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治疗子宫肌瘤的经验,如何用艾灸实现?
本 期 导 读
经过近三个月的治疗,患者的面色明显好转明亮,舌质淤暗消失,腹部结块变软。
子宫肌瘤是妇科的常见病,中医称为「癥瘕」,是一种胞宫淤血积聚的病症,虽然大多不影响生命,但是对健康的威胁是客观存在的。
引起这种疾病的常见因素有几种病理:
1、寒凝胞宫
多因虚寒而导致淤血凝结成块,血凝不行,久而成结。
2、气滞血淤
常因情绪波动、愤怒忧郁,引起人体气机运行逆乱。体内气血津液的运行,依赖人体气的推动,当气机逆乱后,容易出现血不归经的情况,当人体上下阴阳无法沟通,久而成结。
结在上,多见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囊肿、结节,胸胁胀满;在人体下部,多见月经不调、血停胞宫而不行,进而形成淤血聚集,凝而成块。
3、气血亏损
这类常见精力透支,熬夜伤身,思虑过度,耗损精血的朋友。经络不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不通则痛,一种是不荣则痛,当气血亏损时,正气不足,没有足够的血去濡养人体的脏器,久而久之,脏器内组织血液,停滞不行,进而出现,久病必虚、久病必淤的证候。
另外,还有痰湿阻碍胞宫的证型等,因篇幅所限,不在此展开了。
中医是如何治疗的?
在治疗子宫肌瘤的手段中,《黄帝内经》中,明确提出了治疗这种病症的治疗思路和方案,而且很详细,我通过学习后,实际运用在了临床治疗中,收到了很不错的效果。
接下来,我将分享给大家,供大家参考。
这是一位53岁的女性患者,深圳人,因患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子宫肌瘤,于2021年1月来求诊。
1、通过面诊,我发现患者神态凝重,面色暗黄,舌质暗斑,舌苔薄白腻,左尺脉细涩,右脉濡缓;
2、通过触诊,可见颈部左侧甲状腺明显肿大,腹部中脘穴、水分穴凹陷,中极穴结块,且硬如石块。
正如我在之前身心同调课程中说过的,面色暗黄,为脾虚,脾对应的本脏颜色为黄色。「脏者,藏也」,当脾虚后,精气不能内守,虚浮于外,面部呈现所对应脏器本脏之真色,好比肾对应黑色,肾虚后,面色发黑;肝对应青色,肝虚后,面色发青。
脉诊得知其左尺脉细涩,细为血虚,涩为结滞,《脉经》云:「尺脉细涩,或为肾虚血淤,腰部隐痛,或为癥瘕」;此外,患者的右脉濡缓,濡则为湿,脾虚而内湿生。
腹部触诊看到,患者的中脘、水分穴是凹陷的。气血亏虚后,任脉经络所主部位,有虚有实:
虚为正气不行,经脉失去濡养,气血不行,肌肉必失所养,其形萎弱而无力凹陷;
实为淤血痰湿,结而不行,凝结成块,中极穴在肚脐眼下四寸,下部淤血易阻塞于此。
经分析诊断,患者证型为:脾湿肝郁,淤血停滞胞宫。于是,开始遣方用药,结合《黄帝内经》中治疗子宫肌瘤的思路,进行针灸的综合治疗。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已大有好转,在某次给患者治疗的时候,节气逢惊蛰,我增加了节气对应任脉特定穴玉堂穴来进行艾灸,之后再针对虚损穴位来施治,中脘、水分艾灸,中极穴则是先针刺,再艾灸。
随后,我点按患者胸胁侧面的肋骨凹陷处,这是人体奇经八脉最多的地方,也是沟通表里的通道,依次点后,腹部会有一股暖流通过。
人体的肝经别支,也是经过这条路线,当因生气,情绪郁结后,血会逆行而上,分走别支,由经脉入络脉,淤血凝于侧面络脉之中,而不行。
所以,《内经》治疗这个病的时候,特别指导了要点人体侧面的肋骨间隙,随后血巡行而下,进入腹腔,腹部出现暖流,即是血归经,回到该回去的地方,血行则淤散。
灸完、点完穴完后,我继续针对患者背部的膈俞、膏肓穴、八髎穴上的冰凉点进行治疗,然后针居髎穴。
患者经过治疗后反馈:上次治疗后,下腹部结块,开始变得松软,而且开始由小便,排除很多零碎的淤血丝——这些是一些排淤的生理反应。通过继续治疗,近日患者反馈,回家按照我嘱咐的方法艾灸,并且静坐。静坐后,发现腹部变得更松软,然而,足部三阴交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