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49篇:教研随笔∣变“教学环节”为“学习环节”

变“教学环节”为“学习环节”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有一次,我跟大南中学的部分语文老师座谈,提到了这样一个观点,即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善于将“教学环节”转变为“学习环节”。这个观点也不是我的原创,很多专家、同行都谈到过这样的观点。王荣生教授在《营造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一文中就曾提到:“语文课程重建的关键点,是将以'教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逐步转变为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王荣生:《求索与创生:语文教育理论实践的汇流》,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296页)可惜我当时阅读的时候,只知道这句话是正确的,但不知道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我甚至在想:难道教学活动不就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吗?实际上,这两种活动虽然有相通之处,但也有根本的区别。教的活动,是教师以自身为出发点,思考如何将知识“教”给学生;学的活动,则是教师要以学生为出发点,思考如何搭建学习支架,引导学生开展语文学习。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时,不要老是想着如何将知识“讲给”学生,引导学生去“记住”教师讲的内容,而是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真正理解文本和语文知识,教师只是起到指导和点拨的作用。

我提出这样的观点,主要是来自于大南中学宋老师执教的一节课。这节课上,宋老师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把握文章的标题来进行内容理解,或者说是在标题与内容之间建立必要的联系,最后又围绕考题中“标题作用”的类型题进行总结和讲解。应该说,利用一节课集中突破某个考点,这是一条比较好的复习思路。当然,宋老师能够选择一篇文学类文本作为复习课教学的篇目,这本身就是需要勇气和胆识的。因为一般教师不敢或不愿意拿文学类文本的复习教学课作为公开课。宋老师选择的文本是广东省2019年的中考文学文本阅读篇目《灯如红豆》,这篇文章看似简单,实际上存在着很多难懂的“关键点”。例如作者涉及的与灯有关的故事都发生在冬季,而“我”回忆过去的时间却是在“夏日炎炎的夜晚”,这样安排有什么奥妙?文章最后说:“把灯和相思联系起来的这位诗人,忽然升华了我对灯相思的境界和品位”,作者说的“境界和品位”指的究竟是什么?等等。庆幸的是,那年的题目并没有真正涉及到这些难懂的点。宋老师这节课,没有直接进入“讲题”的环节,也没有分析答案的合理性和采分点,更没有一味传授答题的技巧或公式,而是对文本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解读。我认为,这种习惯是很好的。这也启发我们,在进行试题讲解,尤其是阅读题目的讲解时,眼睛不要仅仅盯着题目和答案,而是要重新回归文本,引导学生去理解文本,然后再去思考题目和答题思路,甚至再想一想这篇文章还有哪些命题点,能不能自行命制题目或者请学生进行命题等等。

而当我用比较挑剔的目光来看这节课时,一个小小的细节引起了我的关注。教师提问学生某个问题后,没有给学生思考和回答的时间,而是直接给出了答案。或许是教师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一目了然的,无需经过思考或讨论,或许是教师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问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需要学生去思考甚至讨论的。教师自行回答之后,就问学生“是不是这样”,学生回答说“是”。这其实是一种不太好的教学习惯,即教师直接将自己的理解“传”给了学生,学生看似理解了文本,实际上只是在机械地接受教师的理解与结论。当然,这种现象是比较普遍的。我在入职之初,也经常用这种思路,就是直接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讲给学生听。至于学生是否具备了自主解读文本的能力,我就不太关注了。这其实就回到了我刚才提到的观点:教师在阅读教学时,不能老想着自己如何“讲”、如何“教”,还要想着学生如何“学”,要善于将教学环节转变为学习环节。

具体的操作路径之一,就是设计主干问题,学生围绕主干问题进行思考甚至讨论。例如《灯如红豆》一文,教师就可以围绕文本的最后一段话设计较有难度的问题:你认为作者在最后一段说的“境界和品位”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是“升华”了“境界和品位”?当然,如果教师课前进行过调查,学生提问了比较琐碎的问题,那也可以将这些问题进行分类或者分组,然后组织学生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进行解答。每个小组只负责某一组或某一类问题,不必所有的问题都思考。这种路径的关键就在于设计主问题、整合碎问题。

具体的操作路径之二,就是在提出主问题或整合碎问题之后,要给学生较为充分的思考与讨论的时间,然后再请小组代表或其他同学展示思考和讨论的成果,进而实现同伴的交流与互助。而教师在学生思考或讨论的时候,可以设定时间界限,可以参与到某个小组的讨论中,或者查看学生讨论的状况。最好不要干扰学生,更不要催促学生。记得有一次听课,学生在讨论,还没过一分钟,教师就在问:“思考好了吗?谁给我们展示一下?”过了一分钟,教师又问了同样的问题。课后评课时,我开玩笑地说:“教师在学生讨论的时候会没有安全感,只有不停地说话才能找回这种安全感。”其实有时候,让学生充分思考和自由讨论,比起教师“自问自答”的习惯要好得多。

具体的操作路径之三,就是尝试进行情境任务式的教学。教师围绕某个问题,不要按照教材课后习题或者是中考试题的问法,而是设计“情境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对文本的理解。这是一种较为流行的教学方式,虽然在初期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勇敢地去尝试,不盲目排斥拒绝,一定会有其他的收获。例如对于《灯如红豆》,教师就可以请学生围绕最后一段的“境界和品味”写一段简单的读后感。

总之,教师具备了“变教为学”的意识之后,再去想办法促进从教到学的转变,不断地尝试与创新,课堂教学一定会有根本性的转变。

(0)

相关推荐

  • 新课标语文阅读教学的三个环节

    梁军 可以这样说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从目前的教学实际来看我们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但是阅读教学的仍然存在较大的问题.一学期下来,学生面对一篇新的文章不会读,面对一张试卷不会做,又特别是新课标下的 ...

  • 语文教师课堂失位现象剖析

    教师课堂失位指的是教师在课堂上因定位不清而使阅读教学陷入无序或不当状态的一种教学现象.教师的阵地在课堂,以前认为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新课标对此的说法有了一定的改进,认为教师是课堂师生平 ...

  • 2021年第51篇:教研随笔∣文言文教学要关注“炼字炼句处”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童志斌教授提出的文言文教学要关注"炼字炼句处"和"章法考究处",目前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现在的文言文教学,依然是重视字词讲解.记忆与语法 ...

  • 2021年第41篇:教研随笔∣阅读教学要关注文本的“关键处”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去年初三期末考试的平均分公布以后,结果有点让人诧异.古诗默写满分10分,平均分8分左右,这应该是非常高的分数了,其他例如词语书写.文言文实词的解释等,得分率都很高,说明教师在学生 ...

  • 2021年第12篇:教研随笔∣课堂教学是教学质量的晴雨表

    课堂教学是教学质量的晴雨表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去年,我跟随教研室初中部的同事们到学校听课视导.听了学校领导的汇报以及教师的课堂教学后,得出了一个结论: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质量的晴雨表.这个结论可能比 ...

  • 2021年第3篇:教研随笔•复习教学观课断想

    2021年第3篇:教研随笔·复习教学观课断想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最近一段时间,我连续听了几节期末复习备考的公开课,引发了我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思考.复习教学,讲究的就是有效果.去年我在西区中学听了申爱 ...

  • 2021年第117篇:教研随笔∣课堂教学要讲究“当堂见效”

    课堂教学要讲究"当堂见效"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我敢保证,有的人一看到这个题目就会条件反射般地反驳我,语文课带有很强的综合性,不仅包括知识与能力的维度,还包括了素养.文化.情感. ...

  • 2021年第56篇:教研随笔∣不要把结论“告诉”学生

    不要把结论"告诉"学生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不少语文课上,教师习惯于自问自答,即自己提出了一个问题,然后不等学生思考回答,就自己进行了解答,解答之后又要求学生将答案记在书上或笔记 ...

  • 2021年第58篇:教研随笔∣大胆进行任务情境式教学探索

    大胆进行任务情境式教学探索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2021年5月7日,中山市第一中学教育集团以"高质量课堂与教师专业发展"为主题举办了首届教学研讨会.我个人认为这样的活动很有价值, ...

  • 2021年第53篇:教研随笔∣不断探索评课议课的新思路

    不断探索评课议课的新思路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为了做好省市课题的研究,我带领课题组成员不断探索课堂教研的方式,之前是"三课合一"的尝试与实践,后又继续探讨新的教研方式.今年4月份 ...

  • 2021年第60篇:教研随笔∣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研究的重点与方向

    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研究的重点与方向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语文建设>2021年第2期发表了一篇文章<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研究2020年度报告--基于<复印报刊资料·初中语文教与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