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姜窝子沟岩画

岩画分布于世界各地,在我国很早就有相关岩画的记载,魏晋时期的郦道元在《水经注》里就记载了全国20多处岩画点。近几年,由于各地陆续发现大量的岩画遗存,岩画的研究工作逐步成为一种独立的学科。因此,有学者把我国岩画按生态环境影响和其刻画的内容、风格特点划分为北方、西南和东南三个岩画系统。
自2006年全国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开始以后,由景泰县文化馆、博物馆组成的文物普查工作队通过走访调查,先后在景泰县境内红水镇姜窝子沟、正路镇彭家峡、芦阳镇黄崖沟中泉镇尾泉沟、陈家沟等9处地方发现了岩画点。在景泰县发现的岩画按照地域分布当属于我国北方岩画序列。
目前,在景泰县境内发现的这9处岩画在刻画选址、刻制方法、反映的内容以及周边的地域环境文化遗存有相同之处,但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以姜窝子沟岩画为例,它位于景泰县红水镇红沙岘村姜窝子沟的山梁上。岩画分布范围东西约1公里,南北约600米。此处岩画规模宏大、个体形象逼真。
岩画内容主要有狩猎图、人物图、鸟兽图、骑马放牧等。2015年,该处岩画被中国岩画学会认定为磨凿岩画区,2017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姜窝子沟岩画中,有一幅以同心圆组合的太阳和鸟的图案。这幅作品因历经风蚀雨侵,部分画面内容早已剥落不完整。但从画中仍可以看到,在画面的最上方有一个带有放射线的同心圆,据推测这应该是太阳的图案。画面正中是一只由同心圆和短线连接构成的大鸟昂首展翅,正向着太阳的方向飞起。图案右下角带有对角线的方块可能是对大地或氏族部落生活领域的象征。岩画中太阳与鸟合为一体,则表明人类对太阳和鸟的崇拜。

太阳和鸟图案的岩画

太阳在大自然中自身轮回,叫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太阳给万物以生长。鸟在天空飞翔承载着古代先民的精神依托。氏族社会的人们相信自己与某种动物或植物有一定的血缘关系。《诗经·商颂》中记载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传说。
从这幅画面可以看到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先民对本氏族的图腾动物格外崇敬,严格禁止扑杀猎食,并且有一定的祭祀活动。因此这幅图反映出当时生活在姜窝子沟一带的古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崇拜。
姜窝子沟还发现了多处人物图案的岩画。其中靠近鸟图腾的一幅人物画面较大、引人注目。岩画上是两个五官不清的人呈剪影式,刻于高60厘米、宽30厘米-40厘米的石面上。左侧一人呈跨步半蹲式,两手平伸,左手及头上方有不明图案。右侧人物双腿交叉站立,两手十指伸张,双臂自然下垂,身体头部有辫状头饰,下身有尾饰。岩画上独立的人物图案,应该是古人对祖先的崇拜。

人物图

还有一幅图刻在高33厘米、宽40厘米的略呈椭圆形石面上,一只体型硕大的猛兽(从体型和尾巴看应是豹子)被两个猎人前后堵截。上下有三条以上猎狗从中间部位扑向猛兽。画中在猛兽即将扑倒前面猎人的一刹那,猎人把一柄长杆武器刺进了猛兽的脖子,后面的猎人也用一把利器击打猛兽臀部。整个画面用剪影的效果图案完美展现了史前先民联手围猎野兽的场面。

狩猎图

岩画中展现一只猛兽被两个猎人前后堵截的图案

人物图

姜窝子沟岩画区内刻画最多的内容是动物,主要有大角羊、羚羊、鹿、牛、马以及骑马放牧图等。其中一块高60厘米的三角形石面就集中刻画了20多个形态各异的鹿,画面中的鹿或卧或奔跑跳跃,画面内容栩栩如生,格外生动。在狩猎图的岩画范围东面约1公里的山脊和山坡上,还分布有零散的岩画作品,这些岩画内容主要有人物、动物等。人物有半蹲式和骑马放牧图,马背上的人物仅以较小的竖条代替,不刻画四肢,但对马的刻画比较写实。

骑马图

姜窝子沟众多的岩画作品生动地记录了生活在这里的先民放牧打猎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对大自然的崇拜,同时大量的鹿、羚羊等野生动物的刻画也反映了当时的自然环境。

(作者:寇宗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