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化万法一一漫谈圣教序点画笔法
前言
东晋卫夫人说:“点如坠石”。
孙过庭说:“翰不虚动,下笔有由”。
唐太宗说:'点贵于通变”。
宋姜夔说:“点者,字之眉目,全藉顾盼精神,有向有背,随字异形”。
元陈绎曾说:“点有偃、向、背、飞、伏、立等势”。
清冯武说:'点有尖、秃、斜、正,随形而用”。
上述古人对点各有见解,请教王羲之点画笔法,字圣却顾左右而说:“倘一点失所,若美人之病一目”。美女病目,自然失色,那这一'点'岂敢马虎?还是自己翻阅圣教序一探究竟吧。
一、斜点一一音字首点
“这一出戏是一套'北点绛唇',铿锵顿挫,那音律不用说是好了。”语见《红楼梦》第二二回。
艺术本相通,这“锵锵顿挫”四字形容“音”字首点却是最妙,堪比“点如坠石”。这一点露锋而入右下轻轻一按即成,看似轻描淡写,却有千钧之力。
左为原帖轮廓,右为笔者临写。下同
二、出锋点--空字首点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语见《论语·子罕》。
此处空空为诚恳虚心之意,学习圣教序,就应如见字圣,空空如也。空字首点轻入至末端回锋而向左出,出锋不宜太长,极尽含蓄之美。
三、曲头点—莲字首点
“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 诗句见《青阳渡》晋·乐府 。
并头莲用来形容情侣最为合适,含情之美在于这一曲头。忽想起多情诗人徐志摩写的“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看这莲字首点笔锋触纸后向右下弯曲行笔,收笔轻挑出头。恰似徐诗人笔下的女郎娇羞之态。
四、平点—注字右边上点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语见《燕山亭·北行见杏花》赵佶。
宋徽宗做皇帝治国不行,文采却是超一流,一手瘦金体更是独步天下。此诗同为描写女子,境界与徐志摩高下立判。“淡着胭脂匀注”这一匀注好比注字右边上点顺势一顿,略似短横,便是新样靓妆,叫人痴迷。
五、长点—珠字末尾一点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语见王勃《滕王阁诗》。
王勃文采名震天下不是此诗,而在于与此诗一同写就的《滕王阁序》,因序文太出名了,所以诗也就一同流传下来。不可否认,诗也相当好,就如珠字最后一点虽不如斜点有坠石之险,但也有长长一笔呼应左边笔画之君子厚德。
六、带钩点—朕字末尾一点
《尔雅·释诂》说:“朕,身也。”
据查在先秦时代,“朕”是第一人称代词。不分尊卑贵贱,人人都可以自称“朕”。据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嬴政统一天下后,规定:“天子自称曰朕。”从此,一般人不能自称“朕”了。
据考证,是秦朝宰相李斯认为,按照当时篆体文字,朕字右边为舟,代表财富。右边含火种,代表权利。财富权利合一身谁最大,当然非秦始皇莫属了。就如这朕字最后一点顺势迅疾往左一带出钩,便揽尽天下财富权利。
七、左右点—业字后两点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语见韩愈·《进学解》。
意思是老师告诉弟子说,学业由于勤奋而精通,但它却能荒废在游戏玩耍中。事情由于反复思考而成功,但它却能毁灭于不经大脑的随性中。
古往今来,太多的人物和历史典故说明了这个道理。就如学习书法,也是同样道理。学习做事就需要勤与思考,善于融汇贯通,左右衡量,方能成大业谋大事。看这业字上下三组左右点无不是左右映带,相互照应,才成就这样漂亮的书法。
八、上下点--於字后两点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语见李白《蜀道难》。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如此,书道亦如此。千百年来有多少人追求书道,却不得其法。多亏这圣教序一出,开辟了寻求书道正道,多少人见此碑文如梦方醒,但愿我的解析也能开悟一二。看这於字后两点上下相应,行笔较快,弯曲如蜀道。
九、两点水--况字两点
“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希也,每下愈况。” 语见《庄子·知北游》。 这里庄子比喻越从低微的事物上推求,越能看出道的真实情况。揭示道无处不在、广大无边而又体现在一切事物之中的道理。而非现在用“每况愈下”,表示情况越来越坏的意思。
这里庄子比喻越从低微的事物上推求,越能看出道的真实情况。揭示道无处不在、广大无边而又体现在一切事物之中的道理。而非现在用“每况愈下”,表示情况越来越坏的意思。
本文探讨点画看似引文不着边际,实则想告诉大家书道存于天地,区区笔画不可拘泥于眼中所见。就如这况字两点,上下呼应。天下之道,无所不在,况书道乎?
十、三点水--汤字三点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语见宋代杜耒的《寒夜》。
这是一首清新淡雅而又韵味无穷的友情诗。诗的前两句写客人寒夜来访,主人烧茶待客;后两句又写到窗外初绽梅花,使得窗前月别有一番韵味。整首诗表现的意境清新、隽永,让人回味无穷。
解析圣教序点画笔法,本人才学所限,不敢说解析透彻,尽显王羲之神韵,惟愿解析茶汤之三点水首点带下,后两点连带折锋而出,意带右部,犹如“竹炉汤沸火初红”,带来不一样的意境,有所回味。
十一、下四点—无字后四点
“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语见《老子·道德经》。
老子说,天下的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有形质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质。好深奥的哲学道理。我们学习圣教序的书法之美是看得见的,但是如何写出这样的美是看不见的。本文就是要从这看得见的点画艺术之美中找出看不见的规律和轨迹。就如这无字后四点一波而就,看不见四点,却是代表四点,这种美来源于变化,汇成为书道。
结语
点画虽小,却含所有笔画起、行、收三个动作,别看平常一点,却蕴含书法大道理,掌握了点画笔法,明白了随形布势,极尽变化,错落有致,相映成趣。其它笔画笔法自然理解。
综上所述可归结为点为万法之宗,亦即点化万法。
愿点化万法,更能点化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