  • 民风纯朴万卷书,一枚彩蛋话民俗!| 广西旅游年卡&张眼看广西

    壮美广西,风光秀丽 十二世居民族,民俗文化多姿多彩 张眼看广西,醉美问大师 今天又带大家涨见识 这篇文章 要从一只鸡说起 自古以来 有鸡鸣犬吠的地方,就有人家.有烟火 在传统文化里,鸡与"吉 ...

  • 方言与民俗(音频)|穆晓莹:穿过岁月的那一声叫卖,你还记得吗?(中山石岐话)

    穿过岁月的声音 "玻璃厂雪砖--"这一声充满了味道的石岐话叫卖,来自石岐的一位"网红"阿姨.她在旧城区光明路一带的小巷,用三轮车载着木箱卖雪砖,已经有30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