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文解析:Big Questions in Public Network Management.....

0 引言

问题在科学和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是科学不断发展的纽结,而解决问题是科学活动的本质特征。[1]正如德国数学家大卫·希尔伯特(David Hilbert)在1990年的巴黎第二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发表演讲时所说,“只要科学的一门分支能提供大量的问题,它就充满着生命力;而缺乏问题则预示着独立发展的消亡或中止……正是通过解决问题,研究者发现了新的方法和观点,获得了更加广阔与自由的视野。”[2]

基于以上所述问题的重要性,本文认为更需关注其本身,聚焦于问题的结构与其提出途径。在问题的定义方面,我国科学哲学家林定夷认为问题就是给定过程的当前状态与智能主体所要求的目标状态之间的差距,消除此差距的过程就是问题求解。[3]

在问题的结构方面,通常包含疑项、指向与求解目标、应答域及背景知识四个基本要素:(1)问题的疑项通常由问句中的疑问词与问号共同构成,有一般疑问句和特殊疑问句两类表述方式;(2)问题的指向即问题所映射的研究对象;求解目标是对指向所对应的真值证实或证伪;(3)问题的应答域是指对于问题的解答所限定的范围;(4)问题的背景知识是指有助于问题解决的相关知识,包括理论知识和方法论知识两类。理论知识是已有的知识积累,方法论知识是必须遵循的问题求解规则。[4]

有条理的怀疑精神是提出科学问题的前提。根据问题的定义与科学研究的目标,可以梳理出7种提出问题的途径:(1)从寻求经验事实之间的联系并做出同一解释中产生问题;(2)从理论与经验事实之间的差距中提出问题;(3)从主观需求和现实状况之间的差距提出问题;(4)从理论体系内部的矛盾中提出问题;(5)从相互竞争甚至矛盾的不同理论和假设中提出问题;(6)从某一学科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向其他领域移植中提出;(7)从证实假说或事实的可靠性中提出。此外,以上7种途径可以进一步归纳为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矛盾、主观与主观之间的矛盾以及客观现象之间的矛盾。[5]

综上所述,本文选取罗伯特·阿格拉诺夫(Robert Agranof)与迈克尔·麦克奎尔(Michael McGuire)于2001年发表在公共管理领域顶尖学术期刊《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 Theory》中的《Big Questions in Public Network Management Research》一文为例,在回顾公共管理研究问题的相关知识基础上,梳理和分析了该篇文章问题的内涵、问题提出的途径以及问题的结构,并得出相应启示,进而更好地理解公共管理研究领域中的选题以及问题的结构、逻辑。

1 问题的内涵

网络是用于解决单个组织无法实现或难以实现的问题的多组织安排,而公共管理中的网络则是由政府代表来领导或管理。知识是社会经济生产的重要因素,知识工作越来越多地涉及到问题识别、问题解决和战略斡旋。因此,网络作为当今知识程序架构的一部分,也成为了创造新技术(包括管理技术)所需人力资本的工具。随着网络在公共管理中实际应用的增加,越来越多的问题扩展了公共网络管理的研究领域。由于成功运行网络的能力不同于管理单个组织的能力,以公共行政为指导的、传统的组织内部管理观点根本不适用于多组织、多政府和多部门治理形式,而网络所形成的作为独特管理工具的涌现现象,对单个组织及其管理提出了挑战。在许多方面,公共网络管理都在寻找一种与传统科层制管理的层级式组织权威范式相等效的范式。这些假设将网络及其管理置于中心位置,使其成为治理的核心任务。

基于以上前提,作者认为网络管理是公共管理领域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必须加快针对公共网络管理的集中研究和改进。因此,作者回顾了公共网络管理领域的研究现状与现实问题,在此基础上选择性地提出了7个核心问题,以试图构建相应的网络管理理论。这些问题涉及公共网络管理中网络的职能、群体决策方法、灵活性、责任制、凝聚力、权力以及结果,分别为:

(1)是否存在一个等效于传统管理流程的职能网络?即网络管理中是否有等价于POSDCORB,能够替代标准计划、组织等的职能集合?

(2)网络管理中群件的方法——即与层次结构相比,可达到相互理解,并产生更为直接和交互式的协调与交流基础的群体发展——是否与源于人际关系研究的应用行为科学方法有实质性的不同?

(3)网络是否提供了快速适应或程序调整之外的灵活性?

(4)网络以何种方式运用相互的自我责任,这是否可以代替公共机构责任的缺失?在组织间的缝隙中是否存在剩余责任的缺失?它是否在某一方向上存在缺失?

(5)网络中是否存在相当于组织中法律理性权威的凝聚力因素?

(6)在网络管理中,网络权力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7)公共管理网络是否产生了单一组织不会产生的结果?网络是否产生了不可能由单一组织产生的工作过程和解决方案?[6]

该篇文章问题的内涵所涵盖的逻辑过程大致为:首先,确定“公共网络管理”的研究领域与“公共网络管理中的重要问题”的研究主题;其次,提出“探索公共网络管理中与传统科层制管理等效的范式”的研究议题与相关争议;最后,基于以上前提,提出具体的7个核心问题。例文问题内涵的逻辑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例文问题内涵的逻辑过程[7]

2 问题的提出

通过梳理文章的逻辑思路可以发现,作者在该篇文章中,并非采用单一途径提出问题,而是通过从相互竞争甚至矛盾的不同理论和假设中提出问题,从主观需求和现实状况之间的差距提出问题,从寻求经验事实之间的联系并做出同一解释中产生问题,从某一学科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向其他领域移植中提出这4种途径的相互交织而成。

从整体上看,该篇文章的研究背景为以传统公共行政理论为指导的单一组织管理思想的衰落,以及新型公共网络管理和多组织治理模式的发展。具体而言,该篇文章问题的提出途径分析如下:

首先,由于传统公共行政理论不适用于指导多组织、多政府和多部门治理模式,而网络管理理论、治理理论等在公共管理领域的实际应用中愈发得到重视,为新型发展模式提供了路径选择,因此属于从相互竞争甚至矛盾的不同理论和假设中提出问题。

其次,成功运行网络的能力不同于管理单个组织的能力,并且网络可用于解决单个组织无法实现或难以实现的问题,所以多组织协同发展的新需要与之前采用传统单一组织管理模式的现实状况存在差距,属于从主观需求和现实状况之间的差距提出问题。

再次,由于公共网络管理试图寻找一种与传统科层制管理的层级式组织权威范式相等效的范式,所以公共网络管理与传统科层制管理存在一定的联系。本文通过梳理文章内容,将文章中所涉及的联系划分为一致与相反两种对应关系。在一致性对应关系方面,问题(1)“是否存在一个等效于传统管理流程的职能网络?即网络管理中是否有等价于POSDCORB,能够替代标准计划、组织等的职能集合?”、问题(5)“网络中是否存在相当于组织中法律理性权威的凝聚力因素?”,以及问题(6)“在网络管理中,网络权力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分别对应着传统科层制管理中的职能、法律理性权威与权力,试图寻求可以应用于公共网络管理范式的部分传统科层制管理范式与结构。在相反性对应关系方面,问题(3)“网络是否提供了快速适应或程序调整之外的灵活性?”、问题(4)“网络以何种方式运用相互的自我责任,这是否可以代替公共机构责任的缺失?在组织间的缝隙中是否存在剩余责任的缺失?它是否在某一方向上存在缺失?”,以及问题(7)“公共管理网络是否产生了单一组织不会产生的结果?网络是否产生了不可能由单一组织产生的工作过程和解决方案?”分别体现了公共网络管理与传统科层制管理之间在灵活性与僵化、相互的自我责任与公共机构责任、运行结果三方面所存在的差异,基于差异而建立了具有创新性的公共网络管理范式。作者通过建立公共网络管理与传统科层制管理之间的对应关系,探索了公共网络管理的相应范式,寻求一定范围内现象的理解解释,属于从寻求经验事实之间的联系并做出同一解释中产生问题。

最后,作者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引入了部分自然科学的概念。例如,作者认为网络形成了涌现现象(Emergent Phenomena),是一种独特的管理工具。但涌现现象又称演生现象,属于自然科学的概念,指大量的简单基元构成的复杂体系会“涌现”全新的特性,即由系统中各单元的互动会形成新的复杂现象,如在万有引力和风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沙堆图案。[8]在文章中,作者将其引申为公共组织的互动所形成的新型管理工具,突出了公共网络管理中的相互作用因素。再如,在问题(2)中,作者提及了群件(Groupware)的概念。群件本为信息技术领域专业术语,指帮助群组协同工作的计算机决策支持软件,但在文章中指代为达成共同的解决方案而进行的跨组织职能开发与发展,提供了比层次结构更直接和交互式的协调基础,能够基于协商、创新和团队进行决策,进而产生协同性结果。作者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概念相结合而讨论,属于从某一学科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向其他领域移植中提出。

3 问题的结构

3.1 问题的疑项

从整体上看,该篇文章隐含了一个贯穿全文的前提问题,即公共网络管理中是否存在与传统科层制管理等效的范式?作者进而探索了这个范式的具体内容,采用了一般疑问句“是否”的形式表述了具体的6个核心问题,但问题(6)“在网络管理中,网络权力是如何发挥作用的?”采用了“What”形式的特殊疑问句来表达“是什么”的问题。结合文章内容,为使问题更为直观清晰,可将其转化为一般疑问句“在网络管理中,网络权力是否与传统层级制管理中的权力存在差异?”。因此,该篇文章中问题的疑项共有8项,其中第1项为其他7项的总体概括:

(1)公共网络管理中是否存在与传统科层制管理等效的范式?

(2)是否存在一个等效于传统管理流程的职能网络?即网络管理中是否有等价于POSDCORB,能够替代标准计划、组织等的职能集合?

(3)网络管理中群件的方法——即与层次结构相比,可达到相互理解,并产生更为直接和交互式的协调与交流基础的群体发展——是否与源于人际关系研究的应用行为科学方法有实质性的不同?

(4)网络是否提供了快速适应或程序调整之外的灵活性?

(5)网络以何种方式运用相互的自我责任,这是否可以代替公共机构责任的缺失?在组织间的缝隙中是否存在剩余责任的缺失?它是否在某一方向上存在缺失?

(6)网络中是否存在相当于组织中法律理性权威的凝聚力因素?

(7)在网络管理中,网络权力是否与传统层级制管理中的权力存在差异?

(8)公共管理网络是否产生了单一组织不会产生的结果?网络是否产生了不可能由单一组织产生的工作过程和解决方案?

3.2 问题的指向和求解目标

3.2.1 问题的指向

经过梳理与转换,该篇文章问题的结构更为明晰,可以得出问题的指向即研究对象为“网络”。

3.2.2 问题的求解目标

作者认为随着网络在公共管理中实际应用的增加,必须进一步加快针对公共网络管理的集中研究,探索其是否存在与传统科层制管理等效的范式?因此,问题的求解目标为“是”,即作者尝试证实。

3.3 问题的应答域

该篇文章将研究域限划定在了由政府代表来领导或管理的网络范围之内,对已有文献的回顾与未来研究的展望皆以公共网络管理为主题,即本文应答域为“公共网络管理”。在此应答域下,作者探讨了网络的职能、灵活性、责任制、凝聚力、权力与结果等具体内容。

3.4 问题的背景知识

3.4.1 理论知识

第一,网络管理理论。网络是用于解决单个组织无法实现或难以实现的问题的多组织安排。在网络的起源方面,社会变革论认为新兴的信息与知识时代催生了网络;问题变革论认为现实问题的多元化需要通过网络共同指导行动方针,并提供与多元化社会利益相一致的政策来达成共识;从政策工具方面来看,政府间、部门间的合作依赖于网络的运行。[9]此外,诸多学者都认为网络不是自治且独立的网络,而是由政府指导与推动的组织网络。在此方面,以威廉·科科特(William Kickert)领导的荷兰学派区分了网络构建与网络的经营管理,认为前者强调了改变或参与网络结构的努力,包含更多介入式干预,后者则是指对现有网络结构内的关系进行管理,需要政府创造出共同决策的环境。[10]随着网络在公共管理实际应用中的增加,网络以其主体互动的特性成为了一种新型管理工具。

第二,治理理论。治理理论的兴起源于对全球化、福利国家危机等现实问题的回应,其进一步拓展了公共管理研究视角,是相对于传统公共行政的一种新范式。[11]诸多学者对治理理论的内涵进行了探索。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1995)认为治理是个人、各种公共或私人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不同利益主体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12]詹姆斯·N·罗西瑙(James. N. Rosenau, 2001)将缺少权威主体的问题处理模式称为“没有政府的治理”,认为治理是一种更依赖于主体间同意的规则体系,各治理主体在竞争和协作的过程中减少彼此分歧,达成共同意见,实现治理目标。[13]在治理理论的特征方面,俞可平(2000)认为治理不是一套规则条例、正式制度或某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该过程以协调为基础,同时涉及公或私的多个部门,依赖于主体间持续的相互作用。[14]

网络管理与治理密切相关,也有学者认为治理就是由诸多主体和组织混合而成的网络的运作。在该篇文章中,作者认为网络是治理的核心任务,提及了基于信任的网络和网络的政策工具等对于治理的影响,探索了网络化对于多部门治理与民主治理的意义与作用方式,以及网络如何才能更好地为治理提供发展前景,将治理理论贯穿于公共网络管理研究的始终。

3.4.2 方法论知识

该篇文章开展了探索性研究。作者基于对公共网络管理领域的研究进行综述以及对其现实问题的陈述,进而选择性地提出了7个核心问题,并通过文献综述与案例分析的方法建议了这些问题的初步答案,探索了公共网络管理中与传统科层制管理等效的范式,试图构建出相应的网络管理理论。

作者认为网络具有激活、构架、动员和合成等职能,并且在实际应用中这几种管理行为是无缝衔接的;群件通过艰难的协商而发展起来,当成员们认识了看待问题的不同方式时,起到促进互利的协调作用的社会资本也随之建立;网络可通过信任、集体利益、互相依赖与“软”领导能力建立其凝聚力,并可运用其灵活流程、个人责任和响应能力解决单一组织中的官僚制僵化和资源不足等问题;网络权力具有复杂性,兼具促进与阻碍组织行动的二元作用;从决策过程来看,网络决策比单一决策更为合理,但其决策结果仍需进一步评估。

4 启示

4.1 树立问题本位意识

问题本位意识是开展研究的重要指引。该篇文章紧紧围绕研究主题、议题与具体问题展开研究,作者开篇即引用了德国数学家大卫·希尔伯特(David Hilbert)关于问题重要性的著名言论,强调了问题是生命力的标志,并且指出自己本着此精神开展了该研究。此外,作者对于自己所提出的公共网络管理中的重要问题并没有给出确定性答案,而仅仅建议了初步答案,认为仍需要进行更多的探索以不断了解公共网络管理,真正做到了将问题贯穿于文章的始末。

4.2 细化与分解问题

该篇文章中存在1个隐含的前提问题与将其细化后所得的7个核心问题。问题的分解是在问题结构完整的基础上找到问题间相关网结的过程,这说明问题之间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有利于更加清晰地阐释研究主题。此外,细化的过程缩小了前提问题的应答范围,使得所得结论更为具体,逻辑更加明确。

4.3 多途径提出问题

该篇文章提出问题的途径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途径相互交织而成。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元化途径产生思路,从多角度发现问题并致力于解决问题,使得研究兼具理论与实践双重价值,进而更好地推动公共管理研究领域问题的发现、解决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曹堂哲. 公共管理研究方法——基于公共管理问题类型学的新体系[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105-107.

[2] Hilbert D . Mathematical problems. Lecture delivered before the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mathematicians at Paris in 1900. Translated by Mary Winston Newson[J].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2000, 8.

[3] 林定夷. 论科学问题[J]. 现代哲学,1988(02):53-57.

[4] 曹堂哲. 公共管理研究方法——基于公共管理问题类型学的新体系[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110-111.

[5] 曹堂哲. 公共管理研究方法——基于公共管理问题类型学的新体系[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112-119.

[6] Agranoff, Robert, McGuire, et al. Big Questions in Public Network Management Research.[J].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 Theory, 2001.

[7] 曹堂哲. 公共管理研究方法——基于公共管理问题类型学的新体系[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103.

[8] 张广铭,于渌. 物理学中的演生现象[J]. 物理,2010(08):33-39.

[9] Agranoff, Robert, McGuire, et al. Big Questions in Public Network Management Research.[J].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 Theory, 2001.

[10] 杰瑞·斯托克,楼苏萍,郁建兴. 地方治理研究:范式、理论与启示[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2):5-15.

[11] 王诗宗. 治理理论与公共行政学范式进步[J]. 中国社会科学,2010(04):87-100+222.

[12] 全球治理委员会. 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R]. 伦敦: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23.

[13] [美]詹姆斯·N·罗西瑙. 没有政府的治理[M]. 张胜军,刘小林等译.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4-5.

[14] 俞可平. 治理与善治[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5, 270-271.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