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盱眙博物馆.藏【青铜器】

盱眙地处江淮,早期为徐、淮夷之地。春秋时期,吴、越、楚以及中原文化在此碰撞融合。公元前568年,吴、鲁、卫三国在此举行会盟,盱眙第一次出现在历史记载中,当时称为 “善道”。

盱眙县博物馆位于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东方大道3号。1991年建馆,现拥有各类藏品2000多件(套),其中国家珍贵文物434件,以汉代玉器、漆器和青铜器最具特点,馆藏文物数量和珍贵文物数量在江苏省县级博物馆中位居前列。

季生匜

吴季生铜匜,1985年出土于盱眙县旧铺镇,国家一级文物。此件铜匜为春秋时期吴国器物,通高16.1厘米,流至鋬长28.7厘米,重约1.75千克。整件器物为椭圆形,形如瓢状,前有封顶式流,后有螭龙形曲柄。铜匜的流为一奋力张嘴的兽首,前段饰高浮雕兽面纹,后段饰蟠螭纹组成的饕餮纹浮雕。拱身螭龙形鋬,螭嘴衔住匜口沿,无足,尾部上翘。铜匜腹部饰蟠虺纹和绳纹,工艺精致,铜匜内底阴刻“工盧季生乍其盘会匜”。“工盧”即“吴”,“季生”为人名,为作器物的主人,“乍”即作,制作的意思,盘、匜为器物名称。推测这件器物可能与善道会盟或吴国名人季札有关。季札是吴王寿梦的少字,不仅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外交家,同时也是与孔子齐名的圣贤,称“南季北孔”。公元前544年,季札受命出使中原诸国,路过徐国留下了季札挂剑的故事。当时的徐国便在盱眙、泗洪一带

铺首衔环

战国,国家一级文物。此件铺首应为棺木构件,兼有实用和装饰的双重作用。青铜胎质,器形较大,较厚重。铺首四周为勾连云纹,中央浮雕四龙四凤纹,龙凤肢体呈S形,相互缠绕。螭龙双目鼓凸,心形耳,阔嘴,龙体,足、爪、鳞甲刻画精细。凤为长喙,凤冠、凤羽栩栩如生。纹饰繁美,铸造精细。

几何纹错银鐏

几何纹错银鐏 汉

长11.3厘米,长径3.2厘米,短径2.2厘米

戈柄下端的金属套。黄铜质。圆筒形,横截面为椭圆形,中部偏上凸起一周横箍。胎壁较厚。通体阴刻几何形纹,卷云纹,并于阴刻处错银,纹饰繁缛华美。保存较好,部分错银脱落。国家三级文物。

龟鹤熏炉

龟鹤熏炉 汉

腹径10.0厘米,高24.4厘米

香熏是作为焚香之器。香薰在秦汉时期很是盛行,熏香以求纳福驱邪。香薰的形制多样,有长柄竹节形,博山炉形等。此器由底座、支架、熏炉三部分组成。底座为一龟,龟寓意为长寿,龟背部纹理及头部都刻划清晰、逼真。支架为一昂首翘尾的朱雀,朱雀同青龙、白虎、玄武合为四神,朱雀为“南方之神”。朱鹤双翅平展,嘴张开,内含一珠,托起熏炉。熏炉为博山顶,炉体有盖、盒两部分组成,盖为镂空,以便烟气弥漫。此熏炉造型独特,充满艺术的灵动,制作精美,是汉代青铜器中的艺术佳品。国家二级文物。

错金银带钩

错金银带钩 汉

长6.1厘米,首宽1.2厘米,尾宽0.8厘米

生活用具。带钩由钩首、钩身、钩钮三个部分组成。带钩是古人系腰带的挂钩。带钩的形状多样,较多的有禽鸟形、琵琶形、竹节形、长条形、螳螂形等。此带钩为黄铜质。整体为螭龙形,螭口张开,且与喉部贯通,可穿系。螭双耳紧贴头部,尾上翘回转,形成带钩的钩部。通体饰错金银线条纹,带钩整体华美典雅。国家二级文物。

凤纹戈

凤纹戈 汉

援内长18.9厘米,胡长8.3厘米

兵器。黄铜质,较厚实。狭援,直内。胡部有三穿孔,上部穿孔为椭圆形,下部两个为长方形,内中部有一长方形横向穿孔, 内部阴刻简易凤首纹,保存较好,铜色古朴优美,仅内部有少量锈斑。国家三级文物。

盱眙县历史沿革:

春秋时,盱眙名“善道”,属吴国,曾是诸侯会盟的地方;战国时,后楚国东侵扩地至泗上,盱眙为楚邑,名曰都梁。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度时,盱眙建县,县名初为“盱台”,后为“盱眙”。建县时间在秦王政二十四年至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3—前221年)之间。盱眙县先属泅水郡,后属东海郡。

楚汉之际(前208—前202年),盱眙属西楚东阳郡。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六月,反秦义军领袖项梁拥立楚怀王熊槐的孙子熊心为王,以号召天下,仍称楚怀王(后尊为楚义帝),建都于盱眙。九月迁都彭城(今徐州市境)。

西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在广陵置荆国,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废荆国,置吴国,盱眙先后属荆、吴两国。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废吴国,盱眙改属沛郡。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置临淮郡,盱眙属之,为临淮都尉治所。新王莽时期(9—23年),盱眙改名“武匡”。

东汉,光武帝年间(25—57年),临淮郡并入东海郡;明帝永平十五年(72年),从东海郡划出临淮郡故地置下邳国,盱眙先后属东海郡和下邳国。

三国时(220—265年),盱眙入魏国,属徐州下邳郡,后期,盱眙为弃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以下邳郡的淮南地区置临淮郡;永宁元年(301年),临淮郡更名为临淮国,盱眙均为属县,且是临淮郡治所。永嘉年间(307—312年),石勒起兵攻晋,盱眙曾为石氏短暂占据,仍属临淮郡。东晋,义熙七年(411年),盱眙从临淮郡分出,以县置郡,属徐州。此时无盱眙县建置,盱眙郡辖考城、直渎、阳城三县。

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年),加徐州曰南徐州,盱眙仍为属郡,郡辖考城、直渎、阳城三县。元嘉八年(431年)割江淮之间的地区为南兖州,盱眙郡改属南兖州。元嘉二十八年(451年),南兖州从广陵移治盱眙。元嘉三十年(453年),废南兖州,后复置,州治仍迁至广陵。宋末,盱眙郡增辖信都、睢陵两县。

齐,复置盱眙县,属南兖州盱眙郡。郡辖考城、盱眙、阳城、直渎、长乐五县。建元四年(482年),北兖州州治由淮阴迁至盱眙,盱眙郡改属北兖州。

梁,盱眙郡初属北兖州,后属淮州。武帝末(549年),淮南地区为东魏占领,于县治置盱眙郡,属淮州,郡辖盱眙、阳城、直渎三县”。后入北齐,盱眙郡仍属淮州,郡辖考城、盱眙、阳城、直渎四县。

陈,太建五年(573年)八月,盱眙入于陈,九月改属谯州,盱眙郡仍辖考城、盱眙、阳城、直渎四县。太建七年(575年),盱眙郡改属南兖州。后在盱眙郡治置北谯州,不久裁撤。太建十一年(579年),盱眙郡入于周,改属扬州,郡仍辖考城、盱眙、直渎、阳城四县。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盱眙郡,考城、直渎、阳城三县并入盱眙县,属江都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于县治置西楚州,辖盱眙一县。武德八年(625年)废西楚州,盱眙改属楚州。光宅元年(684年),改属泗州临淮郡,隶河南道。五代时,盱眙入于吴。大和三年(931年),吴国升盱眙县为招信军。后入南唐,盱眙属楚州。周显德中(954—959年之间),盱眙入于周。

宋,盱眙初属楚州(今淮安市淮安区)。乾德元年(963年),改属泅州。建炎三年(1129年)六月,县升为军,隶淮南东路。次年九月废军为县,属濠州(今安徽省凤阳县)。绍兴二年(1132年)复属泗州。绍兴十二年(1142年)正月,升天长县为天长军,盱眙为其属县。五月废天长军,复升盱眙县为军,隶淮南东路,盱眙军辖天长、招信两县。乾道初(1165—1168年),盱眙入于金,仍为盱眙军。金宣宗南渡(1214年)后,盱眙军改为镇淮府,不久弃去,盱眙归末。宝庆三年门227年),盱眙再次入于金。绍定五年 (1232年),金将以盱眙降宋,宋诏改盱抬军为招信军,辖天长、招信两县,隶属于淮南东路。

元,盱眙初为招信军治。至元十三年(1276年),行招信路安抚司事,辖盱眙、天长、招信、五河四县。次年,在盱眙县。治立招信路总管府。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为临淮府。至元十七年¨280年),五河县划归泗州。至元二十年(1283年),废招信县,其地并入盱眙县。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废临淮府,盱眙县归属泗州。

明,盱眙为县,属泗州。泗州,洪武元年(1368年)属临濠府(今安徽省凤阳县),次年直属中书省,洪武四年 (1371年),改属凤阳府(今安徽省凤阳县)。

清,盱眙初属凤阳府泗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泗州城沉没水中,泗州州治移置盱眙。雍正二年(1724年),升泗州为直隶州,隶安徽布政使司,盱眙仍为属县。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裁凤阳府虹县为泗州,州治由盱眙移至虹县(今泗县)。

民国,盱眙开始直属安徽省。民国三年(1914年)6月,属安徽省淮泗道(治凤阳县)。民国十七年(1928年),再次直属安徽省。民国二十年(1932年)5月,安徽省分区设首席县长,盱眙属第七区。同年10月,改首席县长区为行政督察区,盱眙属安徽省第六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0月,盱眙改属第五行政督察区。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7月,改第六行政督察区为第四行政督察区,盱眙属之。民国三十年(1941年)初,盱眙改属新设立的第九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裁撤第九行政督察区,盱眙改属第五行政督察区。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7月,新四军淮南主力北撤山东,盱眙为游击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6月,复建人民政权,成立泗盱边防办事处,11月又成立盱嘉办事处,盱眙县政府(三个名称,一个机构),先后隶属于淮南津浦路东专员公署和江淮第一行政区。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盱眙、嘉山、来安、六合四县合并,成立盱嘉来六县政府。12月,盱眙全境解放,成立盱眙县政府 (民主政府),仍隶属江淮第一行政区。

新中国建立后,皖南、皖北合并为安徽省,盱眙属安徽省滁县专区。

1952年底江苏省成立,为加强洪泽湖管理,盱眙于1955年划归江苏省,属淮阴专区。

1966年,改属新设置的六合专区(现南京市六合区)。

1971年六合专区撤销,盱眙又属淮阴地区。

1983年,江苏省实行市管县体制,盱眙县属淮阴市。

2001年三淮一体,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盱眙隶属于淮安市。

2015年5月18日,江苏省政府批复同意调整盱眙县部分行政区划,撤销盱城镇、古桑乡、王店乡,设立盱城街道、太和街道、古桑街道、天泉湖镇。

(0)

相关推荐

  • 李之亮:《水浒传》中的文化密码(50)宋朝没有“临淮州”和“高唐州”

    李之亮:<水浒传>中的文化密码(50)宋朝没有"临淮州"和"高唐州" 2019-02-11 18:53 第2回讲到破落户子弟高俅不务正业,被他父亲告 ...

  • 清初为何安徽一个州城要迁到150里外,甚至借来邻府一个县当州治

    安徽省宿州市泗县,距离江苏省的洪泽湖直线距离近50公里,如果说泗县之所以改成"泗"县,是和洪泽湖有很大关系,恐怕没有几个人相信.而真相却是泗县恰恰从距其70多公里.江苏省淮安市盱眙 ...

  • 话说盱眙“桥”故事

    马培荣 盱眙是山水之城,城临滔滔长淮,城内有沟涧城河,乡间有山溪河涧,既要通行,要么摆渡.要么架桥.所以,在盱眙城乡就有各类桥梁百十座,其中有不少被旧志史书所记载.千百年过去,沧海桑田,有的桥梁亦已面 ...

  • 卷九十四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大清一统志>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大清一统志,泗州图>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大清一统志,泗州图>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 ...

  • 明一统志卷七

    中都 古涂山氏之国即大禹会万国诸侯之所东连三吴南引荆汝外有江湖之阻内保淮淝之固山川环拱钟灵毓秀实我太祖髙皇帝龙兴之地如周之岐豳汉之丰沛也洪武三年建为中都寻定鼎金陵乃设留守司于此诚为国家千万世根本之地云 ...

  • 宝鸡青铜器博物馆.藏【古代玉器】

    汉代 螭纹玉韘 汉代 玛瑙剑璏 明代 螭纹玛瑙璧 明代 荷花白鹅纹玉饰 明代 莲鹭纹玉饰 明代 龙纹玉带饰 明代 雁莲纹玉饰 齐家文化 玉琮 清代 螭纹龙首玉带钩 清代 螭纹玉璧 清代 二龙戏珠纹磬形 ...

  • 古玉界:江苏省常熟博物馆古玉精品赏析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直径3.4.孔径1.2.厚1厘米.1993年江苏常熟练塘镇罗墩良渚文化遗址8号墓出土.形如小璧,器表白中带淡黄.有赭红色暇斑.中心孔对钻,留有较明显台痕,通体磨光.在边缘的一侧纵向 ...

  • 青岛市博物馆.藏【清代料鼻烟壶】

    <聊斋志异> 直颈无盖,壶体两面表现的是<聊斋志异>中"封三娘"."巧娘"的故事,人物刻画栩栩如生.景物描绘逼真.落款"壬寅冬 ...

  • 青岛市博物馆.藏【玉器】欣赏

    青岛市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馆藏文物包括书法.绘画.陶瓷器.铜器.玉器.钱币.玺印.甲骨.竹木牙角器等三十余个门类十多万件,其中书法.陶瓷器.玉器.钱币为馆藏特色.馆内还收藏有 ...

  • 厦门市博物馆.藏【玉器】

    厦门市博物馆于1983年筹建,1988年正式对外开放,旧馆原址位于鼓浪屿的八卦楼. 2006年6月,经中共厦门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将厦门市郑成功纪念馆.厦门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并入厦门市博物馆,如今 ...

  • 巴林左旗博物馆. 藏「玦形玉雕龙」

    五千年前的人类,创造了红山文化,龙的雏形也在此时诞生,蜷体的"玦"形是远古先民创造出来代表能量聚集怒放之前,犹如胎盘在母体内的形象,「玦形玉雕龙」如同团缩正在冬眠中的动物只待春天来 ...

  • 通辽市博物馆.藏「勾云形玉器」

    通辽市是内蒙古自治区地级市.通辽市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东靠吉林省四平市,西接赤峰市.锡林郭勒盟,南依辽宁省沈阳市.阜新市.铁岭市,北边与兴安盟以及吉林省白城市.松原市为邻. 科尔沁左翼中旗隶属于通辽 ...

  • 东营市历史博物馆.藏【古代玉器】

    东营市历史博物馆成立于1993年5月,坐落在东营市南部的广饶县城,东连关帝庙和孙武祠,南临月河公园,西靠月河路,北依广饶宾馆,占地面积30余亩. 博物馆展厅楼采用中西合璧的设计风格,古朴典雅,尉为壮观 ...

  • 烟台市博物馆.藏【古代玉器】

    烟台市博物馆成立于1958年,现有馆址两处,原址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建会馆(烟台市民俗博物馆),新址位于南大街61号博物馆新馆. 烟台市博物馆通过体制改革.文物征集.考古发掘.社会捐赠等方式,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