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地理| 高温是如何“炼”成的
本文由公众号“讲地又讲理”倾情编辑整理制作,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视频呈现
二、文字解读
高温,词义为较高的温度。在不同的情况下所指的具体数值不同,例如在某些技术上指几千摄氏度以上;中国气象学上日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则称之为高温天气;中国气象学上全年月平均气温均不低于16摄氏度,则称之为全年普遍高温(用于气候描述);中国气象学上夏季月平均气温不低于20摄氏度,则称之为夏季高温(也用于气候描述)。
高温天气会给人体健康、交通、用水、用电等方面带来严重影响。
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5℃时称为高温,连续数天(3天以上)的高温天气过程称为高温热浪(也称为高温酷暑)。
干热型
气温极高、太阳辐射强而且空气湿度小的高温天气,被称为干热型高温。在夏季,我国北方地区如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北京、天津、石家庄、山东聊城等地经常出现。
闷热型
由于夏季水汽丰富,空气湿度大,在气温并不太高(相对而言)时,人们的感觉是闷热,就像在蒸笼中,此类天气被称之为闷热型高温。由于出现这种天气时人感觉像在桑拿浴室里蒸桑拿一样,所以又称“桑拿天”。在我国沿海及长江中下游,以及华南等地经常出现。
虽然高温的标准全球各地不尽相同,但各地高温天气的形成原因却是大同小异。我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1.全球变暖提供气候背景
当前,全球变暖的趋势已毋庸置疑,近130多年来,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始终处于增长趋势。过去的几十年,每一个十年的温度都比前一个十年更加温暖。而2011—2015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五年期,2015年是自1800年代末期有现代观测以来最热的年份。
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极端高温事件也越来越频繁。
2.天气系统触发
高温的形成往往是由特定的天气系统直接导致的,其中最典型、最常见的就是有着“高温使者”称号的副热带高压。
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气流下沉、晴热少雨。来源中国天气网
从天气预报主持人的口中,我们经常会听到“随着副高的加强,我国江南、华南等地将迎来一轮高温天气”之类的解说词,尤其是夏天。
这里的“副高”,说的就是副热带高压。它是在南北半球副热带地区出现的暖性高压系统,是夏季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由于副高的内部盛行下沉气流,空气增温强烈,同时气压梯度较小,几乎没有什么风。因而在副高控制的地区,往往以晴朗少云的高温天气为主。如果副高强盛,则该地区就会出现干旱等灾害。
除副高外,大陆暖高压、热带气旋、热低压、弱冷锋等天气系统也会催生高温热浪。
3.城市热岛效应“火上浇油”
城市热岛效应指的是城市中心比郊区温度高的现象,世界上热岛效应最强的是中高纬度的大中城市,德国柏林城区与郊区的温差曾一度高达13.3℃!
如今,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热岛效应更加明显,对高温天气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正是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热浪后浪催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的高温天气就火热“出炉”了。
三、试题链接
7月1日以来,强势高温长期霸居我国各大城市,其高温日数、覆盖范围、高温强度均超越史上最重的2003年,成为1951年以来最强高温。回答下列各题。
1.城市高温产生的原因,叙述错误的是( )
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弱
B.热岛效应不断增强
C.旱情严重 D.全球变暖
2.高温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加速土壤水分蒸发,导致旱灾严重
B.有利于作物光合作用,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
C.高温使农作物复种指数增加,提高单产
D.高温导致病虫害减少,提高作物品质
某个城市的高温程度是根据日最高温≥35℃日数、夏季均温、极限高温数值等指标来综合衡量。体感温度是指人体所感受到的体温指数,会受到气温、风速与相对湿度的综合影响。当日最高温≥32℃,相对湿度达到80%时,人体会感到闷热难耐。表为2019年我国省会城市中高温程度和体感温度前五位排行表。根据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3.海口在我国省会城市中高温程度排名第一的主要原因是
A.临海,夜晚气温高
B.纬度低,极限高温数值大
C.临海,相对湿度大
D.纬度低,≥35℃的日数多
4.体感温度排名前五位的省会城市均位于南方沿海地区,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①距海近,大风天数多 ②白天气温高,昼夜温差小③距海近,夏季风影响大 ④白天气温高,昼夜温差大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2018年夏,北半球多地出现极端高温和热浪,这与科学家关于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预期是一致的。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5.造成北半球极端高温的天气系统属于
A.
B.
C.
D.
6.我国北方遭受罕见高温天气的原因是
A.受准静止锋的长期控制 B.受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
C.受副热带高压的长期控制 D.受台风的影响
7.全球气候变暖与下图中哪一因素变化有关
A.① B.② C.③ D.④
8.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我国一般把日最高气温≥35℃称为高温,持续多天的高温天气称为高温酷暑。下图示意我国2013年7月高温日数分布.
(1)分析甲区高温天气的形成原因。
(2)比较该月高温酷暑对甲、乙两区造成的损失大小,并说明理由。
9.2017年高温大魔王继续发威,最高气温再次刷新。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17年7月22日“大暑”,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受副热带高压影响,未来三天,西北地区东部、黄淮、四川盆地东部和南部、江汉、江淮、江南、华南北部等地有35 以上的高温天气。其中,22日,陕西中南部、安徽、江苏、上海、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重庆等地的部分地区最高气温达37 ~39 ,局地超过40 。
(1)请你分析南北方都出现了持续的高温天气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2)高温天气将对人们生产生活产生什么不利影响?
10.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印度每年在雨季到来前的5月份都会经历高温天气,然而今年各地气温普遍高出往年同期平均气温,其中安得拉邦的气温超出同期平均水平3℃—6℃。据印度媒体报道,印度部分地区高温天气已导致近800人死亡,其中安得拉邦死亡人数为551人。图甲示意安得拉邦位置,图乙示意安得拉邦的海德拉巴气候资料。
分析印度每年5月都会经历高温天气以及异常高温的原因。
1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热岛效应是城市气候最具代表性的特征之一。长春市位于东北平原腹地,城镇化(下图)的蓬勃发展使自然景观转换为城市建设用地(下表),对城市内热量循环产生阻碍作用,是导致城市热岛效应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表明,长春市已经形成了明显的城市岛状高温区,但2008年以来,高温区域呈破碎化趋势,至2016年高温区域明显缩小且高温斑块更加破碎。
(1)补充完成长春市建设用地年均增长率折线图,并描述长春市建设用地变化特点。
(2)与1990-2008年相比,说明2008-2016年长春市城市热岛变化特点和依据。
(3)请你为长春等平原城市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提出合理化建议。
参考答案
1.A
2.A
【来源】【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上高县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
1.西太平洋副高减弱会导致下沉气流减弱,不稳定天气增多,在一定意义上有利于缓解高温天气,据此选A。
2.高温即气温升高,会导致蒸发量加大,加速土壤水分蒸发,导致旱灾严重;光照强会加强光合作用,高温不一定光照强,不一定有利于作物光合作用;高温可能会使农作物复种指数增加,但不一定提高单产;高温导致细菌更容易成活,病虫害可能会加剧,据此选A。
3.D
4.C
【来源】四川省宜宾市2019-2020学年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三诊)地理试题
【分析】
3.根据材料信息,某个城市高温程度的衡量指标有日最高温≥35℃日数、夏季均温、极限高温数值等,海口位于海南省纬度低,日最高温≥35℃日数多是我国省会城市中高温程度排名第一的主要原因,D正确;夜晚气温和相对湿度影响体感温度,不影响高温程度,A、C错误;海口临海,受海洋影响明显,夏季极限高温数值不大,B错误。故选D。
4.根据材料信息,体感温度会受到气温、风速与相对湿度的综合影响。我国南方沿海地区白天气温高,昼夜温差小,夜晚气温也高;距海近,夏季风影响大,带来充足湿润气流,相对湿度大。这是体感温度排名前五位的省会城市均位于南方沿海地区的原因,②、③正确。大风会让人感到凉爽,沿海地区昼夜温差小,①、④错误。故选C。
5. B
6. B
7. C
【来源】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清华大学)2019届高三12月诊断性测试文综地理试题
【解析】
反气旋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易形成高温、热浪天气。气旋控制、暖锋影响、冷锋影响时,都是阴雨天气。厄尔尼诺发生当年,我国北方的干旱和高温十分明显。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大气的保温效应增强,大气逆辐射增强。
5.2018年夏,北半球多地出现极端高温和热浪,造成北半球极端高温的天气系统属于图B,是反气旋控制下形成的,B对。图A是气旋控制,图C是暖锋影响,图D是冷锋影响,都是阴雨天气,不可能形成高温、热浪天气,A、C、D错。
6.厄尔尼诺发生当年,我国北方的干旱和高温十分明显。我国北方遭受罕见高温天气的原因是受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B对。我国北方纬度较高,不受准静止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A、C错。受准静止锋、台风的影响,是多雨天气,不是干旱高温的原因,D错。
7.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大气的保温效应增强,根据图中箭头方向,序号③表示大气逆辐射,是大气保温效应增强的主要原因。全球变暖与图中③因素变化有关,C对。①表示大气吸收地面辐射,②表示地面辐射,④表示太阳辐射,不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A、B、D错。
8.(1)甲地深居内陆,沙漠广布,吸热快;地形封闭(盆地地形),不宜散热。
(2)乙区大于甲区。与甲区相比,乙区:高温酷暑影响范围较广、强度较大;人口、城市较密集,经济较发达,资产密度较大。(甲区:从地广人稀,经济较落后两方面回答亦可。)
【来源】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解析】
(1)据图可知甲地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夏季降水少、晴天多,日照强,沙漠广布,比热容小,吸热快,增温快;盆地地形使地形比较封闭,导致热量不宜散失,易出现持续高温天气。
(2)据图可知与甲区相比,乙区的高温酷暑影响范围较广、强度较大。图例显示乙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和甲所在的新疆比,人口、城市、资产密度大,工农业发达,而甲区地广人稀,经济较落后,所以乙区的经济损失大于甲区。
9.(1)我国季风雨带从南向北推进密切相关,南方高温出现的时间是由于季风雨带往北移;全球气候变暖;城市人口密集,大量的汽车尾气排放、工业废气排放对“热岛效应”有增强作用。
(2)持续高温晴热天气,未来气象干旱将继续发展,对农作物生长的不利影响加剧;供电和供水压力进一步加大。高温热浪易造成火灾、安全生产事故、交通事故等事件增加。高温强度强,极易引发中暑,应减少高温条件下作业人员的工作时间,尽量避免在高温时段进行户外活动。
【来源】江西赣中南五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7月)地理试题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持续高温天气出现的原因。首先应该考虑全球气候变暖的大环境,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再加上现在城市人口密集,大量的汽车尾气排放又对“热岛效应”有增强作用。从而导致高温天气越来越多。而我国南北方都出现了持续的高温,这还与我国季风雨带从南向北推进有密切关系,同时也跟副热带高压的位置有关。南方高温出现的时间一般是季风雨带往北推,而后出现副热带高压控制,从而出现高温天气。。
(2)本题主要考查高温天气的危害。高温是一种灾害性天气,会对农业、供水、供电的压力加大,同时会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和身体产生不良影响,容易使人疲劳、烦躁和发怒,各类事故相对增多,甚至犯罪率也会上升。会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和身体产生不良影响,容易使人中暑,同时高温热浪也易造成火灾、安全生产事故、交通事故等事件增加。
点睛:高温天气对人们产生的影响:
高温热浪使人体不能适应环境,超过人体的耐热极限,从而导致疾病发生或加重,甚至死亡,动物亦如此。
高温热浪也可以影响植物生长发育,使农作物减产。加剧干旱的发生速度。
用水量、用电量急剧上升,从而给生活、生产带来很大影响。
高温热浪往往使人心情烦躁,甚至会出现神志不清等现象。
带来一些间接发生的事件,如公共秩序混乱,火灾,食物发霉中毒等。
10.5月份随太阳直射点北移,印度大部分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增高,白昼变长,太阳辐射强度增强;雨季来临前,天气晴朗,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从而引发高温天气。异常高温的原因:(厄尔尼诺现象导致)大气环流和洋流系统的异常。
【来源】高中地理(中图版)选修五 第一章 自然灾害概述 单元测试
【解析】
由右图可知印度大部分位于10°N—20°N之间,5月份太阳直射点北移到该区域附近,印度大部分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增高,白昼变长,太阳辐射强度增强;由左图可知,5月份位于雨季来临前,降水少,天气晴朗,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地面辐射增强,从而引发高温天气。
2015年5月由于厄尔尼诺现象,导致大气环流和洋流系统的异常,印度夏季风减弱,该地区出现异常高温现象。
11.(1)(画图)
特点: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长,2008年后年均增长速度明显快于2008年前。
(2)城市用地规模增长更快,城市热岛效应范围扩大;高温斑块出现破碎化趋势,热岛效应强度在减弱。
(3)合理规划城市用地,增加城市绿地和水体,分散布局工业区,建设通风廊道。
【来源】山东省潍坊市2019-2020学年高三二模地理试题
【解析】
(1)根据表格信息绘制即可,注意纵坐标数值间隔的选取,2008~2016年的增长率=(774.48-398.18)/398.18,这期间的年均增长率还要除以8,即为11.81%,绘图如下:
根据上图可知,总体而言,长春市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长,细节方面:2008年以后年均增长速度明显快于2008年以前的年均增长速度。
(2)读图分析可知,与1990-2008年相比,一方面,2008-2016年长春市城市用地规模增长更快(根据上题也可得出该结论),所以城市热岛效应范围扩大;另一方面,根据材料信息“但2008年以来,高温区域呈破碎化趋势,至2016年高温区域明显缩小且高温斑块更加破碎”,所以高温斑块出现破碎化趋势,热岛效应强度在减弱。
(3)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可知,城市热岛效应的缓解可从城市规划(如合理布局功能区,建设卫星城,防止城市职能过于集中等)、城市绿地和水体建设、分散布局工业区以及加大通风廊道的建设等角度回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