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一嫂
郑一嫂是晚清时珠江口有名的大海盗。1775出生,原姓石,乳名香姑,今广东省江门市人。祖上也曾是海盗,因为生活困难,年少时被卖到了青楼,成了一个青楼女子。后被去青楼逍遥的大海盗郑一看中,成为郑一的压寨夫人,与郑一一起发展海盗帮会,最终使郑一坐上了当时红、黄、蓝、白、黑、紫六帮海盗联盟盟主的位置。
1807年,郑一死了,32岁的郑一嫂成了个年轻的寡妇,同时由过去的幕后走到了前台,接盘郑一成了海盗红帮帮主。在她的苦心经营下,红帮迅速发展,很快成了一个拥有3-5万人的海盗团伙,又因在海上从洋人那里得到了不少先进武器,具备了与清朝水军对抗的能力。大清多次想要消灭这股海上力量,但都未能成功,甚至与英国、葡萄牙的水军组成联合舰队,也被打得落花流水。
女人做事或许更需要男人的支撑,郑一死后,风风火火的郑一嫂也许正是因为需要这种支撑,开始与张保仔幽会,同居一处,成为了相好关系。这段感情虽然在帮里公开,但因为张保仔曾是郑一的养子,又是小郑一嫂八岁,有点儿不敬,有点儿不正。
1809年,张百龄出任两广总督,一反过去的武力镇压,而采用断绝粮食,杜绝接济,禁船出海,令其自毙的办法。郑一嫂和张保仔在海洋上无所劫掠,出现困境。随后又因海盗联盟帮会黑帮的投降,削弱了不少实力,进而也想到了走正道,接受清廷的招抚。其后,张保仔被封三品官,郑一嫂被授诰命夫人,算是从良归正了。
但是,在郑一嫂这个女人的身上至少有两点让今天的人们想不通。一是在清廷的招抚谈判中,最先是由张保仔来谈的,但与张百龄并未谈妥,随后,郑一嫂出面,带了十多个女海盗,未带武器,与张百龄再谈。
关于这一次谈话,史书没有记载,一方面人们在想,当时张百龄朝廷大员,为什么难坐下来与一个女海盗谈判;另一方面,郑一嫂具体给张百龄提出了什么条件,而张百龄又给她说了些什么,最终使她心甘情愿地归顺了清廷。
对于这个问题,其实人们是可以推测出来的,从谈判的结果来看,郑一嫂无非是想给张保仔要个官,另外是想让自己大张保仔8岁的“爱情”得到官方的认可,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希望官方能给他们发一个合法的结婚证,堵上一些人的嘴。这两点对于张百龄应该都不是难事。至于张百龄为什么能和郑一嫂坐下来谈,在《清史稿·百龄传》中有答案。
原文:十四年,擢两广总督。粤洋久不靖,巨寇张保挟众数万,势甚张。百龄至,撤沿海商船,改盐运由陆,禁销赃、接济水米诸弊。筹饷练水师,惩贪去懦,水师提督孙全谋失机,劾逮治罪。每一檄下,耳目震新。巡哨周严,遇盗辄击之沉海,群魁夺气,始有投诚意。张保妻郑尤黠悍,遣朱尔赓额、温承志往谕以利害,遂劝保降,要制府亲临乃听命。百龄曰:“粤人苦盗久矣!不坦怀待之,海氛何由息?”遂单舸出虎门,从者十数人,保率舰数百,轰炮如雷,环船跪迓,立抚其众,许奏乞贷死。旬日解散二万馀人,缴炮船四百馀号,复令诱乌石二至雷州斩之,释其馀党,粤洋肃清。帝愈嘉异之,复太子少保,赐双眼花翎,予轻车都尉世职。
译文:十四年(1809年),百龄升任两广总督。广东海面长久以来不安定,巨寇张保带领数万人,情势甚是嚣张。百龄到任后,撤销沿海商船,盐运由海运改为陆运,停止销赃、接济水米等诸多弊端。筹集粮饷,训练水师,惩处贪污之人,去除胆小懦弱的人,水师提督孙全谋失掉战机,(被)弹劾抓捕治罪。每次公文下发,都能让人耳目一新。巡逻岗哨布置得周密严谨,遇到贼寇就攻击,就将他们打沉入海,群盗被挫锐气,才有了投诚的打算。张保的妻子郑氏特别狡猾强悍,百龄派遣硃尔赓额、温承志前去把其中利害关系告诉他们,于是劝说张保投降,张保要求制府亲自到来才听从命令。
百龄说:“广东百姓被海盗折磨很长时间了,不坦诚相待,海上凶恶之气什么时候停止呢?”于是,驾驶一只小船出虎门,只让十几个人跟随。张保率领数百战舰,炮声如雷,贼寇环绕着船队跪着迎接。百龄立即安抚众人,答应他们上奏请求免除他们的死罪。十几天,就解散二万多人,缴获船炮四百多,广东海面安定。皇帝对他大加赞扬,认为他不一般,赐给他双眼花翎,给予百龄轻车都尉世职。
可见,清廷的两广总督能和一个女海盗坐下来谈判,主要是为了广东的老百姓,心中有百姓,张百龄才有了与海盗谈判的气度与胸怀,而他此前也将其中的利害关系告知了郑一嫂、张保仔他们这些海盗。不是郑一嫂的谈判能力强,而是两广总督不想让百姓再受海盗之苦了。
第二个问题是,郑一嫂、张保仔他们这些海盗横行海上,多年抢掠的财富都去了哪里?在相关的史料中,张保仔向清政府交出战船270多艘,大炮1200门,刀、矛等兵器7000多件,部众16000多人。单就这些水上的武器来说,郑一嫂、张保仔他们可谓富可敌国了,事实也是,当时大清水军的装备也不能与他们同日而语,但钱去了哪儿?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先讲郑一嫂、张保仔他们的几条帮规:“一曰,私上岸者,初犯割耳,再犯死刑;二曰,所得八成归公,二作奖励;擅取公物,死刑;三曰奸淫妇女者死刑。”所得八成归公,武器交出不少,部众也归降了很多,但怎么就看不到钱呢?很明显地,这里有一笔十分可观的财富,但在正史里却没了下文。好在钱的事很重要,民间的传说并没有将它遗忘。
上川岛地处中国广东省江门市台山市西南部,屹立于南海之中,其东邻港、澳地区及珠海经济特区,距香港、澳门分别为87海里和58海里,距大陆山咀码头为9.8海里。这里如今已是一个旅游的胜地,依据民间的传说,郑一嫂的宝藏就藏在岛上,还相伴有一首诗:“榄仔对娥眉,十万九千四,月挂竹竿尾,两影相交地。”
据说,“榄仔”和“娥眉”是两块石头,在它们之间藏有郑一嫂的十万九千四百箱金银财宝,但当找到这两块石头还不行,还要等到有月亮的晚上,在这两颗石头上各插一根竹竿,等月亮升到竿顶高时,两根竹竿影子的相交处就是宝藏的埋藏地。言下之意是,竹竿的高度决定了它们的倒影能不能交叉在一起,而月亮始终是个不可或缺的参照物质,把藏宝地照得让人迷惑。
能找得见吗?我们在这里也说不清楚,但能说清的是,郑一嫂在为张保仔生下一子一女,没几年,张保仔就死了,郑一嫂再次成为了寡妇。有人说,鸦片战争爆发时,郑一嫂仍然积极抗战,为林则徐抗击英军出谋划策,但事实并非如此。林则徐听说郑一嫂被授诰命夫人后,认为不合规矩,因为诰命夫人只可授原配,而郑一嫂是改嫁张保仔的,很快便上疏朝廷夺去了郑一嫂的封号。1844年,69岁的郑一嫂离开人世,风云一时的大海盗就这样和张保仔的后代一起默默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里,从此不见经传。
今天总有一些人喜欢美化海盗、土匪之流,上世纪80年代,郑一嫂、张保仔的“事迹”被中国香港电影人搬上了银幕,银幕上的他们几乎不抢劫百姓,但事实也非如此。仅1840年清人主编的《新会县志》中记载,关于郑一嫂、张保仔之流就有:“嘉庆十四年(1809年)五月初九日,海贼郑一嫂、张保将犯境,署县沈宝善亲往江门堵御。十三日贼转入沿窖口。十四日贼劫牛渚湾、复兴圩……十五年(1810年)二月初十,海贼毁虎坑水栅,直入长沙,烧铺户二百二十余间。时新会沿海村乡烧劫甚众,九如乡及慕山死者掳者尤多。”等等。
我们要说的是,岁月可以藏住宝贝,但却藏不住人,即使被美化,人还是那个人,而宝贝始终都在那儿,因为人是活的而宝贝是死的。这,也许才是值得人们真正想不通的。
来源:送历史个救生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