捋一捋八王之乱||~49~三王分权(下)
这次权力重新分配的结果,是齐王司马冏和成都王司马颖共同辅政,二五仔河间王司马颙则被赶出了权力中枢。
只不过权力从来都不是共享的蛋糕,尤其是共享的双方实力不均衡,而仲裁者又是个白痴的时候。而且,即使领导高风亮节,手下人却未必如此。
这天,两位辅政大臣陪同皇帝拜谒皇陵。途中,新野王司马歆对齐王司马冏说:“讨伐赵王司马伦,是您和成都王共同的功劳。但成都王是皇帝的至亲(您只是皇帝的叔辈兄弟),现在应留下他参与辅政;如果不行,就夺其兵权。”司马歆的措辞十分巧妙,所谓“留他参与辅政”,意思就是把成都王留在洛阳,不让他回邺城。邺城是成都王的根基所在,他的军队主要来自兖、冀两州,失去了对邺城的控制,就意味着失去了兵权。在这个兵权就是话语权的乱世,剥夺成都王的兵权就是剥夺他的命,这无疑是在逼成都王开战,齐王司马冏沉吟半饷,最终理智战胜了他的野心,否决了这个建议。
歆将之镇,与冏同乘谒陵,因说冏曰:“成都至亲,同建大勋,今宜留之与辅政。若不能尔,当夺其兵权。”冏不从。
而在另一辆车上,长沙王司马乂也在怂恿成都王。司马乂说:“天下者,先帝之业,王宜维正之。”司马歆是宗室疏族,即使身为长辈,也对齐王谦逊有加;而长沙王司马乂则不同,他与司马衷、司马颖是亲兄弟,天下事就是自己的家事,所以他的话比司马歆要理直气壮。司马乂直接抬出父亲,要求成都王收回权力。
相较于六哥司马乂的“开朗果断,才力绝人”,时年二十二岁的司马颖是个小鲜肉。《晋书》记载他“形美而神昏,不知书,然器性敦厚”(外表俊美,性格淳朴,但没有真才实学)。在听到司马乂这句理直气壮的话后,不同于齐王,他犹豫起来。
这时,谋士卢志凑过来劝他。卢志说:“当初齐王的军队号称百万,却与张泓僵持不能下。是大王您渡过黄河,打败赵王。论功劳,您在齐王之上,齐王邀您共同辅政理所应当。只是一山不容二虎,您与齐王难免会起争端,与其将来和他据理力争,不如现在退避三舍。您借口母病,推崇齐王。俗话说,功名不并立,闷声发大财,大王如此谦让,定能令四海归心,这才是上策。”
乂见齐王冏渐专权,尝与成都王颖俱拜陵,因谓颖曰:“天下者,先帝之业也,王宜维之。”
及伦败,志劝颖曰:“齐王众号百万,与张泓等相持不能决,大王迳得济河,此之大勋,莫之与比,而齐王今当与大王共辅朝政。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
卢志是司马颖最信得过的人,他采纳了卢志的建议。谒陵归来,皇帝召见司马颖,司马颖极力赞誉齐王,谢绝一功封赏与官职。觐见完毕,司马颖径直出宫,到太庙向列祖列宗道声别,也不回军营,直接出洛阳奔赴邺城。
临行前,司马颖留信向司马冏辞行。在尔虞我诈的权力斗争中浸淫多年的司马冏收到信后,大吃一惊,他不及多想,立即跨马出城,去送别成都王。
在洛城东北的七里涧,司马冏追上了司马颖的车队。司马颖对时事绝口不提,张口母亲闭口娘亲,只陈说担忧母病,伤心之情溢于言表,听得司马冏眼圈也红了。兄弟俩依依不舍,最后洒泪而别。
颖纳之,遂以母疾还籓,委重于冏。
颖营于太学,及入朝,天子亲劳焉。颖拜谢曰:“此大司马臣冏之勋,臣无豫焉。”见讫,即辞出,不复还营,便谒太庙,出自东阳城门,遂归鄴。遣信与冏别,冏大惊,驰出送颖,至七里涧及之。颖住车言别,流涕,不及时事,惟以太妃疾苦形于颜色,百姓观者莫不倾心。
这是乱世中司马家族难得温馨的一幕。围观的百姓见此场景,纷纷感叹,朝廷有这样谦逊的大臣,皇帝有这样孝顺的弟弟,看来,太平日子真的不远了。
作者简介:
大好,一个喜欢阅读的,有点强迫症的小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