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中华”, 何为“中”? 何为“华”?
“中华“、“中华”,我们中国,为什么要称为“中华”?
何为“中”,何为“华”呢?
我们中国,之所以称为“中华”,就是因为,我们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我们的历史,源远流长。
因为,我们是文明古国,所以,我们就要知道,并且向人们宣告,我们的这个古国文明,就是一个“中”字;我们用一个“中”字,来概括我们的古老文明。
因为,我们的历史源远流长,所以,我们就要记得,并且向人们介绍,我们的祖先,就是一个“华”字;我们用一个“华”字,来代表我们的祖先。
“中”,一个字,代表了我们的这个文明,也贯穿了我们这个文明的始终。
我们现在讲“民主集中制”。
这个“民主集中制”的基础,是民主;而其结果,则是集中;最终的核心,就是一个“中”字。
到之前的封建时代,我们的这个民族,就讲究“中庸之道”。
这个“中庸之道”的核心,也是一个“中”字。
更早的五帝时代,我们的整个华夏地区,都是以河洛地区为天下的中心。
谁占据了天下的中心,谁就是“中央之国”。
是“中央之国”,就有号令天下的资本。
而这个“中央之国”,其核心,也是一个“中”字。
到更早的神农时代,天下分为四方,四方各有一个大的部族。
各个大的部族,都有自己的神山,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
四个大的部族,相约实行了四岳并举、八方共和、天下结盟的政治形式,并且,推举出天下盟主,带领大家共同祭祀一个大家所共有的神祇。
那么,这个大家所共有的神祇,要到哪里去祭祀呢?
就是在中岳嵩山。
嵩,高山上的山;她是相对其它的四岳而言的。
而这个高山上的山,是中岳,她在天下的正“中”。
这又是一个“中”字。
那么,为什么这个“中”字,会从古到今,生生不息,贯穿我们华夏历史的始终呢?
为什么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会一直执着于这个“中”字,会一直匍匐、膜拜于这个“中”字之下呢?
听说过“龙马负图,神龟载书”吗?
我们请看这两幅图:
河图
洛书
相传在伏羲时代,黄河上出现过一匹龙马,身负一图,就是这幅《河图》。
在洛水上,又出现一只神龟,背载一书,就是这幅《洛书》。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黄河上出了《河图》,洛水上出了《洛书》,圣人伏羲,就据此画出了《八卦》:
这就有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源头文化,就有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灵魂,就有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明。
所以,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明,就是从这两幅图《河图》《洛书》而来的。
而《河图》《洛书》,我们看,她们是不是都有从一到九的的九个点数?
她们是不是九个点数,都是以一个阳性的点数五为中心?
而五数,按顺序,也是在这九个自然数的中间啊。
所以,一个阳性的五数,在中央,就提纲挈领,控制全盘,保证了上下左右四方的平衡,带动了四面八方共同的进退。
这就决定了“九五之尊”。
这就决定了“九为众,五为中”。
所以,“九为众”,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核心的世界观。
而“五为中”,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核心的价值观。
这就是这个“中”字,会从古到今,生生不息,贯穿我们华夏历史之始终的原因。
这就是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会一直地执着于这个“中”字,会一直膜拜于这个“中”字之下的原因。
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号为“中”的原因。
“中”,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核心的价值观。
而“华”,其实就是指的“华胥氏”,就是指的伏羲氏和女娲氏的老母亲。
我们现在都自称为“炎黄子孙”,意思就是,我们都是炎帝和黄帝的子孙。
而炎帝和黄帝,又都是谁的子孙呢?
她们分别是“女娲氏”和“伏羲氏”的子孙。
而“女娲氏”和“伏羲氏”,又同出一脉,她们都是“华胥氏”的子孙。
“华”,就是植物花果之光华。
她就是表示,我们的老祖先华胥氏,崇拜花果之光华。
这意味着什么呢?
这意味着,我们的老祖先华胥氏,在研究植物,在探索农业生产的路子。
“胥”,就是蟹酱,意思是我们的老祖先,那时候主要是从事渔猎生产。
他们那时候,主要就是在浅水处捞鱼摸虾,抓螃蟹。
而“胥”也有短暂,片刻,一会儿的意思。
就是说,华胥氏的时代不长,我们的祖先,就进入到了伏羲氏和女娲氏时代。
“胥”也有小官小吏的意思。
就是说,我们的老祖先身份不显赫,但是她勤勉、乐观、有才智。
她们的努力,为后来的伏羲氏和女娲氏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这样,一个“中”,一个“华”,两个字,就概括了我们这个民族的特征与来源。
我们这个民族,是表现为“中”,而来源于“华”。
这就是“中华”。
当然,如果要更深入地分析,这个名号的命名,也体现着我们这个民族最基本的观察事物、观察世界的方式,体现着我们这个民族的思维方式——那就是“阴阳”。
所谓“阴阳”,就是视域和焦点。
视域,就是“阴”;焦点,就是“阳”。
视域和焦点同现,“阴”与“阳”相互比较,就可以通过“阴”,清晰地认识到“阳”;也反过来通过“阳”,更清晰地认识到“阴”。
最后,就认识到整个视界,认识到整个视界中的所有事物。
具体到某个个案来说,每一个客观事物,都是由其“本”与“性”组成的。
“本”,乃事物的形而下,就是事物的存在,就是视域,就是“阴”。
“性”,乃事物的形而上,就是事物的倾向与习惯,就是焦点,就是“阳”。
“本”“性”相互比较、相互参照,我们就可以认识到一个事物的全部。
就好比一个人,其肉体,是一种形而下,是一种存在,是一种“本”,就是“阴”;
其灵魂、思想、性格,是一种形而上,是一种倾向与习惯,是一种“性”,就是“阳”。
那么,一个民族的“阴”,一个民族的“本”,是什么呢?
当然就是她的血统,是她的血脉传承。
一个民族的“阳”,一个民族的“性”,又是什么呢?
当然是这个民族的文化,是这个民族的精神,是这个民族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而“中华”之“中”,相对就为“阳”,就为我们这个民族的“性”,就为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就为我们这个民族最核心、最根本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中华”之“华”,相对就为“阴”,就为我们这个民族之“本”,就是我们这个民族最主要的血脉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