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祛湿正当时
“千古”祛湿古方,驱赶湿气!不伤脾胃、不伤阳气
湿气,是中医范畴的一个概念,是津液过多的一种表现。中医所说的津液,是水,但不完全等同于水,当津液过剩,人体无法承受了,就出现了湿气。过剩的津液,会流向五脏六腑,影响身体各项机能。
湿气,是“风寒暑湿燥火”六邪中最难去除的一种邪气,中医称他为“湿邪”,它主要是由于环境气候的湿气,侵入人体,引起相关的疾病。中医讲“脾虚生湿”,体内湿气过盛多半是跟脾虚也有直接的关系。
春天到来,万物复苏,雨水也渐渐多了起来,尤其是在南方和一些沿海地区,可能长期面临阴雨绵绵的气候,空气十分潮湿,就会在体内聚体大量的湿气,针对脾胃不好的人,就非常容易出现湿气过盛的表现。
湿气入侵,身体会出现哪些表现呢?中医提醒:湿气无孔不入,侵入入体,或与你“常伴”
1、湿气入肝:头发油腻、脱发掉发、失眠嗜睡、焦虑暴躁、口干口苦、脸上长斑等;
2、湿气入心:焦虑心躁、失眠乏力、经常健忘、身体容易疲倦、呼吸上气不接下气等;
3、湿气入脾: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肥胖,减肥后容易反弹、大便不成形,溏稀或者便秘、腹部胀满、肚子胀气等;
4、湿气入肺:咳嗽、胸闷、痰多、易发过敏性鼻炎、气虚无力、脸色发黄不光泽等;
5、湿气入肾:手脚冰凉、腰酸背痛、尿频尿多、脸色苍白、面无血色、春天畏冷等;
“湿气”入侵后,长时间停滞在体内,易出现身体“凝”的现象,也就是说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会受到影响,逐渐变慢,身体极易出现酸痛,因此一旦湿气过重,就需要及时处理。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液,一旦脾虚,就会运化不利,体内的水湿就会停滞体内,无法吸收、转输和布散。《黄帝内经》中记载:“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由此可见,要想祛湿,根源在于健脾,脾胃强健了,水分运化才能正常,湿气才能从根本上祛除。
《本草纲目》记载一个祛湿古方:赤小豆红豆薏米水,取赤小豆、薏仁(炒)、芡实、茯苓、栀子、橘皮、大麦、荞麦、蒲公英等多种材料,配制成茶包,开水冲泡5分钟,每天1-2杯,利湿降浊,带走湿气,还您身轻体盈,神清气爽。
9种食材,开水冲泡5分钟,每天1-2杯,利湿降浊,带走湿气,还您身轻体盈,神清气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