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八百里加急”速度有多快?跟现代快递相比如何?
在看古装剧时,我们经常看到“八百里加急”这个字眼,尤其是皇帝或将军下达紧急命令之时,就需要“八百里加急”传递情报或信件,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快递。
信息传播是人与人之间,获取信息的一种方式。由于距离太远,中间须通过一定的载体来进行传播。如今所用的快递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但是也分速度。同样的距离,有的当天到达,有的需要2天或者3天。那么古代最快的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快?跟我们现在的快递相比,如何呢?
在古时候,人们传递信息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通用的飞鸽传书,孔明灯,还有驿站等等。而“八百里加急”就属于驿站,古代公文传送主要依靠的就是驿站。驿站则又分为驿、站、铺。各个驿站之间,相当于信件交换点,换完直接奔向下一站。
一般每隔20公里就是一个驿站,如果紧急信件要标注。驿站相当于一个补给点,紧要的信件就要马不停蹄,而马必须是最快的千里马,所以途中马跑死是常事。但必须要在马死之前赶到下一个驿站,不分白天黑夜快马加鞭。
而这些驿站是要为“八百里加急”服务的。耗时耗力耗人。所谓千里马但并不能日行千里,八百里加急只不过是换马匹速度频繁。反正就是要快,必须要快。
在唐朝时期,驿站数量最多,超过了1600个,服务的人员超过2万人,负责传送的驿兵超过17000人。他们虽然是官差,但身份低微,不论是刮风下雨打雷都要工作,日日夜夜奔跑在驿道上,保证“货物流动”。稍有差池,就会受到处罚。
比如耽误了行程,耽误一天就要被仗打80,延误军情的轻则坐牢,重则被判处绞刑。这些工作就是拿最低的工资,受最多的苦。这样的法律规定,你还敢慢吗?
所以接到八百里加急信件的驿卒只能自认倒霉了,时刻做好掉脑袋的准备。甲乙丙丁的路人也要躲远点,撞死人是真的不用负责的,所以八百里加急是真的很急,快是必须要快的,必须得保命啊。
所以八百里加急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会用的,但是八百里加急不过是个夸张的说法而已,因为即使安史之乱的情况下,也没有到六百里,它是用来形容事情的紧急程度。与现在快递还是没法比的,但确实是一套比较有用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