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款药 药店比医院贵4倍 零售还能灵吗?

作者:老薛

价格监测系统下的零售药店。

9月8号,威海市公布医药价格监测报告。一款拜耳的莫西沙星在药店卖73.8元一盒,比公立医院的13.32元高出454%。

当然,高价的不止药店,另外一款辉瑞的阿托伐他汀钙片,民营医院也比几家公立医院高出17%。

要说这价格公布的杀伤力,对零售药店和民营医院是不言而喻的。做买卖的,大多数行业,都是利用信息差,你不知道我的底价,我才能赚钱。而价格公布彻底改变了信息差,“我不知道你进价,但知道隔壁医院的售价”。

在各类衣服批发市场上,经常可以看到店门口贴牌“同行勿入,面斥不雅”,啥意思?无非就是怕对方来探价格虚实。目前药品价格监测,直接干了很多揭底的活。相当于价格在线列表,确实让消费者有了判断能力。

但也容易有其他干扰,毕竟药品是只选择性的公布二十种,这个药便宜或者贵,未必代表整体水平。有的行业,甚至会利用这种商业错觉来建立自己的营销模式,比如宜家的一元钱甜筒,会让你觉得“好便宜,肯定其他的东西也比别处便宜”。作为久经考验的价格敏感型消费者,自然会对这些技巧有所了解。“你的这药这么便宜,肯定是有其他药有高利润作为特定药品的补充。”

比如作为对比的公立医院和民营药店,这有的比吗?

公立医院多数是有政府补贴财政的,换句话说,即使三个月不盈利,员工基本工资还是有的。如果药店这么玩,早就嗝屁了。

再者说,医院有集采。虽然也鼓励药店集采,但可能性比较小。医院可以用检验费用来做下补充,药店你敢搞检验,就等着被罚吧。如果药店也卖集采药,那也必定是作为一个拉客的策略,而非主营方向。药店的本质属性是卖,医院的本质属性是治。竞争力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所以单论这个价格对比意义不大。

其次,去医院你要忍受排队挂号等待,药店则很少有排队时间,这个时间成本要算清楚,别忘了还有挂号费。尽管经历了疫情,但这些年来看到药店排队,出了新开业送礼品,就是“满三十块,送鸡蛋”。可见,药店的便利性要比医院好的多,至于为什么集采后,药店反而买不到便宜药了,我也不知道到底啥原因。

价格监测的本质是让药价透明化。而且确实降低了患者负担,在各类网店的加持下,在很多方面来说,现在常见商品都有了透明化的趋势。为了让价格稳定,保证不那么透明,企业也是做了很多努力。比如规定不得线上销售,避免串货。但药品这东西,尤其是同样注册标准为药典的情况下,可替代性还是有的。你家不准线上卖,那竞争对手可是敞开心扉迎客的,同样规格,我干嘛非得缠着你一棵树吊?所以说,生产厂家同样要面对这个价格透明的压力。

不管你高兴与否,越来越多的药品价格监测提上日程。如果单看价格,其实是无法体现价值的。毕竟公立医院的零加成卖药,让零售药店无论如何也办不到。而且这医保支付个人账户改革,也会影响到药店收入。来钱少的同时,利润还得降。在这个基础上,零售药店数量,在2019年,竟然还有增加(相比2018年11月底,2019年药店总数增加了三万五千家),这真的是难以想象。不过,2019年单体门店数量的0增加,已经是看出了端倪:这钱不好拿了。

这其实是逼着药店转方向,简单的卖药,已经没法保证活下来了。这对于的行业冲击力,非常之大。现在去修电脑如果只排除故障不换配件,都可以名正言顺的要诊断费了。药店能不能这样搞呢?

“您这病得用这个药,保证好使。不过我这比医院贵八块钱,您不介意吧?”

“不介意不介意,不过我这病不打算治了。再见”

*声明:本文由入驻新浪医药新闻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医药新闻立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