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韩方明:倡导恢复传统拱手礼以取代握手礼

综合丨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责编:木木  投稿微信:FHzhongyi
同步丨公众号内容同步刊发在凤凰中医:视频号、微博号、头条号 敬请关注!

全国政协委员韩方明

“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永久性地改变我们与其他人打招呼的方式,不再以身体接触的方式作为社交礼仪。”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韩方明今年提交的提案引起了记者的关注。

韩方明委员介绍说,在欧洲许多国家,握手、拥抱、贴面,是朋友、同事乃至国家领导人之间相互问候的重要礼节。但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背景下,这样的礼节已显得非常不合适。除了握手、拥抱,对于中国人来讲,其实有更好的方式去问候,那就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礼仪——拱手礼。

韩方明表示,作为最具中国传统特色的一种问候礼仪,拱手礼历史悠久,是最能体现中国人文精神的见面礼节。增大人与人之间的社交距离,减少病毒传播的机会,这在疫情防控期间已被充分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非药物干预措施。以此特殊时期为契机,大力推广和弘扬拱手礼,不但有助于防疫,而且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具有远超出防疫作用的更加深刻的社会意义。

“建议有关部门研究后在全社会大力推广倡导见面不握手,施用拱手礼,让拱手礼恢复成为后疫情时代乃至今后安全又不失礼节的全社会社交礼仪。”

凤凰中医观察员谢礼凡认为,在很多正式场合,人与人的社交礼仪必不可少,尤其是在礼仪之邦的中国,与人打交道第一件事就是行礼仪。

去年疫情期间,浙江衢州在疫情防控特殊时期召开的两会,与会人员见面不握手,改行作揖礼,成为衢州各县(市、区)两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孔夫子曾经感叹“礼崩乐坏”而四处呐喊,主张“克己复礼”,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礼之学”,维系了两千多年来的社会文明秩序。现在佛教的合十礼和西方的握手礼,几乎代替了中国最传统的拱手礼。现代传统文化的复兴,尤其在疫情频发和人类疾病的传播渠道越来越复杂的当下,拱手礼应当大行其道。

见面不握手,防“疫”拾传统。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礼无时不在,几千年来源远流长,体现着中国的人文精神。《论语·微子》曾载“子路拱而立”,这里子路对孔子行的就是“拱手礼”。

古人见面行拱手礼

“拱手礼”是中国礼仪文化的优秀代表,也是一道践行文明的靓丽风景。下面就来跟随小编一起解锁男、女士行“拱手礼”的正确打开方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