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未了清明再忆刘知侠
宋致国
知侠先生“走了”整整三十年了,但是,每每听到“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的旋律;他的音容笑貌、谆谆教诲就会犹在眼前,意在耳畔。特别是他那“先发”“后发”贵在“发”的写作理论,更是叫人永世不忘。
何为“先发”“后发”贵在“发”?其实,他的《铁道游击队》的从开始写做“新闻稿”,到构思成长篇巨著;继而被译成英、俄、法……多国文字,发行300多万册的过程;就正是他不断发现,“先发”“后发”贵在“发”的理论诠释。
刘知侠,河南卫辉人,一个地道的河南人,是什么原因让他爱上了枣庄,爱上了微山湖?他的夫人刘真骅大姐说得好:这就是他的及早“先发”,是他,一深入采访即发现了枣庄、微山湖人的热情、奔放,同仇敌忾的抗战激情,从而受到感染的结果!
1943年,刚进而立之年的刘知侠,抗大毕业就来到了山东滨海抗日根据地(临沂)。作为《华东前线报》的战地记者,一踏入微山湖区,就被微山湖畔的“李正”“老洪”、“小坡”们千里铁道线上的战斗事迹所感染;加上他从小就随其父活跃在千里铁道线上,对于无限延伸的钢轨有着特殊的感情,因而一经投入鲁南的战地生活采访,就最早“发现”了枣庄、临城的铁道上,微山湖的百里芦荡中火热的战斗生活的“新”和“奇”的特殊抗战素材、特殊环境。于是,就没白没黑的和老洪”、“小坡”们战斗在一起,采访在一起。从而积累了珍贵的、万金难买的第一手资料。这就是他的“先发制人”;解放后,在有了和平环境,能够坐下来搞创作的时候,再通过“后发”--回过头来的不断总结、提炼,才铸成了《铁道游击队》这部不朽之作。他告诉我就是“铁道游击队”这个书名的形成,亦是典型的“后发制人”的结果。试想,不是用“铁道”作为这个特殊的载体,而用是“枣庄游击队”、“微山湖游击队”,那样,这部小说能会有那么“火”吗?
再说关于《铁道游击队》政委“李正” 的拟名,更是“后发”的结果。稍有鲁西南抗战史知识的知道:铁道游击队的“政委”,先后有八九位之多,且数一数哪位都比用作原型的文立征政委的“级别”高,为什么用他?这亦是 知侠先生“后发”的结果。请看 文立征的表弟陈铁如先生亲自撰写的文立征烈士的碑文: 文立征,湖南衡山人,19岁考入北京辅仁大学,率先参加“一二九运动;投身革命后先后历任一一五师运河支队副政委,独立支队代理队长,兼铁道游击队政委。文立征是大学生,参加过“一二九运动;又是来自湖南衡山的外省人,较之其他几位政委,作为知识分子,能不“更像”政委吗!
我是读着他的《铁道游击队》小说,看着《老洪飞车搞机枪》的小人书长大的;且关键是“李正”的原型,鲁南独立支队副政委,兼铁道游击队政委的文立征就牺牲在和我们村一河之隔的滕州市丁家堂村,因而打小就有了说英雄、学英雄的“铁道游击队”情结。可是,当我四十年前在海阳的万米金沙滩上当面请教刘知侠先生,问其有没有亲自采访过大英雄文立征时,谦谨的刘老却一脸惋惜:作为当年的《山东文化》副主任,他是曾多次深入临城、微山岛抗日根据地采访过抗日英雄人物的。但是,两次集中采访,他老人家却都没能和“文政委”谋面,等到第三次再去专门采访文政委时,年仅三十四岁的文政委,就已经为国捐躯了。刘知侠遗憾于没有亲自采访过这位抗日大英雄,但他在采访中通过对我们宋家闸一带人的了解知道,在我淳朴的乡亲们口口相传中,“文科长”可是位被神化了的抗日大英雄:他手使双枪、百步穿杨、指哪打哪,能飞檐走壁、翻墙越脊如履平地。爬上火车,只要一拍火车头,火车跑得再快也会立马停下……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运筹帷幄,浑身是胆的大英雄,却被害在无耻的叛徒手里。
那是1945年的春节刚过,大年初十,文科长去我们宋家闸后边的丁家堂村检查扩军工作,不想被叛徒徐宜南告密,大汉奸国民党二师师长申宪武亲自带一个营的二鬼子将丁家堂团团围住,而身陷重围的文科长身边仅有当年的临城第六区区委书记赵清河一人,两人拼死突围,在重兵包围之下,在打死二十多个二鬼子之后,文科长壮烈牺牲了……文科长牺牲后,因为为了保密,他一直和家人失去了联系;再加上我们村和丁家堂虽然只隔三四里路,却是归两个县,老百姓不了解他的身份,于是便被当地革命群众埋葬在丁家堂村西的郭河大堤上。接着是作为临城第六区区委书记的赵清河即开始打淮海、渡长江、挥师南下;再接着是我们那地方解放后的归属几易:因而文科长的身事一直都没有人了解。但是不管是哪里人,当地百姓没有忘记他,共和国没有忘记他!临沂雄伟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上365位团级以上干部中,端端正正刻着,文立征的名字!后来幸亏他的表弟 陈铁如先生,相信自己的表哥一定能找到,从1967——1975,整整八年,直到1975年的清明节,陈铁如才终于找到文立征的墓地,长跪在大英雄文立征的墓前……多少英雄泪,都随风雨去!
如今可以告慰英烈在天之灵的是:在其表弟陈铁如的不懈努力下,文烈士的骨骸不仅被移进了滕州市烈士陵园,且他的家乡还专门为其建起了“文立征烈士纪念馆”,让烈士的家人日益受到全社会的敬仰!正是文立征烈士的感人英雄事迹,以及他的特殊身事,刘知侠先生才在历任铁道游击队政委:杜季伟、文立正、郑惕、赵清河等八九位政委中;经过反复的“后发”,从文立征,“立正”--“李正”的谐音中,确立了政委“李正”的名字。当然作为小说,是不同于写实的。而其实这正是 刘知侠先生“后发制人”的小说写作之关键…… 是写作的关键!这是一个简单而又深奥的话题,作为那时刚刚出道的我,并不能完全理解其“先发”“后发”贵在“发”的理论的奥秘;但随着写作实践的领悟,以及在后来的接触中,我才真正领略了学会发现素材,且是要善于早“发现”,而后再经反复的“后发制人”,不断提炼、构思,著重悟透““先发”“后发”贵在“发”的”真谛。要不,哪有罗曼罗兰“世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一至理名言呢!
作者 宋致国:山东微山人,济宁医学院退休,曾在《山东文学》《时代文学》《青年文学》《光明日报》《大众日报》《齐鲁晚报》等报刊发表过散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