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其字却不解其意

作者简介:陈海东,上海市人,1953年出生,副教授。1978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曾先后任教于吉林大学中文系、上海外国语大学对外汉语系,教授过普通语言学、汉语等多门课程。著有《通俗易懂的语言学》、《汉语史话》、《美国艺术家随笔》、《汉语情景会话》等著作及多篇学术论文。

现代的人读古书常会感到难读,可古书之难读往往不是因为不认得字,而是因为不了解某些词的词义。为什么有些词的字认得却又不知其义呢?这是因为词义有了变化,原先的词义不用或很少用了,而常用的词义是后来发展出来的,因此不了解古代词义的人就觉得古书非常难读了,尽管他们并不是不认得字。

对我们现在的人来讲,这种情况在上古汉语里表现得最为明显,这是因为上古汉语离我们最远,词义的变化也最大。例如《左传·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这一句中的“行李”和“乏困”似乎很好懂,可放在上文中用今天的意思去理解又不知所云。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是因为“行李”和“乏困”在当时的含义与现在不同。“行李”一词上古时是指外交使节,与今义大不相同。“乏困”在上古是两个词,“乏”指行而无资,“困”指居而无食,总起来则指缺吃少用,而不是今天的“疲劳”之义。由于“行李”和“乏困”的语义有了变化而使得上面那句古文变得难以理解了。

古今词义的差别主要是由于词义的演变造成的。而词义的演变主要是因为社会的发展和人的认识随之发展造成的。例如“坐”在古代是指人双膝着地,臀部贴在脚跟上的一种休息姿势,也就是现在的一种跪姿,这是因为早先中国社会还没有坐椅子、凳子的习惯,人们坐时都是席地而坐,如同今天的日本人和朝鲜人一样。到了后来,社会发展了,习惯变了,于是“坐”的含义也就起了变化。又例如“家”这个词从字形上可知最初指“猪舍”,因为“家”字从“宀”从“豕”,“宀”表示房子,“豕”即猪,猪在房内,可见“家”的古义指猪舍。后来可能是因为人们生活条件简陋,往往就在自己家中养猪,于是渐渐地就用“家”指人居住的房舍了。

词义的演变一般是通过两种方式实现的,其中最主要的方式是引申,即由本义延伸、派生出新的意义。引申的形式基本可分两类,一类是一个意义接着一个意义地引申,意义之间的联系像一条直线,另一类是从一个本义向外发展出多个意义,各个引申义都与本义直接相关,呈辐射式。例如“秋”这个词,本义为“禾谷成熟”,所以偏旁为“禾”,《尚书·盘庚上》中有“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句,此处“秋”即指“禾谷成熟”或“收成”之义。由于禾谷成熟于秋天,于是“秋”又有了“秋天”的意义,又由于一年仅有一次秋季,于是又引申出了“年”的含义,比如说“千秋功罪”、“千秋大业”。“秋”的几个词义的演变就是一个接一个地引申发展出来的。辐射式引申的例子如“节”这个词,其最初本义为“竹节”,后来用于树木,产生出“木节”义,用于动物,产生出“关节”义,用于音乐又产生出“节奏”之义,用于时日又产生出“节气”、“节日”的意思,用于道德,又有了“节操”、“气节”之义,用于行为则又有“节制”、“节省”之义。这种演变方式就是以最初的一个意义为中心向外辐射出一系列引申义。不过,两种引申的方式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常常混合的,例如“朝”,本义是“早晨”,由于古时大臣要上早朝,于是引申出了“朝见”的意义,然后不是从本义而是从引申义“朝见”辐射出了“朝向”、“朝拜”、“朝廷”等新的引申义,接着又从“朝廷”出发引申出“王朝”义,由“王朝”义再引申出“朝代”义,“朝”的词义演变就是忽而直线引申,忽而辐射引申,忽而又以直线的方式引申发展的。

词义演变还有一种方式,这种方式不同于几个词义之间有逻辑联系的引申发展方式,而是通过临时性的修辞手段造成的意义的固定化实现的。例如“鱼肉”作为动词,在现代是“欺凌”、“宰割”的意思,如说“鱼肉百姓”、“鱼肉乡里”,但这个意义并不是从“鱼”和“肉”固有的本义引申而来,而是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段变化来的。古时候,人们把受欺凌看作是被当作任人宰割的鱼肉,如《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中有“今我在也,而人皆藉(践踏)吾弟,令(假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这里的“鱼肉之”就是“把吾弟当作鱼肉对待”的意思,这种用法便是一种比喻用法。由于“鱼肉”在古代经常被当作动词,用来比喻“欺凌”、“宰割”,渐渐地“鱼肉”的这个比喻义就被固定下来,成了正式的词义。

如果按西方语言学家对词义演变的说法,汉语的词义的演变还可表现为三种类型:词义扩大、词义缩小和词义转移。词义扩大的例子如“江”、“河”,这两个词上古时只是分指“长江”和“黄河”,到了后来才渐渐地扩大了所指范围,成了河流的通称。词义缩小的例子如“舅”、“姑”,“舅”原先可指“母亲的兄弟”,也可指“丈夫的父亲”,“姑”原先可指“父亲的姐妹”,也可指“丈夫的母亲”,后来“舅”失去了“丈夫的父亲”的含义,“姑”也失去了“丈夫的母亲”的含义,所指范围缩小了。词义转移的例子则如“寺”、“涕”,“寺”原指官署,如古时候有太常寺、鸿胪寺等官署,其中官员有太常寺卿、太常寺少卿、太常寺丞、鸿胪寺卿、鸿胪寺少卿、鸿胪寺丞等。东汉时佛经传入我国,为了放置经书,始建白马寺,渐渐地“寺”就转指“佛寺”,而“官署”之义却消失了。“涕”的古今语义也不相同,古代所谓“涕泗交流”,其中“涕”指眼泪,“泗”指鼻涕,可现在“涕”不指眼泪而指鼻涕了,词义也转移了。

汉语的词汇从古到今发生过很多变化,这些变化不仅表现在词汇的语音形式方面,也表现在词汇的语义内容方面。

——摘自 陈海东《汉语史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