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点心理学之766:保姆式有偿陪伴20多年,最终无家可归的原因令人遗憾。/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

                             心理治疗
了解治疗历史:通过询问病人了解以前治疗情况,征得病人同意后,从其他治疗师处复制一份以前的治疗记录。
从既往的治疗记录中,找出以前没有解决的问题。
做到直接和真诚:治疗中要以直接的方式,告诉病人你的治疗范围,并要求其尽力配合你的治疗,否则你将无能为力。
在治疗过程中,你仍可以尽可能让病人,对治疗方法做出选择,而病人一但做出选择,则要求其全心全意去完成。
提醒病人,如果不能完成大部分的治疗计划,那将浪费自己的时间。

                 今日精选案例分析
全球确诊病例累计10873万例,死亡
2390346例。境外输入4854例​。
再婚问题己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失偶老人不仅要承受生活的孤独,而且要面临各种能力的逐渐衰退。
老人再婚,尤其是年龄差距较大的男女,究竟要不要领证登记,常使他们犹豫不决,左右为难。
1994年以后,法律已经不在承认所谓的事实婚姻,也就是说,已经不存在结婚领不领证的问题。
从法律角度讲,只要不进行结婚登记,就不存在婚姻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也就不存在合法权益是否受到侵害的问题。
65岁的李女士,20年前丈夫去世后,认识了较自己大18岁的男友,两人决定生活在一起。
由于李女士没有孩子,她希望两人正式登记结婚生子。男友碍于前妻及子女的问题,不愿意与李女士办理结婚登记手续,更不愿意共同生育孩子。
由于李女士没有工作和固定收入,男友同意每月给她2000元的零花钱,以后据情增加,吃穿住用等生活费用,完全有男友完全承担。
面对如此优厚的经济回报,面对并不公平的有偿保姆生活模式,她选择了妥协,这一决定使他们共同生活了18年之久。
虽然男友去世后,给她留了数万元的生活费用。但由于双方没有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男友的所有遗产均有子女继承,与李女士无关。
随着男友的离世,李女士瞬间被打回了原型。没有文化技能,没有退休金和没有子女,使其晚年生活变得飘摇不定,难有依托。
这就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有偿保姆生活模式,这种生活模式并不符合目前国内的社会公序良俗和法律规定。
其中所包含的风险很多,如未来的养老问题,面临的道德荣誉问题,亲子关系问题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提前谋划思考的问题,否则最终可能面临无家可归,艰难度日的境地。
晚年无限好,几度夕阳红。老人的晚年生活要过得丰富多彩,必须要提前数年,甚至十数年就要做好谋划。
未来养老是依靠子女,是住养老院,是抱团养老,是以房养老,还是采取多种方式综合养老,都要做好相应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准备,经济准备和住房等方面的准备。
对于选择有偿保姆模式的女性来说,双方本质上就是一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虽然其中有一定的情感链接,但这种链接是极其松散的,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
所以,选择这种有偿保姆生活方式的女性,一定要感觉付出与报酬相匹配,为自己未来的养老问题做出额外的保障,报酬中应包含医疗和养老保险等费用,以解除后顾之忧。
有偿保姆生活模式,受到部分老年男女的推崇,一方面解决了老年生活需要照顾的客观情况,又解决了精神陪伴的需求,同时又付出了合理的报酬,双方各取所需,又不涉及子女赡养和财产继承等现实问题。
有偿保姆生活模式,存在就有其合理性,不能一味否定。如果男女双方共同选择了这种特殊的生活模式,就要考虑清楚其中潜在的风险和道德责任,只有对自己负责,为对方负责,才能情理法兼顾,使晚年生活幸福美满。
首席心理专家,北大医学部在职研究生,高级心理咨询师,中级心理治疗师,资深主治医师,长期从事医学病理心理学专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