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儒学——“儒学”什么时候产生的

关于“儒学”的讨论,往往各说各话。经常讨论到一半发现,各人嘴中的“儒学”其实根本不是一回事,各有各的内涵。因此,在所有讨论儒学的话题之前,都涉及到一个问题——什么是儒学?

什么是儒学?通俗一点就是儒家思想。

世界上本没有儒学,说的人多了,也便成了儒学。

(一)

一般而言,约定俗成,把孔子视为儒家的起点。如果把儒学看成孔老夫子创建的一门学说,其实有点驴唇不对马嘴。

因为就孔老夫子本人而言,他可从来没有想过要创立什么门派,然后成为什么教主,千秋万载,一统江湖。孔老夫子不过是开办了一所私学,教了好几千个学生罢了。就是在开办私学这个问题上,孔老夫子是不是春秋末年头一个吃螃蟹的,眼下学界还没有一致的意见。但是以最近的研究成果来看,孔老夫子可能还真不是开办私学第一人,拿不到这个头功。虽然不是第一人,但是孔老夫子开设的私学规模大、上水平,教育出来大量的优秀人才,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优秀教育家。更重要的是他从平民中教育出大量的优秀人才,使其跻身于“士”阶层,参与到国家执政集团中。这就不仅仅是“教育家”一词可以比拟了,而应该冠以“人民教育家”了。孔子提出“有教无类”,这在当时绝对是让人振聋发聩的口号,带有强烈的打破旧体制、开创新时代的意味。孔子开设私学,不但培育了人才,而且活跃了学术思想,提高了平民的地位,极大推进了社会和思想的进步。仅此一条,孔子在历史上的地位就足以高高在上了,功劳大大的。虽然孔子也做过官,曾经柄一国国政,而且胸怀“苟有用我者,朞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论语-子路》)这样的大志,在政治上成就一番事业一直是孔子的梦想,但是作为政治家的孔子远不如作为教育家和思想家的孔子在历史上的地位。

孔子主张“述而不作”。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孔子从来不觉得自己说的话是什么经典,没想过靠一部著作去流芳百世,沽名钓誉。“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逮也,而有志焉。(《礼记》)”在他心目中,三代时期流传的煌煌文化才是值得仰视的、值得传承的,是真正的经典。因此,孔子只是踏踏实实尽到一个老师的责任;只是把以前只有贵族能够学习到的知识传授给各个阶层来的年轻人(及大叔)。孔子对于三代流传下来的文化非常之尊重,奉之为经典,而其本人只不过是这些知识的传承者,其本人“述而不作”的态度就可以理解了。孔子所传授的是过去只传授给贵族的六门技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当然这只是一种泛泛的说法,当时的教授内容很可能不止这六门功课。而这些功课在当时并没有官方版本的教科书,是经过孔子的大力整理,才形成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对此,司马迁评价极高: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可谓至圣矣!”(《孔子世家赞》)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对此,人民心中是有本帐的。汉武帝虽说是“独尊儒术”,但是从来没有给孔子封过圣人。但是孔子在民间的地位早就已经是圣人了。骂儒骂得不亦乐乎的韩非子说:“仲尼,天下圣人也。”(《韩非子·五蠹》)

以孔子为儒家之始,以孔子之思想为儒家思想之根源,是社会和学界的主流认知。但是这种认知并不是说一点问题没有。首先,孔老夫子本人并没有开宗立派的意思,在此后长达数百年的时间里,“儒家”也并不是一个得到非常明确界定的派别,甚至不是一个有着明确内涵意指的称谓。孔门之中,不但走出过儒者孟子、荀子,也走出过墨家的创始人墨子,以及大批的法家人物,如李悝、吴起、韩非、李斯等,乃至被后世目为道家的人物。从门派而言,“儒家”在很长时间内其界定都很模糊。其次,就思想而言,孔老夫子最大的成就就是整理和传播《六经》之学。总体而言,是对三代文化的继承和弘扬。虽然有新思想、新动向、新成分,但是就孔子的本意而言,还是要“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克己复礼”(《论语-颜渊》)的,重建新秩序是要以三代之旧礼为基础的,孔子要尽的是一个传承者的本分;孔子并不打算节外生枝、画蛇添足,以自己为宗师开创出一个“儒学”来。《论语》也不过是他的弟子对他的言论的记叙和整理。

(二)

既然没有开宗立派,从来没有说过“我们儒家”学说的内容是如何如何的。那么后世所谓的“儒家”又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根据近代一些学者的研究,狭义的最初的“儒”,是殷民之礼生、教士,其职业是主持各种典礼。但是在与周民族共同生活了数百年后,殷周之文化相互渗透、融合,“儒”的工作内容也跳出了单纯的礼生职业区隔,除了治丧、相礼之外,也开始从事教师之职业。而作为礼生、作为教师,什么唱歌跳舞、捉鬼求雨、驾车射箭等都是他们需要掌握的技能。因此,到了孔子生活的年代,广义的“儒”泛指术士。此时的“儒”和后世眼中的“儒家”,唯一的共同点大概就应在了孔子本人身上。

当然,这只是近代学者的一个说法。除此之外,还有其他说法。有说“儒”起源于周代的一种官职,或是天官大宰,或是地官司徒;还有说是教书匠的;还有说是符合某种品行的人群总称:“(儒)取包众美,兼六艺,动静不失中道”(《孔丛子校释》); “儒之言优也,柔也,能安人,能服人。又儒者,濡也,以先王之道能濡其身”(《说文解字-段玉裁注》)。

《孟子》中“儒”字只出现过两次。其中,《孟子·尽心》说:“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孟子》说这句话的时候已经距离孔子有200多年了,“儒”终于有了用以区隔学问的意思。即使是这句话实际上也不是正式的分门别派,更没有自封为“儒家”。

最完整成型地将儒墨并列称家的是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司马谈第一次将“阴阳﹑儒﹑墨﹑名﹑法﹑道德”等六家同题并论。但是,对“儒”和“墨”还没有完全称家,在《论六家要旨》里只是称之为“儒者”、“墨者”。直到了《汉书·艺文志》里,春秋战国时的诸子百家的说法才真正定了型,班固给出了“九流十家”的界说。在《艺文志·诸子略》里,班固还对“九流十家”的源流给予了简明扼要的考证和诠注。可以说,直到此时,“儒家”和“儒学”,经过司马谈、班固等人系统的耙梳、整理和归类,才得以正式定型和命名。

综上,“儒”最初可能是指代一种职业或者官职。后来随着时代的演变,“儒”成为某一群体的指代。然而,这个群体的界定仍然是比较模糊的,到了汉代,“儒家”概念范畴才基本定型。综合《说文解字》和《汉书》的说法,可以说是比较全面的:“儒之言优也,柔也,能安人,能服人。又儒者,濡也,以先王之道能濡其身”(《说文解字-段玉裁注》)。“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汉书-艺文志》)。

那么是否能把“儒家”和“儒学”的起始点放到东汉班固时期呢?其实亦无不可。只是这样就要面临另外一个问题:如何定位孔子、孟子、董仲舒之流的早期儒者呢?

(三)

那么,我们是否能够以内容为导向,追溯儒学的起源,将之定位为“儒家”和“儒学”起始之初点呢?当然是可以的。

我们知道,孔子所传承的是《六经》之学;而《六经》又起源于周朝教育贵族子弟的“六艺”;而“六艺”的起源甚早,甚至可以追溯到五帝时期。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把“儒家”和“儒学”的诞生推进到五帝时期呢?其实亦无不可。

只是这样依然存在不小的问题。正如《外王内圣致中和——宽广精微、张弛有度的儒学》一文中所说,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其实都肇造于周王朝的废墟之上。周王朝的“六艺”可以追溯到五帝时期,这就意味着诸子百家的思想都可以追溯到五帝时期。事实也正是如此,不但儒家注六经,其余各家也在注六经,诸子百家之间其实有着很强的内在一致性。如果将“儒家”和“儒学”追溯到五帝时期,那么诸子百家也要追溯到五帝时期,大家都追溯同一个源头,儒家和其他诸子百家之间的区别就归零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先秦时代,儒家和诸子百家之间的区隔存在着相当的模糊性。

(四)

由此可见,儒家思想的肇端可以追溯到五帝时期,而其正式定名则在东汉时期。由五帝时期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不断丰富并分蘖,形成了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诸多思想。这些思想有着很强的内在一致性,很多时候水乳难分,相互杂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而儒家思想在其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体现在:

一、儒家作为三代文化代表的《六经》的主要传承者,成为三代文化事实上的正统传承者,在诸子百家中处于中心地位;

二、熊十力先生就曾提出“诸子同源于儒”的看法。他认为:墨翟师从儒者,而后另立一派;道家是《易》学的旁支,名家源于《易》和《春秋》,农家出于《诗经》;法家虽是独自成家的学派,其源头亦可追溯到齐鲁儒生,其根本大义不离六经。总之,“晚周六大学派,儒为正统,墨、道、名、农、法,同出于儒,而各自成家,各辟大地,猗欤盛矣”(熊十力《原儒》)。熊先生关于诸家出处的说法是否正确可以探讨,但是熊先生关于“诸子同源于儒”的提法确实颇见道理。诸子百家之间有着很强的内在一致性,“诸子同源”是基本没有问题的;

三、儒家学者众多,思想家辈出。在诸多儒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儒学博大精深,内涵丰富,边界广阔,对其他学说具有笼罩性和覆盖性;

四、道家为先秦时代、乃至后世的华夏文明提供了天道观,为诸子百家提供了一致性的哲学背景;儒家则为华夏文明提供了人道观,在继承三代文化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进步不断发展,并为诸子百家提供了一致性的社会政治思想框架。在儒家思想发展的过程中,其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扩大,不断有一些具有崭新内容的学说,如墨家思想、法家思想从中分蘖,致使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不断壮大丰富。

因此,我们谈到“儒家”和“儒学”的时候,应该意识到她们是相当广阔的概念范畴。不要把“儒家”和“儒学”局限在“孔子创立的一门学说”之类的狭小的范畴内,不要被标准答案所局限。当我们谈论“儒家”和“儒学”的时候,我们不仅要尊重司马谈、班固等人系统化的耙梳、整理和归类、命名工作,认识到“儒家”思想和“墨家”、“法家”等其他学说的区别;更要意识到“儒家”思想和“墨家”、“法家”等其他诸子百家学说间的内在一致性,意识到“儒家”在其中的居中统摄的主干地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