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战争从未走远 大豆之后菜籽产业能否挑起国内油粕需求大旗
近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公布了2018年菜籽收获质量调查报告,报告显示,2018年油菜籽整体质量情况正常,略好于去年。
报告显示,2018年主产区菜籽含油量平均值38.3%——尽管报告为提及出粕率,但根据含油量我们也大致可推算出其出粕率应在60%左右,这也是仅次于大豆70%出粕率的大宗油料作物。
而每日粮油今天之所以关注菜籽,就是因为因美国大豆进口关税可能会对未来我国蛋白粕市场构成的潜在威胁。
其实,以大豆、菜籽、棉籽为主的传统油料,其主要下游产品就是食用植物油和饲料蛋白粕,特别是这几年,随着国内养殖业的发展,国内对豆粕类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食用植物油市场反而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
说起菜籽,其实就是人们熟知的油菜花结下的籽粒,只不过,前几年火热的油菜花赏花活动并未给国内油菜籽产业的扩大带来契机,反而引发国内火热的观赏型菜籽种子的培育。
在2017年每日粮油曾撰文《大豆产业危机之后长江流域菜籽行业也面临危机》指出,由于原料短缺,在菜籽加工大省湖北省经过一轮倒闭潮之后,剩余的400多家菜籽压榨企业还在开工的只有5家。由于菜籽压榨利润微薄,湖北地区的压榨企业不再开机,而是转由“小榨厂”进行压榨,然后由品牌企业收购菜油,通过品牌渠道优势用“小包装”的方式进行销售。
据悉,当前长江流域及其周边地区部分能够生存下来的油脂企业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靠加工进口大豆为主的大型油脂企业;第二类是主要靠做贸易来增加收入的油脂企业,经营品种主要为小麦、玉米、大豆、进口高粱与玉米酒糟粕、大麦等。
而菜籽产业之所以发展受限,主要就是同类竞品大豆市场太过火爆,无论从原料来源还是市场份额,菜籽都在面临边缘化的趋势,虽然仍为国内三大主流食用植物油,但市场份额已经小的不能再小。
而回想起来,其实菜籽压榨市场也是有过辉煌时段的,那个时间段里,湖北四川出来了一批以菜籽加工为主的大型食用油企业。
翻阅资料显示,自2006年起为了限制大豆压榨的过度扩张,国家开始对大豆压榨项目审批加强管理,最严格的时候甚至限制新增大豆压榨项目,不少企业为抢占国内油料压榨市场,开始在湖北、四川等菜籽主产区上马以菜籽加工为名的菜籽大豆混榨项目,借机扩大市场份额。
然而这一切随着2008年的一场全球经济危机的来临,让这一波红利消失殆尽。
当时,由于全球油脂油料价格暴跌,国内市场成为全球价格高地,进口菜籽蜂拥而来,不得已国家在长江流域实施临时收储措施,但依然难以抵挡进口低价菜籽的冲击,长江流域国产菜籽面积开始像之前的大豆一样,出现面积萎缩。
随后,2009年我国针对加拿大等菜籽出口国发布了《关于进口油菜籽实施紧急检疫措施的公告》(总局2009年第101号公告)称:由于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多次从进口加拿大、澳大利亚油菜籽中截获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油菜茎基溃疡病菌(俗称的黑胫病,英文名称为Leptosphaeria maculans),因此为防止油菜茎基溃疡病等有害生物传入,保护我国农业生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经与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有关方面协商,按照WTO有关规则,现发布进口油菜籽紧急检疫措施。
至此,进口油菜籽开始与我国长江流域彻底告别,而这一离别就直到现在,在关上大门的同时,也给菜籽压榨产业关掉了发展的路径——但其中缘由探究起来,除了感叹之外,我们找不出任何更好的解决方案,一切可能要归咎于我们还是耕地太少了。
但现在,随着大豆进口受限,菜籽产业或许会迎来新的发展机会。
从国内油脂油料的供应来看,每年夏季是南美大豆供应时间——这也是为何当前大豆市场并未掀起太大波澜的主因,但随着进入秋季,大豆供应将逐渐转向以美国为主的北半球。我们去除掉美国,会发现北半球的主要大豆供应国只有加拿大!
然后俄罗斯、乌克兰出口量都在几十万吨,即使我们目前可供选择的印度,其年大豆出口量也十分有限,相较于我国三四千万吨的需求来讲,压力十足!
而菜籽无疑是一个比较好的替代品,一是出粕率接近大豆,二是菜籽种植对土壤环境要求不高,长江流域有大片的半荒地可供种植,三是与玉米一样,稻谷去库存也给了菜籽一个广阔的空间。
当然,虽然长远看大豆进口受阻对菜籽是个好的消息,但政策的不确定性也会给产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风险。此外,就目前菜籽产业本身而言,一是产业基础薄弱,二是近年来菜籽走上了以前大豆育种的老路,以高油品种为主,出粕率有所下降。