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化】博爱和善良是一种伟大的能力
曾奇峰教授在《善良是一种能力》一文中写道:“善良不是一种愿望,而是一种能力,一种洞察人性中的恶的能力,一种把他人的痛苦完整地理解为痛苦的能力。”
《辛德勒的名单》最好地阐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善良,1939年,纳粹德国占领了波兰,党卫军对犹太人实施隔离统治。德国商人奥斯卡·辛德勒来到德军统治的克拉科夫,开设一间搪瓷厂,生产军需用品,他凭借出众的交际能力和大量金钱,与德军建立起良好关系,他的工厂雇用犹太人工作,大发战争财。
1943年,他目睹克拉科夫的犹太人遭遇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后,内心受到巨大的震动,开始贿赂军官,把自己的工厂变成集中营的附属劳役营,在那些丧心病狂的大屠杀日子中,把工厂变成犹太人的避难所。
1944年,德国战败前夕,最后灭绝犹太人的行动更加疯狂,辛德勒倾家荡产,从德军军官手中,买下约1100人犹太人的生命。最后他摘下自己的胸针,说以前不应该那么挥霍,应该可以救更多的人而痛哭失声的时候,相信每个看到这部电影的人,那刻也一样泣不成声了。
最后犹太人拔下牙齿打造一个金指环献给辛德勒,指环内刻着:“凡救人一命,即救全世界。”
在那些暗无天日的岁月里,挽救一条生命,就等于挽救了全世界,善良就是那一个个的人名,他救的犹太人占波兰全部存活犹太人数量的1/4左右。
当最后那1100个被救的犹太人原型出现时,你才能真真切切地体会到指环上的那句希伯来经文的重量,你才能体会到他的善良是何等弥足珍贵与伟大。面对人性,面对生命,他选择了善良,正是这种内心的善,成就了他这一壮举,也让历史永远铭记。
2001年的夏天,有一个德国小伙子,跑到中国广西的一个小山村,用带着外国口音的中文跟村民说:“我要办学校!”他给自己起了个中文名字,卢安克。
那里的山村不通公路,不通电话,卢安克租房子、搬桌椅,开始办学、讲课,全都不收钱。他讲天文地理,讲数学英语,讲逸闻趣事,讲生活哲理,一待就是十几年。这对大山里的孩子来说,简直就是天上掉了个大馅饼,村民们不再因他的金发碧眼喊他为“烂仔”,见了面总是亲切地招呼:“哈!洋雷锋!”
他觉得,农村教育最大的问题不是没钱,而是无人陪伴小孩子。所以他常去学生家里,帮他们做饭、做家务;放学后,和孩子们一起爬树、放牛;下雨时在泥塘里打滚、挖泥鳅,孩子们经常爬在他身上,勾着他脖子说:“这个是老卢!我老爸!”
县上干部听说后,立即“高度重视”起来:不能让一个外国人在这过苦日子,实在没面子。他们给他在别处找了工作,安排了住处。
卢安克坚决不答应,偷偷搬走,怕领导上门“慰问”。领导们又想出一个办法:把他留下来,靠着他出名,让他挂上红绸子上电视。
他更吓坏了,躲到学生家里不敢出门。有人推举他为《感动中国》候选人,他一听就赶紧给评选委员会写信,说可千万别选自己:“我不要出名,出名会影响我的工作,会伤害我的学生”,“我害怕感动中国,只能是中国感动我。”
他拒绝所有记者,只接受了柴静的采访,因为她说:“我不会把你塑造成名人。”当问他为什么这么做时,这个德国青年笑了笑,露出一排整洁的牙齿,什么都没说。
这就好比有人问登山者:“你为什么要爬山?”他回答:“不为什么,因为山在这里。”
因为山在那里,所以,卢安克就留在那里。他没孩子,那里所有的孩子都叫他爸爸。他也没袜子,因为那里买不到45码的袜子。这就是一个普通的德国人,在中国最偏远的山村做的事。
他最让人感动的是,他所做的一切,纯粹、毫无功利,就是一个真实的善举。
当这个世界全都在忙着追逐名利,摒弃了一切人们认为不重要的东西、尤其最不重要的善良品质时,卢安克让人们看到了的另一种人生、另一种存在,另一种更难企及的高度。
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外貌的美丑、财富的多少、地位的高低,而取决于他个人品质的成色,法国作家雨果说:人一生最重要的品质是善良。有时,哪怕仅仅一个无心的善意,就能给绝望之人带来温暖的光,让失意的人看到希望。
有时,这种善良看似有点傻,却并不是每个聪明人都做得到的,它是一种伟大的能力,只有遵从内心良知的人,在帮助别人、照亮他人的同时,也照亮了自己。
但往往,在善良的路上,有可能会是孤军在奋战,有可能越往前走越发孤单。可是,无论何时,善良仍然是、也永远值得我们选择。因为,只有选择了善良,才能得到灵魂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