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不必等待,当下即是永恒(静读好文)
01 | 凤鸟久不至
明正德八年(1513年)的农历十月,正是深秋时节。
江北小城滁州。
王守仁到任已有几天的时间。
此时的他,已经不再是那个带罪贬谪龙场的小驿丞,但他暂时还不是剿匪平叛、戎马倥偬的“王都堂”。这个阶段,是他一生中难得的悠闲时光。太仆寺为皇家掌管车马,也负责军马的训养,但少卿毕竟是副职,实际的工作任务并不多,以至于到任之前他可以用几个月的时间回家省亲。
然而他的心中,隐隐有一丝不安与失落。看来这个新官职比自己预想的还要清闲,来此几日,处理简单事务之后,很多时间都在静坐读书,这种悠闲让他有些不习惯。
当时刘瑾等八处权臣已除,但国家依然百废待兴;为官为学者常见知行割裂;世间功利之风裹挟一切,自己提出的“心即理”、“知行合一”以及复兴圣学的理念还少有人知晓,更少人笃行,有甚者,或被人扭曲以至于误人子弟,或遭人诟病说是伪学。倘若自己如此安闲下去,会不会在此终老一生,何时才能实现复兴圣学的理想?
将来会怎样?望着天边逐渐迫近的云层,山雨欲来。本来晴朗的天地,变得有点迷蒙。王守仁想起了唐代曾经在此任刺史的韦苏州(应物)“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诗句。当年韦公在此时,其中寂寞又有几人知?
又想起北宋欧阳文忠公一代大儒,仕途失意时至此,倒是与民同乐,造福一方。既然自己立志圣贤之道,只管正道直行即可,就算是孔子这样的大圣人,岂不是也有起有落?如果将来有一天我终于可以归隐,亦可问心无憾。
放下手中书卷,他缓步走到古琴旁边,拨弄琴弦,曼声吟诵:
凤鸟久不至,梧桐生高冈。
我来竟日坐,清阴洒衣裳。
援琴俯流水,调短意苦长。
遗音满空谷,随风笛悠扬。
人生贵自得,外慕非所臧。
颜子岂忘世?仲尼固遑遑。
已矣复何事,吾道归沧浪。
这,就是王阳明在滁州期间留下三十六首诗文中的一首《梧桐江用韵》。
02 | 心怀光明
回到案几旁边,王阳明凝神静坐,开始准备提笔回复一些公文。窗外微风吹来,翻动书页,放在最上面那一本,是《易》经。
《易》是王阳明最喜爱阅读的书籍,这本被尊为儒道两家源头的经典,他从小就从祖父竹轩公王伦那里了解到,但是真正大有体会,还是在贬谪龙场途中开始。正如古圣先贤所言,真正懂《易》的人,不必凡事用它来占卜,只要观卦明理,道就在其中了。
风过后,翻动的书页停下来,这一页正是一个“需”卦,旁边一行小字:“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王守仁心中若有所动。
需卦
需卦为上坎下乾,坎为水,乾为天。水在天上,故有下雨之情。
而九三至九五互为离卦,离火下有天,如日光普照于天,又有“光亨”之象。
易经的卦象,下三爻为内卦,可以代表内在的、人自身的要素,上三爻是外卦,可以代表外在的、环境的因素。乾卦是内在的上升、正念、奋斗、创造等“刚健之行”,而坎为水象,故本卦又有“利涉大川”之含义,代表致远以利天下。
易经的《象传》曰: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意思是,云浮动在天空的情景,就是“需”卦,而君子应该在家饮食作乐等待天晴。
“心中若有光明意,何劳东君日日晴?”思绪至此,王阳明深深吸一口气,脸上渐渐露出笑容。
此时,门外小吏呈报:王大人,李大人与几位乡绅名士欲为大人接风洗尘,欲设宴醉翁亭,大人明日可有空否?
这么巧,难道真是天意?王阳明哈哈一笑:好好好,美景佳肴,友人盛情,岂可辜负?
打发走小吏,阳明提笔书写《醉翁亭记》。平时以行书为主的他,今天兴致浓处,竟然落笔都是草书意象。泼墨挥毫之间,仿佛再次体会到当年欧阳文忠公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心境。作品完成,他一边观赏一边点头,对自己说:“常快乐亦是工夫。”
《醉翁亭记》书法 王阳明(款)
03 | 无所住而生其心
《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句正好与另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相互印证。
王阳明这位兼有释道修为的儒学大师,在滁州的时光不执念未来,也不拘泥于“现在”。
太仆寺少卿虽然并不是一个繁忙的官职,王阳明却有机会从更开阔的视野来看这个“中央直属机构”与地方的治理。
他组织从当地居民中招募了百余户,在太仆寺东南的空旷地区从事农桑,免除租赋。
既改善民生,又更有利于预警流寇,维护周边的安全保障。这种举措,就是后来南赣戡乱时期剿抚并举,以抚为主导的治理模式的基本雏形,也是阳明能在几年之内迅速扫除廓清朝廷数十年未平息的匪患的关键策略。
弟子们纷纷前来滁州,王门游学之风自此始。《王阳明年谱》记载:“滁山水佳胜,先生督马政,地僻官闲,日与门人邀游琅琊、瀼泉间。日夕则环龙潭而坐者数百人,歌声振山谷。诸生随地请正,踊跃歌舞。旧学之士皆日来臻。于是从游之众自滁始。”
王阳明很快就发现一些弟子停留在理论的争辩,或者天天表达豪情壮志、一味高谈阔论要拯救世界的状态,前者踏进朱熹理学支离的老路,后者陷入自以为是、名利漩涡。为了让弟子学问工夫实实在在地长进,他就教弟子以静坐入悟。
刚开始,弟子们并没有充分体验到妙处,随着时间的推移,常常有人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学问工夫,有了明显的长进,算是真正进入心学的大门。
阳明不仅仅是教弟子“静坐”,而是切身笃行,并且与弟子分享体会。在诗文中“悟后六经无一物,静余孤月湛虚明”一句,犹如空谷回声,至今留下余响叩击心灵,给寻道者启示,让迷惑者清醒。
在心学的教学法中,“静坐”不仅成为入门基本工夫,还是后来南京讲学阶段强调“省察克治”,以及心学纯熟时期强调“念念致良知”的基础。
阳明与友人携手畅游滁州山水之间,这也是他诗文最多产与意境达到一个高峰的时期,《年谱》专章收录的诗文就有三十六首。
04 | 当下即是永恒
在滁州的王阳明,似乎暂时处在宁静美好的岁月中。与此同时,天下大势依然运转不息,世界仍然在等待英雄的出现。
南赣的深山丛林中,匪患猖獗,流民失所,民众疾苦。
江西南昌城内,宁王朱宸濠使用着朝廷给的俸禄,不停地招兵买马,训练储备自己的军队,待机起事。
王阳明冥冥中知道自己未来会身处漩涡中心,面临更大的暴风雨吗?他又是否知道,自己在滁州的这一切,无形之中都为后来的戡乱平叛、建立绝顶的事功,作了准备?
或许正如他在传习录中所说:“圣人不贵前知,福祸之来,虽圣人有所不免。圣人只是知己,遇变而通耳。若有个知己的心,就是私心,就有趋利避害的意。邵子必于前知,终是厉害心未尽处。”
生命中的一切,都不会再来,当下的一切,或许成为永恒。所谓“凡夫畏果,菩萨畏因”,凡夫常常执着于“未来”,是因为他们往往不懂得面对现实,而真正的智者明白,如能善待机缘,道心知几,则当下即是永恒。
或许,这也是阳明先生不止一次,用自身践履开示给我们的修行秘密。
以上是我对王阳明《知行合一》的粗浅理解。
要读懂王阳明,我建议你读《传习录》,《传习录》在阳明的心学中占有什么地位?
它几乎等同于《圣经》在基督教中的地位。与阳明在后世的心态有关的一切,基本上都来自于《传习录》,这本书是很多人的枕边书。
然后看看《知行合一》,这更像是一本与王阳明的智慧和人生故事并列的传记。关键是这两本书都是从现代角度写的,而且容易阅读和理解,所以我们在阅读时很容易将其应用于现实生活。
如果你不懂文学,不用担心,这两本书是用方言写的。如果你在生活中多读点王阳明,就能少走很多弯路,何乐而不为呢?
如果你早点读王阳明,你也会少走一些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