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心重的人无福,甚至连快乐亦不可得

“清早无意中听了一个曲艺节目,是说儿女和老人的。不由得联想起了较早前看过的一部优秀老电影《喜盈门》。两个故事异曲同工,都是讲述了儿女以'交易心’来处理赡养老人的问题……”

所谓交易心太重,就是什么事情都以自己获利了,还是吃亏了来衡量。

交易心太重,有几种情况:

一种是你让我去做这个事情,我有什么好处。属于明码标价型的。如果自己没有好处,则“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一种是本来大家的共同责任,譬如,中国人很看重的赡养父母。无论是原来的《婚姻法》、《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的相关条文规定,还是后来把之前的这些法规都一统起来的《民法典》,都有明确规定。归纳起来的主要意思:子女有着共同的赡养父母的责任,而不以所具备的尽责能力为条件。换句话说,不能说我某方面能力不行,我就免除这方面的义务。而是要相互协商,并且在各自条件比较有优势的方面多承担一些。民间最常见的,譬如离父母距离近的多出点力,平时多照顾;离得远的多出赡养费。如果非要绝对平均,则有力而无钱的,会被逼死。而有钱却不能近前的,也会被逼死。

这就需要在承认“同等责任”的前提下,协商来办。

今早上听了一个曲艺节目,就是关于儿女赡养老人的。最后老太太凭借着自己的钱,把几个势利眼儿女给制服了。

听着令人心酸,毕竟最后还是钱的作用。但就曲艺来说,终究有那么一点扬眉吐气的感觉。

一、孜孜以求福的人,往往不认识福

不止一次在公号里写到这样的话题,人人都在追求人天福报。但究竟什么是福,福以什么面貌来,来了应该怎么样接纳。越是贪心的人,对上述几个问题,越是一问各不知。

祖师大德经常教导我们:孝养父母、奉侍师长(老师和长辈)、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积福的正道。

越是迷迷糊糊、不明道理的人,一定眼界越低,坐在观天的井里越深,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片天。ta对福的理解也越浅显,当福来临的时候,也就越不认识,谈不上接纳。

又岂止是不会接纳,简直还要推出去。

上面说的曲艺节目里,把老娘推出去的案例就是典型。

“孝养父母”,在民间另有一个说法:家有一老,似有一宝。

一般的人,对这个理解仅仅是家里有老人,可以帮忙看家,带孩子。这其实就是一种交易心。这种交易心驱使下,如果老人失能,不能给你看家带孩子了,就像曲艺节目中说的那样往外推出去。

这种当老人还有用处的时候,把老人接来同住,谈不上孝养,甚至,连养个宠物那样的功德,都谈不上。

你还想以这样的形式,给自己贴个“孝养”的标签,企图求福?

这种人,其实并不知道“家有一老似有一宝”的真正道理,也就谈不上理解孝养父母的福报的逻辑——因为愚痴,所以不懂。因此,在行动上,也就不会存恭敬心。因为,只要当父母还有劳动力的时候,儿女带着利用的心思去养,当父母失能后,难保就生起嫌弃心。本来,孝养父母是一个积福的修行,可是因为在这样的认知下,不认识这个是福,更会将这样的差事远远推走,这就不可能有福。

我们看影视作品——譬如刚刚改革开放年代的《喜盈门》,前不久电视台重播时看过。剧中的大嫂,就是典型的那种没有恭敬心的人,她的整个生活,不要说没有福气可言,简直就是乱七八糟。种种的不顺意,种种的触霉头。——演员演得太好了,据说她专门到乡下体验过生活的,侧面也说明农村里这种事情的确真实存在。

(剧照来自网络公开资料)

这是典型的越想自己得福(抛弃老人的“负担”),却越不能聚福。

二、面上的好,若不是真正发心,也没有什么福可得

跟第一种纯粹以势利之眼对待长辈、不惜恶面相向的嘴脸,稍稍进步一点的,是多一分“上台面的味道”。这样的人,往往知道第一种行为是丑恶的,是羞耻的,因此极力营造一个表面上的好形象来。——至少,这样的人的心里,比第一种蛮横无理、“我就这样了你咋滴”的黄天霸款式来,多了一分向往的心——向往自己有个好形象。向往的心,其实也是一种贪心。

为了粉饰自己的面子,不至于像第一种那么凶恶,但是由于不是发自真心,行动上就会有折损——譬如,明明自己做了一分,却要渲染成三分。又譬如,在无人可见的地方,对老者也会各种恶行相向,甚至动手动脚。

这样的人,其实还是恶的。

一来,你以为有的恶行是在“无人见”的时候或者场合,殊不知举头三尺有神明。只要做了,一定有报。

二来,因为做了一分渲染自己三分,就犯了个“贪”,甚至故意抹杀旁人来渲染自己,甚至可能还犯“盗”。之所以说这样做的人,本质还是恶。因为上述行为都是在有意识的情况下做出的,业障就更加深重。

三、真正的福,是以善心对儿女的熏陶

没有人反对我这样说:做父母的最大期望,是儿女的好。

可是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儿女的好”,儿女怎么个好法,答案却千奇百怪。

强悍的父母,以儿女在外头打架斗殴都获胜为好。

贫穷的父母,以儿女在市场上挣大钱为好。

长年受疾病之苦的父母,以儿女成长后身体健康为好。

没文化的父母,以儿女成长后能以读书人的身份立世为好。

……

当然,也有的父母,希望儿女拥有善良、阳光、有爱心,并凭借这样的美德,去社会上挣得财富、健康、知识、乃至于地位。

可是这些东西,怎么可能从一个每天打打杀杀,怨恨充盈,甚至像上面说的电影和曲艺节目里那样的家庭中出现呢?

现在的年轻人,普遍比上一代眼界开阔。我也曾听不少年轻人这样说过:我的父母怎么对待上辈,必然会成为我们如何对待ta的样板。

即使说这个话的晚辈,有了很大的觉悟,主观上有意识地摒弃ta所目见的父母对祖辈的行为不好的影响,发心要对父母好。但是,即使从基调上,没有继承父辈对祖辈的不善良,而是改进为善良的基调。但是,从小耳濡目染的、来自父母的举止、风格、处理手段等,一定会有所继承,反用到父母的身上。这是很自然的事情,潜移默化中,绝对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

说到这里,所谓“家有一老,似有一宝”的含义,就很容易理解了。不仅仅是因为有了这一老(人),可以帮你(老人的儿女)看家带孩子,而是给了你一个如何对待老人的机会,让你的儿女们看在眼里。从这个意义上说,你的父母,是把自己做成了一道题,让你在儿女面前公开做这道题,并让这堂做题课,变成了一堂对自己儿女的示范课。

这种示范课,也不仅仅让儿女在你老了的时候,依样画葫芦地好待你,而是熏陶他们身上的那种善良气、阳光气、忍辱气。这种“气”,有助于你的孩子确立这样的几个认知(我借用一下大学者司马中原先生的话):

浩瀚的宇宙观;

透达的轮回观;

宏大的世界观;

正确的人生观。

你如何对待你的父母,你不经意间的一言一行,对你的儿女成长和气质培养,有这样大的作用和影响。

你还觉得对父母要用交易心,对兄弟姊妹要用算计心吗?

我听说过一个案例,有个老人的儿女中,有的以“当年你没有帮我带孩子,而帮哪个兄弟姊妹带孩子更多”为由,对父母心生怨恨几十年。

如果这样的案例是真实存在的,我可以毫不怀疑地断言,“穷途末路”四个字,一定与这样的家庭相随,如影随形,须臾不相分离。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