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粥与牛奶齐飞,早餐共长天一色

关于早餐是喝粥,还是喝牛奶,这个话题本来我是不打算谈的。因为对于听得懂的人没必要了解,这个话题简直就是常识。如果是难能理解的偏执者,哪怕用再多的文字,也很难说服以获得认同。更可能的结果就是这些人被激怒,或是当作谣言攻击,或是通过某些途径直接对相关文章采取某些行为,更或是上纲上线,非要上升到科学、政治、文化的层面,扣上个奇怪的帽子。

哎?不就是早餐喝什么的问题吗?这事……至于吗?难怪在中国当今的社交界中,这堪称“朋友翻脸割席断交第一话题”呀!

关于这事本身我也不想冒天下之大不韪,非要在这个时期站队,这有抬杠的嫌疑。就客观地说一说吧。

【特定人群】

有些人喝完牛奶就会腹胀、腹泻。部分观点认为,这无关紧要,是“正常现象”。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甚至其中支持此观点者还有一部分是医生,这挺丢脸的,不知道当初在学医的时候恰好此时溜号了还是怎么的,难道这部分知识是让商家广告教的吗?

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8版)·第二篇 物质代谢及其调节·第一节 糖的消化吸收与转运》中指出:

有些人由于缺乏乳糖酶,在食用牛奶后发生乳糖消化吸收障碍,而引起腹胀、腹泻等症状,称为乳糖不耐症(lactose intolerance)。

这是非常明确的医学定义。由于乳糖酶的缺乏,所导致的消化吸收存在障碍,就是身体无法消化吸收。“乳糖不耐症”是一种病症,并不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退一步讲,即便对腹胀、腹泻的症状已经习以为常了,但由于缺乏乳糖酶,消化与吸收都存在障碍,那么,喝牛奶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或许只是促进排便吧!

现代医学已经明确表示,这类人群是不适合喝牛奶的。对于其他人来说可以喝,但如果是乳糖不耐症的人,咱还真别不信邪。天下饮食千万种,没必要冒着身体健康的风险,非得在这一种上死磕。

【主要作用】

1893年时,鲁迅的父亲周伯宜患臌胀,请来绍兴中医“陈莲河”,开具了冬天的芦笋、经霜三年的甘蔗、原配的蟋蟀一对、结子的平地木十株等做药引。

给周先生开的药引,或许是婉辞的方法。中医所说的臌胀,其中包括肝硬化腹水在内。如果真的是这种要命的病,时至今日都是很棘手的。

要是直接就说“这病我治不了”,一方面感觉有点丢脸。另一方面,对于这种绝症,就如同今天一样,要表达给患者或其亲人,都是个很残酷的现实。所以,索性就换一种方法表达,意思就是告诉患家:即便有救,但可能性也是极低的。其实现在有些医生面对绝症也是会这样讲的:“去找某国产的某药,咱医院没有,得你们自己去找找看。”找不到这个药,也只能说是缘分未到。当然,这只是个别医生的个人方式,并不是普遍现象。

在当时,“陈医生”32岁,在表达上或许并不完美,而鲁迅才12岁,家里的事情可能大人对小孩子讲起来也有所保留,信息获取可能并不完整。

讲这个故事是要说明:有些时候,医生给出方案时也很为难。

在新型冠状病毒发展之初,有人问该如何预防。我除了私人关系,给出了室内熏蒸的方法之外,我不仅没有给方,而且也一直反对乱吃药。

我在《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指迷》中,对当时一些所谓的各种预防方,明确指出:

中药内服处方,个人认为没有太大必要。而且真的患病,这个预防方也不再适用,因为辨证是不同的,而且剂量也是要变化的。最可怕的是,网上不知道哪里就传出些堆砌出来的药物,然后冠以中医之名,中医开方必须要讲究理法,必须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物才能称作“中药”,否则只能算作“天然药物”。可是,这些人究竟治愈过几例?任何一门医学,都必须脚踏实地,在临床中摸爬滚打。中医的悠久历史、西医的先进科技,这些都是名头而已,关键是能够真正有效地落实在医疗治愈上,只有疗效才是硬道理。医学内部研讨归研讨,可是连前线的官方中医研究组都还没落定方药,而那些见都没见过的人,怎么就纸上谈兵地拟出了一纸药名呢?只是光秃秃的摆出一些药物,也没有分析解读,真的能有效吗?这些人确定真的不是高级中医黑吗?

有些所谓预防瘟疫的方子,并不是医方,而是乩方。就是通过扶乩的方法来占取的药方,声称能与天地相通,然后拼凑出来的方子。这真能治病吗?

懂些营养学知识的人,当被人们问及如何预防新冠肺炎时,又会给出什么样的方案呢?

来自灵魂的叩问:真的治好过几例患者?甚至,见过吗?

人家只不过就是给出个方案而已,也不能当着全天下人的面,说自己不知道呀!那多跌面子呀!权当是个人的观点,给大家解解闷儿的。谁也没说这些方案非要都经过双盲试验才得出结论的嘛!

预防的各种方案最容易浑水摸鱼,因为患病的人群毕竟还在少数,没有患病的人究竟是本来没得病,还是用了这个所谓的预防方法起效的呢?其实说不清楚。

比如我就说“早上礼佛、中午做法师、晚上去教堂,这样就能预防新冠肺炎。不然的话,为什么我到现在都没被感染呢!”有些预防方法,就算不这样做的话,其实也是一样的。

乩方也好,其他的也好,有些也就是凑凑热闹。至少能够通过这些方式,让人们在手里有点东西能握着,求个心理安慰作用而已。至于真有多大作用,没有调研,不敢妄议。

【不利方面】

似乎每逢瘟疫,一些名医总要以玉屏风散打底,然后加上清热解毒的药。简直都看腻了!你们这些方案都是认真的吗?

我在《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中医解读》一文中,明确指出:

健运脾胃实为本次疫情预防根本之法,再酌加温阳利湿。应避免增寒增湿种种之做法。……曾见诸多所谓预防之方,不外乎以玉屏风散打底再加清热解毒之药,抑或是各类药物择其一二皆熔于一炉,其寒凉伤脾胃伤阳气,又无主攻之所向,任凭他称什么名医,实在是不通。

学中医的人,大学一年级都会在中医基础理论课上接触一个词——闭门留寇,还有一个概念——阳气可以起到防御外邪的作用。

通过中药学、方剂学继续学习一再强调:用玉屏风散是有禁忌情况的,就是有外感的时候禁用;用清热解毒药也是有注意事项的,就是中病即止,不宜久服。

用玉屏风散的用意是固护肌表,用清热解毒药的用意是清体内之热邪的。那么,把这两类放一起是何意?到底是尚未感染的预防方,还是已经感染的治疗方?

病毒的结构很特殊,和细菌不一样。病毒的表面有一层蛋白质外壳,里面是核酸,没有细胞器。在感染机体时,蛋白质外壳先附着在宿主的细胞表面,然后将核酸注入进去。病毒好像读过《孙子兵法》一般,一切的加工原料都来自宿主,以完成自我复制。

既然病毒能够侵袭人体,那么,其获得营养以生存与增殖的能力则会非常强。人摄取到体内的蛋白,会去哪呢?

从疫病发展之初至今,共同见证了一些药物从希望到破灭的历程。这些药物,在最初哪个不是在体外具有强大作用的健将?但一到体内就不灵了,甚至有些药物还会给敌方提供弹药。

所以有些事,真的纯理论化是很美好的,但和现实还是存在很大差异的。

即便是真的在理想的情况下,有了大量的蛋白,形成了非常强大的免疫。但这里又有个问题:当机体免疫功能强烈对抗病毒时,可能会造成淋巴细胞显著降低,然后产生“炎症风暴”。说通俗点,身体免疫起了内战,自己打自己。这种现象往往身体强壮的部分年轻人,以及孕妇,可能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最终造成多器官功能衰竭。不论必然,但不容忽视。

多多益善的过度,真的比“不及”更好吗?

看看中国抗疫的战绩,其实这和喝什么关系也不大;看看国外面对疫情的结果,再看看其饮食,可能有些方法并没起到什么作用。如此对比就会明白,天下哪有什么吃了就绝对能够提高免疫力的饮食呀!要是有的话,不早就被筛选出来了嘛,研究人员何必苦苦搜寻特效药物、费劲九牛二虎之力研发疫苗呢!

瘟疫,这是病毒侵袭的疾病,跟营养学能有多大关系呀?不过,和营养有一定的关系,正确严谨的表述是:营养均衡是保证健康的基础。说真的,这只是基础,是重要的前提,但真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

在饮食方面,应保证合理,摄时规律、饥饱有度、饮食洁净、搭配均衡。

可若是生病了,还是得赶紧就医,要通过医学手段来处理,倘若寄希望于通过某种特定的饮食防治某种重大疾病,这本身就是缺乏医学素养的。

【看懂形势】

前阵子美国对外喊话,紧急撤侨。这个事情在《量子撤侨》中已经详细论述过了。有些人不明白,以为是在备战,其实主要原因是这些人不知道美国在对谁喊话,喊话的用意是什么。

之前,有“美国的检测能力很强大”这样的说法,其实这不是在和中国国内人说的。而是在对在美留学生说的,为了让这些人踏踏实实地在美国国内,别乱跑。

近日,2020年04月23日香港《南华早报》中说:美国前驻坦桑尼亚大使查尔斯·斯蒂思(Charles R. Stith)表示,美国对中国的多疑助长了恐慌,加剧了疫情的蔓延。

US paranoia about China is misplaced and it's now impeding global action to stop the coronavirus spread.

要想安慰这些人的恐慌心理,就要消除其焦虑所在。

那么,所谓“牛奶比粥更有营养”的说法,一定要明白:是在什么情况下的喊话?是在对谁喊话?

如果真的有所谓的蛋白营养提高免疫的作用,在中国国内疫情爆发之初,为什么没有任何一名真正的医学前线专业人士对此进行推广呢?为什么世界卫生组织也没有对此给予充分肯定呢?这个时间节点偏偏是,中国国内疫情基本得到完全控制,国外疫情飙升没有拐点(或掩耳盗铃地出现了所谓的拐点)。这个时候,给出个所谓预防的方案以心理安慰,坐看国内疫情被控制住,借此邀个功也不能说是不行的吧!

最重要的是:国内此时最需要注意什么呢?又对什么人该有个暗示安慰的作用使之不感到紧张,也不会选择逃荒呢?

我在《注意!警惕关于食物的……》一文中,已经分析了未来国外粮食匮乏的危机;我在《经济萧条与美元危机》一文中,已经分析了因于经济萧条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发生了“倾倒牛奶”的现象。粮食都不够吃的了,天天的还喝什么粥啊?牛奶充足到倒掉,竟然没有人喝!

这是在宏观地均衡“营养源”,人家不是给国内的人说的,别跟着瞎激动啦!

当然,如果能够刺激国内牛奶的消费,带动GDP,对于经济来说也是件好事。同时,在国外倒牛奶的奶商们,就可能因此到中国这个大市场内来建厂,从而削减了西方的乳产业。

哎呀,非要把话说得这么直白么……

中国不缺粮食,所以,在中国本土的人,想喝粥就喝粥,想喝牛奶就喝牛奶。想在粥里兑牛奶,想在牛奶里加些粥,这都是随意的嘛。要是这俩都不想喝,当然也一样是没有人强求的。我就喜欢喝豆浆,能咋的?

【开心就好】

要清楚地了解人设,其角色分工是什么。有的人是前线真能抗击疫情的医生,有着真知灼见,得以力挽狂澜;有的人则是给民众心理安慰的使者,给大家稍微调整一下心态,不要因为疫情的恐慌引起心理疾病。谁唱什么脸,搞清楚了,就不会瞎凑热闹乱解读。

既然人们喜欢听“爆金句”,那么,相比临床治疗医术方面,口吐莲花的娱乐则更是突出的优势。这并不是有趣的医生,而是掺杂医学内容的综艺脱口秀。没必要当作金科玉律的医学专业内容,只图一乐就好了。

孩子早餐吃什么,就像应该右手拿笔,还是用左手拿也行。其实,也没必要太过于去搞所谓的“纠正”。

没有所谓的垃圾食品,只有不合理的搭配,饮食的偏嗜是不对的,同时也不存在多多益善,恰到好处才是最好的。

其余的,开心就好。这时候才应该高喊“自由”,该举起大旗的时候就赶紧挥动,不要让这个词总是和“不要脸”划等号,这样就不好了。

如果把食物成分化,拆分为所谓的营养物质,以此来决定整体形态,有些或许也可以,但并非都遵循这样的认知。以小测大,以偏概全,以微观代宏观,本身就缺乏逻辑归纳法的原理。但若是把意识形态的文化,硬是搞成了物质化的话,那么这种打着文化旗号阉割文化的行径,必然是行不通的。

牛奶是游牧民族的特色饮品,内蒙古就是产地之一。倘若非要把牛奶视作国外的代表饮品,把粥看成中华文化的象征,这事这样搞就很是膈应了。

若非得这样讲的话,咱不妨往前方远看,这些西方国家的国力目前逐渐衰微,以后或许也不过就是省际间的文化交流了。想想看,如果现在有人说:“别吃山东馒头了,吃新疆大馕更有营养。要不放下手中的河间的驴肉火烧,去赤峰尝尝对尖儿吧?”作何感想?

抛开什么营养不营养的暂且不谈,国内不同地域的风味倒是可以尝试一下啦!

也别那么矫情,喝上一口牛奶,就当是外省饮食的提前尝鲜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