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蔚:像健康的人一样生病 2024-08-02 19:19:57 不能忍受疾病本身就是一种大病。 ——威尔弗雷德·比昂作者:李松蔚来源:李松蔚ID:therapistlsw1有两种对生病的看法:一种认为,生病就是不健康;另一种认为,生病是健康的一部分。两种看法都不错。不过,我更喜欢后者。后者是更高维度的健康定义。并非只有没病一种状态才是健康,人的状态在波动,只要波动的范围不太大,都可以看作健康的动态过程。生病就是波动的一极,一个人多数时间活蹦乱跳,偶尔有些头疼脑热,就不健康么?也很健康。这不是什么奇谈怪论,只不过是换一种更长的衡量健康的时间尺度。2我们说一个人身体健康的时候,显然不是在说这个人“从来”不会生病,他甚至可能正在请病假呢。我们真正关心的是这个人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他“今天”是否无恙。老年人回想年轻的时候,觉得身体真好,其实他那时候也常常会生病,只是“生个病不当回事,过两天就好了”,病都病得那么健康。相比之下,另一种观点未免就有些狭隘了。把生病排除到健康之外(就是说,一旦生病,就只有等病好之后才算是“健康”的人),那么病人在养病的同时,就还要承担一种隐性的压力:我这一刻是在一种非正常的状态下,我不是最好的我,我应该想办法尽快摆脱这种状态。他会为此感到耻辱或者恐惧。这是几乎没必要的负担。不如让病人认识到,生病没有什么不正常(或者干脆说,正因为他会生病,他才是“正”的),那么他养病时候的心情就会不一样。生病肯定是难受的,不过,想到难受是一个自然的生理阶段,只要遵循某种康复的规律(休息,看病,吃药),过一段时间又会自然恢复,这些难受就易于忍受一些。 3做完手术,医生告诉我们,麻药劲儿过了会很痛。这份疼痛无可避免,医生也只能说“正常的,熬过这一阵就好了”,好吧,那就慢慢地熬。这句话不是止痛片,但它有莫大的安慰作用。我们怕的不是痛苦本身,而是随之而来的孤立、自我怀疑、不被理解。“痛是正常的”,有这样一个确认,那么就算痛一点也还好。不就是痛嘛,我们安心了,有底气承接生理上的刺激,也许还能考虑一边痛着一边做点什么。一声“正常的”,不啻于一份珍贵的礼物。生活中我们不是医生,没法开药,但同样的观念我们可以赠予那些面对疾痛的人,就已经有很大的助益。治病是一回事,不妨交给医生去做,我们至少可以在观念上先把病人当成健康的人,我们说:“正常的,你只不过是病了。”只是健康的生理过程,去看医生就好。4当然也有医生治不好的病,慢性病。一个人说不定遭受着某种医学束手无策的疼痛,有生之年都不能好转。这很不幸,同时它也可以看成某种意义上的一种“常态”。常态就代表着可以应对。这是一份去除不掉的疼痛,既然如此就没什么好怕的了,只要考虑如何接受现有的状况,尽可能地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做喜欢的事,不是吗?我们可不可以推而广之,把他们也看成某种特殊的健康和正常呢?设想一位身障人士,当他学会使用轮椅,开始有兴趣每天出门溜达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说他恢复了“健康”呢?久病不愈也可以是健康的,这听上去有点反逻辑,但关键还是我们认为健康意味着什么。如果说病痛最大的影响是破坏一个人的生活,让病人无法工作,难以愉悦,看不到生命的尊严和价值,失去跟家人和朋友的正常关系,那么反过来说,一个生病的人只要建立起一种新的常态,按自己的意愿工作和生活,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重新感受到愉悦和价值,那么他跟健康的人的唯一差别,就只是他相信自己还不够健康。既然差别只在于观念,当然就可以改变观念。 5精神上的疾病也是一样。抑郁症、焦虑症,这些常见的诊断可以看成是心理的一种病态,但它们不也是正常人生的正常体验吗?变化每时每刻都会发生,外部遭遇了一个什么刺激也好,体内环境出现了紊乱也好,只要是正常人,精神就会因这些变化而变化。难过,当然了,谁不会难过呢?难过是再正常不过的反应了,一定程度的难过可以自己修复,程度严重了就要治疗,但归根结底需要时间。熬过这一阵就会好一点。每个人都会经历这类变化,这是永远排除不尽的可能。就像人会生病,某几天糟一点,过几天又好一点,当然好一点还有可能再得病。不是因为他不健康,恰恰因为他是健康的正常人。病就病了吧,等到明天再看看。健康的人不光有可能生病,同时也有可能让自己好起来。这是生命可贵的地方。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就不会拘泥于一天一时的表现。学会从长远看,看出某种超越了时间的稳定性:糟糕的事总是来来去去,一会身体不舒服了,心情不好了,伴侣之间吵架了,业绩下滑了,压力一大又睡不着……有时觉得“生活再也不会好了”,然后第二天振作一点,又觉得还能再坚持下。所有这些,都是正常人的正常人生。所以不用太害怕。生命最重要的事实就在于,无论经历怎样的痛苦,我们都活着,大概率明天也会活着……活着就意味着有很多可能,这是病痛所不能抹煞的。活着的人都是健康的。 赞 (0) 相关推荐 常态课和公开课 常态课和公开课 作者:李广生 前段时间,在一次调研中,我给参与调研的老师出了一道题:用一个比喻来说明你心目中的常态课和公开课的区别与联系. 比喻是一种很有意思的表达方式,它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是间接 ... 3次差点被阎王叫,96岁王振义院士每周一天无保姆生活,每天三只脚走半小时 "许多人问我,你这个'90后'怎么活到现在的,有没有什么祖传秘方?"8日,作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现年96岁的王振义院士现身上海开放大 ... 像健康的人一样生病 有两种对生病的看法:一种认为,生病就是不健康:另一种认为,生病是健康的一部分. 两种看法都不错.不过,我更喜欢后者. 做完手术,医生告诉我们,麻药劲儿过了会很痛.这份疼痛无可避免,医生也只能说&quo ... 当父母的人得对自己好一点,孩子其实是第二位的 | 李松蔚精华片《生命·成长》第二季 「此念」嘉宾 李松蔚 cinian ▲ 点击观看 <生命·成长>第二季李松蔚精华片 <生命·成长>第二季 为什么多子女的家庭,孩子在成长的过程里会相对更容易放松?孩子未 ... 北大博士李松蔚:真正活出自己的人都有哪种能力?这个答案太颠覆了 今天的文章,可能会颠覆你的认知. 正式开始前,我想先跟你做一个有趣的测试. 请你试着问自己以下5个问题: 1.不如意的时候,我是倾向于反思自己的问题,还是找别人的责任? 2.出现意外状况,我更愿意 ... 李松蔚:真正活出自己的人都有哪种能力?这个答案太颠覆了 今天的文章,可能会颠覆你的认知. 正式开始前,我想先跟你做一个有趣的测试. 请你试着问自己以下5个问题: 1.不如意的时候,我是倾向于反思自己的问题,还是找别人的责任? 2.出现意外状况,我更愿意 ... 李松蔚:寻找自我存在的意义,是未来唯一重要的事 | 《生命·成长》第二季(第七期) ▲「此念」嘉宾 李松蔚 导读 这个时代越来越多元.越来越进步,一定是有越来越多的人,他在心里无法确认自己存在的价值,不知道这样做到底对不对?好不好?所以孩子觉得自己的存在是有意义的,这是在未来唯一的重 ... 李松蔚:教育的本质,是让一个人发现自己的过程 ▲ 图片来源:摄影师 aimue cinian 李松蔚 心理学家 北大心理学博士 01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存在方式 ▲点此观看 <生命·成长>第二季李松蔚(第一期) 我们每个人首 ... 李松蔚:“症状”可能不是问题,是天才的解决方案 视频节选自督导示范教学第8场 督导师:李松蔚 ▼ 我觉得督导教学的功能是通过案例,向大家展示在做咨询的时候,怎么样一步一步的去思考. 然后帮助我们在很复杂的一一个线团里去抽出线头,所以我们现在就来做这 ... 李松蔚:改变这件事,慢就是快 *本文为<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推荐序 心理咨询和治疗以促成一个人的改变为目的. 纵观多姿多彩的流派.理论,多样的治疗技巧和风格,对"改变"这一原则的强调几乎是一致的. ... 寻找自我的意义,是孩子未来最重要的事 | 生命·成长-李松蔚(7) 寻找自我的意义,是孩子未来最重要的事 | 生命&#183;成长-李松蔚(7) 北大博士李松蔚:拉开人生差距的不是努力,是底层思维 今天的文章,可能会颠覆你的认知. 正式开始前,我想先跟你做一个有趣的测试. 请你试着问自己以下5个问题: 1.不如意的时候,我是倾向于反思自己的问题,还是找别人的责任? 2.出现意外状况,我更愿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