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的定位诊断,一文读懂!
干货!关于脑梗死的定位诊断,你想看的这里都有。
先读懂脑动脉供血区域

图1:图中介绍了椎-基底动脉系统的几个主要分支:小脑后下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小脑上动脉、大脑后动脉等(图片可放大)
基底动脉→小脑上动脉 → 小脑半球上表面、同侧的上蚓部、齿状核大部、小脑中脚上部、小脑上脚及桥脑被盖外侧。
基底动脉→小脑前下动脉→绒球、腹侧小脑。
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小脑下半球及核团后部。

图2:供应小脑各个血管的走行(BA:基底动脉 AICA:小脑前下动脉 VA: 椎动脉 SCA:小脑上动脉)


图3 小脑各个分支的供血范围(AICA:小脑前下动脉 PICA: 小脑后下动脉 SCA:小脑上动脉)

图4 小脑各个分支的供血范围(AICA:小脑前下动脉 PICA: 小脑后下动脉 SCA:小脑上动脉)
▎小脑上动脉:
内侧支:小脑上蚓部、前髓帆等处。
外侧支:小脑半球上面。
▎小脑前下动脉内侧支和外侧支:
供应小脑下面前部(小脑下前动脉主要供应小脑、内耳、脑桥下部和延髓上部等处血液。)
▎小脑后下动脉(起自椎动脉或基底动脉下1/3段):
供应小脑下面后部(小脑蚓部和小脑半球下部)和延髓背外侧。
在临床工作中,记住下图5,可以快速帮我我们判断病变的供血分支:

图5
红色ACA:大脑前动脉;
黄色MCA:大脑中动脉;
绿色PCA:大脑后动脉
蓝色PICA:小脑后下动脉;
紫色AICA:小脑前下动脉;
灰色SCA:小脑上动脉;
浅蓝Branches from Vertebral arteries:椎动脉分支;
墨绿Branches from Basilar artery:基底动脉分支;
天蓝ACHA:脉络膜前动脉;橙色LSA:纹动脉。
额叶的主要功能是控制随意运动、语言、情感和智能,与内脏活动和共济运动有关。
■ 额叶前部:表现为精神、情感、人格、行为和智能障碍。
■ 额叶后部(中央前回):刺激症状为癲痫发作,破坏性病变引起对侧偏瘫。
■ 额叶底部:刺激症状为呼吸间歇、血压升高等植物功能障碍,破坏性病变造成精神障碍、愤怒或木僵。
■ 额下回后部(说话中枢):表现为运动性失语。
■ 额中回后部(书写中枢):表现为失写症。
■ 额中回后部书写中枢前(眼球凝视中枢):刺激性病变引起双眼向健侧的同向凝视,破坏性病变引起向病侧的同向凝视。
■ 额中回(排尿中枢):表现为尿失禁。
■ 严重额叶损害除痴呆外,可影响基底节和小脑引起震颤、肌强直等。

颞叶的主要功能是听觉功能。
■ 颞横回:刺激性病变表现为耳鸣和幻听,破坏性病变为听力减退和声音定位障碍。
■ 颞上回前部:表现为乐感丧失。
■ 颞上回后部(听话中枢):表现为感觉性失语。
■ 颞中回和颞下回:表现为对侧躯干性共济障碍,深部病变合并同向上1/4象限缺损。
■ 颞叶内侧:表现为颞叶癲痫、钩回发作,破坏性病变表现为记忆障碍。
■ 颞叶广泛损害表现为人格、行为、情绪及意识的改变,记忆障碍,呈逆向性遗忘及复合性幻觉幻视。
顶叶的功能与邻近结构有重叠。
■ 顶叶前部(中央后回):刺激性症状为对侧局限性感觉性癲痫和感觉异常,破坏性病变引起对侧半身的偏身感觉障碍。
■ 缘上回和角回连同颞叶的上部与语言有关。
■ 顶上小叶:表现为皮质觉丧失,如实体觉、两点辨别觉、立体觉。
■ 顶下小叶(主侧):表现为失用、失写、失读等。

枕叶主要功能是视觉功能。
■ 枕叶病变:常表现为视幻觉如无定形的闪光或色彩。破坏性病变表现为同向偏盲,伴有“黄斑回避”(即两侧黄斑的中心视野保留)。
■ 梭回后部:表现为精神性视觉障碍,表现为视物变形或失认,患者失明但自己否认(Anton氏征)。
■ 双枕叶视皮质受损引起皮质盲,失明,但瞳孔对光反应存在。
关于脑梗死的定位诊断,你还有什么疑惑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来源|医学界神经病学频道
作者|李土豆,八孔的笛子
责任编辑|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