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兴趣班鄙视链,钢琴竟然排最后?细思极恐!

前不久,一份“教育培训班鄙视链”的名单在网上热传。
曾几何时,能学得起钢琴的家庭都被认定为“非富即贵”,而如今在乐器类目中,钢琴已经沦落到“鄙视链”的末端,这不禁令很多人一头雾水。
针对此情况,我们和三位相关人士交流了他们的看法:
学生家长,坐标上海:

“孩子班上40人,哪个不会钢琴的呀?登台表演都要摇号的!特长只会钢琴约等于没有特长。我们家长不懂的呀,当然把目标转向竞争对手少,竞争压力小的'战场’呀!”。
音乐老师,坐标深圳:

“现在大城市钢琴只是标配,'物以稀为贵’,不少家长为孩子挑选兴趣班时,并不是优先考虑孩子的意愿,而是专挑冷门的课程,因为小众的乐器更容易'出圈’”。
琴行老板,坐标北京:

“这两年大提琴、圆号等原来相对小众的乐器备受欢迎,也有家长陆续咨询管风琴课程。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稀缺和昂贵、高大上划上等号,其实我们想找个管风琴老师也很难!”
兴趣本属个人审美偏好,而今却被与金钱、实力绑定,标注了“级别”。在教育领域竞争愈发激烈的形势下,这份“鄙视链”似乎成为三千万中产家庭教育焦虑的缩影,这冰山一角折射出的教育问题才令人细思极恐。
鄙视链的实质
迷茫、焦虑、攀比成风
学竖琴、管风琴的鄙视学大提琴的,学大提琴的鄙视小提琴的,学小提琴的鄙视钢琴的……其实在这份“鄙视链”背后,实质是迷茫、焦虑、攀比成风。
家长教育理念匮乏,认为“越冷门显得越高贵,越普及显得越俗气”;
焦虑心理作祟,在教育领域竞争愈发激烈的形势下,不愿意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虚荣攀比,以此作为鄙视他人的资本,甚至一些家长,用高额的学费换取课程背后的“贵族圈”,让孩子交到“家庭条件好”的同学做朋友,企图以此攒人脉、走捷径;
(琚理 绘图)
父母之爱子,当为之计深远。其终级目标都是奋力托举孩子,让孩子有一个选择度更高、自由度更高、幸福感更高的未来。但岂止如此盲目的跟风攀比,传递给年幼孩子的并非初心所愿。在焦虑要挟下的“兴趣”,是否真能成为孩子一生所爱?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鄙视链的背后
违背了学音乐的初衷
为了突出孩子的优势,有些家长就会选择小众的兴趣特长来抢占“一席之地”。他们认为那些学罕见乐器的孩子往往竞争对手少、竞争压力小、演出机会多,且更容易被名校招录。
每年国内一些“985、211”高校都会降分录取一些艺术生,以此招揽更加全面的综合型素质人才。而在近几年清华大学高水平艺术团的招生简章中,凡是没有出现“钢琴专业”的身影,都会引发家长们内心的不安与恐慌:
相关文章引发的讨论截图:
“高艺团”不招收钢琴,学琴是不是没用啦?钢琴是不是已经不算特长啦?孩子是不是输在起跑线上啦?……等等一系列的自我怀疑令家长头脑混沌,迷失方向。被升学、加分所左右,是否和送孩子学音乐时的初心背道而驰?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斟酌……
制造鄙视链的人
并不懂音乐
这些年来,乐器之间的鄙视链一直都悄悄存在并发生着变化。
从鄙视民乐中的古筝、唢呐,到鄙视流行音乐的吉他、尤克里里,再到现在的鄙视钢琴、小提琴,制造鄙视链的无疑是不懂音乐的人。
说古筝、唢呐“土”,你岂知民乐承载着上千年的历史文化,历久弥新?
说吉他、尤克里里“俗”,你怎料它们是顺应流行音乐发展的中坚力量?
说钢琴、小提琴“庸”,你可懂“乐器之王”,“乐器皇后”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国的终极奥义?
面对兴趣班“鄙视链”,我们不妨一笑置之……
看到这里,不妨再听哆哆唠叨两句:
兴趣班,顾名思义就是在孩子的兴趣上发展的课程,家长想要多方面培养孩子这毋庸置疑,但是千万不要被攀比心牵着鼻子走,用世俗的比较来量化美的尺度,学乐器的初心就丢了。
真正了解孩子喜欢的东西,知道孩子在哪一方面有天赋,即使孩子在学习上没有过人之处,也有自己的闪光点,家长要善于发现,这样对孩子才是最好的。
少些急功近利的心态,多些对教育规律的尊重,理性处理孩子的兴趣天赋与课程的实用性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充分尊重孩子意愿的前提下,科学合理的选择兴趣班。不要被意识形态偏颇的“鄙视链”扰乱了学习的步伐,进步的方向。
如果您也“鄙视”这条“鄙视链”,就请点亮文末右下角的“在看”,分享出去,摒弃错误观念。还可以在下方留言区,说出您的看法!
图片来源: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敬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